第85章 同古保卫战(2)(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集团军直属部队则损失惨重。庞大的炮兵、工兵、后勤部队在撤退中很难维持,大量技术装备被迫遗弃或销毁,人员散失严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官兵,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李锦平时强调的独立作战能力,或小股集群,或零散地,最终也抵达了印度或绕道返回了国内。
而东路的命运最为悲惨。新三军和新四军在日军第56师团的凶猛追击下,节节败退,伤亡极大。部队被打散,军长赵鸿飞、孙启明以下众多将领或战死或失踪(周卫国的第112师利用其特种作战技能,损失相对较小,但也无法挽回大局)。最终只有极少数残兵穿越丛林逃回国内,这两个齐装满员的美械军,几乎全军覆没于缅北丛林和日军的屠刀之下,成为了上层战略误判的牺牲品。
李锦本人,则带着他的前进指挥组、特种作战司令部一部分、以及警卫部队,最后一批撤离同古前线。他们经历了日军小股部队的追击、飞机的扫射,最终也幸运地抵达了印度。当他踏上英帕尔的土地,看着身后那些历经磨难、军装褴褛但眼神依旧坚毅的官兵,特别是看到梁卫国、沈德隆、楚南河(以及重伤未愈但已脱离生命危险的韩晓征)和孙立人等人都还活着,并且带来了相当数量的骨干力量时,他百感交集。
失败了,是的,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惨痛的失败告终,丧师辱国,损失了数万精锐和无数物资。 但是,火种还在。第19集团军的主力框架(新一、新二军、第七军骨干)和孙立人的新38师得以保全,并且是带着大部分轻武器和宝贵的战斗经验撤出来的。这为日后在印度蓝姆伽重新整训、武装成中国驻印军,从而反攻缅北,保留了最珍贵的种子。
在英帕尔暂时设立的简陋营地里,李锦望着东方缅甸的方向,目光深沉。他知道,撤退是为了更好的反攻。这里的屈辱和牺牲,必将用日寇的鲜血来洗刷。重整旗鼓,终有一日,钢铁洪流将再次碾碎敌人的阵地,而这一次,他将拥有更彻底的指挥权,更先进的装备,和一支经受过炼狱考验的百战雄师。
远征的篇章暂时以失败告终,但复仇与胜利的序曲,已经在失败的灰烬中悄然埋下。李锦和他的将士们,在印度的土地上印度东北部,英帕尔。这座位于曼尼普尔邦的首府城市,此刻成为了溃退而来的中国远征军残部最主要的收容地。空气中弥漫着湿热、汗臭、草药和绝望的气息。从缅甸败退下来的士兵们,如同决堤的洪水般涌入这片英属印度的土地。他们大多衣衫褴褛,许多人带着伤,赤着脚,眼神空洞,失去了武器和装备,只剩下求生的本能和失败的屈辱感。疟疾、痢疾、饥饿和疲惫折磨着每一个人,沿途倒毙者不计其数,野人山和胡康河谷成了无数忠魂的埋骨之地。
在这片混乱和悲观的浪潮中,李锦率领的第19集团军主力(新一军、新二军骨干)以及孙立人的新38师的抵达,显得格外不同。他们同样疲惫,同样经历了血战和长途跋涉,损失惨重,但队伍并未完全散掉。在梁卫国、沈德威、楚南河(他带着第七军的技术骨干和依旧昏迷的韩晓征)以及孙立人等将领的强力约束下,部队保持了基本的行军序列和纪律。士兵们虽然面黄肌瘦,但多数人还紧握着他们的加兰德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机枪组抬着沉重的M1919,迫击炮班也尽力保住了他们的炮身和底座。他们不是溃兵,更像是一支经历了战略转移的败军,骨子里还透着那股百战精锐的倔强和傲气。
英印当局和驻印英军最高指挥官韦维尔上将,对于这些中国军队的到来心情复杂。一方面,他们需要中国军队在印度整训,未来反攻缅甸,以缓解日军对印度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又极度担忧大量中国军队入境会带来政治、后勤和安全上的麻烦,骨子里的殖民傲慢和种族歧视让他们对中国军队充满疑虑甚至轻视。提供给中国军队的营地条件极其简陋,位于英帕尔外围的荒地上,帐篷短缺, sanitation(卫生设施)糟糕,粮食和药品供应也时常拖延克扣。英军联络官态度倨傲,办事拖沓,仿佛不是在接待共同抗日的盟友,而是在处理一群令人头疼的难民。
李锦强忍着怒火,他知道现在不是争执的时候。生存下来,恢复战斗力是第一要务。他立刻下令: “梁卫国、沈德威、孙立人,立刻组织部队,自力更生!搭建营房,挖掘厕所,开辟菜地!工兵部队负责净水!卫生队全力救治伤病员,优先抢救重伤员(包括韩晓征)!” “楚南河,清点我们剩下的所有技术装备和人员,特别是装甲兵和炮兵骨干,列出清单,这些都是我们未来的种子!” “后勤张维扬,想办法!动用一切关系,联系国内(通过徐文博的渠道),联系盟军任何可能提供帮助的人,哪怕用金条换,也要搞到药品、奎宁、蚊帐、维生素和粮食!” “政治部林风眠,做好官兵的思想工作,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溃败到此,我们是战略转移!屈辱要用敌人的血来洗刷!组织文化学习,教简单英语,避免与英印军民发生冲突,但也绝不能任人欺辱!”
命令被迅速执行。中国士兵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纪律性。他们砍伐竹子、树木,搭建起比英军提供的帐篷更坚固的营房;他们开挖深沟,改善卫生条件;他们甚至用有限的工具开垦荒地,种植蔬菜改善伙食。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磺胺、吗啡等药品奇缺,许多伤员只能依靠坚强的意志和简陋的土方草药硬抗,死亡率高得惊人。韩晓征在野战医院里持续高烧昏迷,情况一度非常危险,全靠医护人员和战友们不舍不弃的照料和从黑市高价搞来的盘尼西林(青霉素)才勉强保住性命,但恢复过程极其缓慢。
英军的刁难时有发生。一次,英军后勤部门以“手续不全”为由,拒绝发放一批早已答应提供的面粉和罐头。负责接洽的方维岳少将据理力争,对方一名少校却傲慢地说:“你们中国人胃口真好,吃了败仗还能吃这么多。” 方维岳勃然大怒,当场拔出配枪砸在桌子上,用流利的英语吼道:“我的士兵不是在吃饭,他们是在为下一次打败你们的共同敌人积蓄力量!如果今天拿不到粮食,我就带着我的士兵去加尔各答的盟军总部吃饭,让全世界看看你们是如何对待流血牺牲的盟友的!” 最终,在更高层级军官的干预下(或许是不想把事情闹大),物资才得以发放。这类事件,不断刺激着中国官兵的民族自尊心,也加深了对英国人的不信任。
重庆黄山官邸。蒋介石看着来自印度的一系列报告,眉头紧锁。远征军的惨败让他痛心疾首,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和装备,国际声望受损。但李锦所部主力(尤其是新一、新二军和孙立人部)相对完整地退入印度,并且保持了纪律和大部分轻装备,这又让他看到了一丝希望和可以用来平衡各方势力的筹码。
他召来了陈诚、何应钦、白崇禧等心腹大员,以及负责外交的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商议。 “娘希匹!英国人靠不住!史迪威也有责任!”蒋介石愤愤地敲着桌子,“但现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印度是我们反攻缅甸,争取美援的唯一跳板了。”
陈诚进言:“校长,李慕寒所部虽败,然骨架犹存,士气未堕,且在印度表现出极强的韧性。当务之急,是尽快予以整补,恢复其战斗力。然其部原编制庞大,如今损失惨重,是否需进行缩编?”
何应钦则持不同意见:“李锦所部实力犹在,若过于削弱,恐难以在印度立足,亦无法承担未来反攻重任。不如趁此机会,对其进行加强,授予其更大权责,一则可激励将士,二则可制衡…史迪威和英国人。”
孔祥熙从后勤角度补充:“美援物资今后将主要通过印度输入,在印度有一支听命于中央的强大军队,对于争取和分配美援至关重要。李慕寒是合适人选,他与美方沟通渠道也畅通(通过徐文博和我的关系)。”
宋子文也赞同:“美方对孙立人、廖耀湘(新22师师长,亦率部退入印度)等将领印象颇佳,对李锦部的战斗力也予以承认。支持李锦,符合我们争取美援的战略。”
经过一番权衡,蒋介石最终做出了决定。他需要一支忠诚且能打的主力军在印度,既作为反攻的拳头,也作为与美英博弈的资本,同时还能牵制可能不太听话的史迪威。李锦的黄埔背景、卓越战功(即使在败退中也能保存主力)、以及其部队展现出的素质,让他成为了不二人选。
数日后,重庆军委会的命令抵达英帕尔营地,引起了巨大震动。 任命: 李锦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总指挥仍由史迪威兼任,但蒋此举意在分权),并兼任新成立的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官(以原第19集团军退印部队新一军、新二军、第七军残部及直属队为基础组建,待补充整训)。 同时,为平衡和扩编力量,任命梁卫国为中国驻印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官(该集团军计划以后续从国内空运补充的部队,以及孙立人的新38师、廖耀湘的新22师等部为基础组建)。 原新一军军长职务,由伤愈归队、但因脑部重伤仍需休养、转任副职的韩晓征代理(实则李锦和楚南河会承担主要职责,让韩晓征有一个恢复过程)。 原第七军军长仍由楚南河担任,全力重建装甲力量。 沈德威仍任新二军军长。 孙立人任新一军军长(原新38师扩编为新一军,获得优先补充)。 这份任命,极大地加强了李锦的权柄,他实际上成为了驻印军中中方的最高指挥官(架空了一部分史迪威的权力),掌握着最核心的作战力量。同时,提拔梁卫国独当一面,既是对他能力的认可,也是一种制衡和培养。对韩晓征的安排则体现了袍泽之情和保护。
英帕尔的营地条件太过恶劣,且不利于大规模整训。在史迪威的极力争取和蒋介石的同意下,中国驻印军的主力移师至比哈尔邦的蓝姆伽训练营。这里原是英军关押意大利战俘的营地,设施相对完善,空间广阔,更适合部队驻训。
迁移过程同样不易,铁路运输拥挤,英方配合度低。但到了蓝姆伽,情况开始逐渐好转。大量的美援物资开始通过加尔各答港口运抵,虽然英国人还是会克扣拖延,但比起在英帕尔时已是天壤之别。崭新的美式军服、靴子、钢盔、步枪、机枪、火炮、卡车、坦克……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
史迪威虽然对蒋介石分权给李锦感到不满,但他一心想要反攻缅甸雪耻,对于训练和装备中国军队是不遗余力的。他带来了大量的美军教官,按照美军的标准和教程,对中国军队进行从单兵到战术、从射击到丛林生存的全方位魔鬼式训练。
训练是极其艰苦甚至残酷的。印度酷热的天气,高强度的体能消耗,严苛的美军教官(其中不乏种族主义者),语言不通,以及败退的阴影,都让官兵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伤亡在训练中也时有发生。
但李锦的部队,尤其是第一集团军的骨干们,憋着一股报仇雪耻的劲头。他们深知,没有严格的训练,就没有未来的胜利。李锦、梁卫国、沈德威、楚南河、孙立人等高级将领以身作则,带头参加训练,和士兵一起摸爬滚打。政治部的工作也深入展开,激发官兵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热情。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成了营地最响亮的口号。 实弹射击消耗的弹药量是国内部队难以想象的,直到每个士兵都成为神枪手。 炮兵们操练着新到的M2A1 105mm榴弹炮、M1 155mm榴弹炮,进行高强度协同射击训练。 工兵学习架桥、爆破、排雷、筑城,模拟缅北的地形。 通讯兵熟练掌握新的电台设备。 医疗兵学习战地急救和热带疾病防治。 第七军在楚南河的努力下,开始重建。虽然珍贵的德式重装备损失殆尽,但美援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M10坦克歼击车等开始陆续到位。那些从缅甸撤出来的装甲兵骨干,成为了种子教官,将以更快的速度重建这支钢铁力量。伤愈归队但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时常头痛、记忆力受损)的韩晓征,无法再胜任一线突击指挥,但他丰富的装甲战理论和训练经验变得无比宝贵,他转而担任装甲兵首席教官,将自己对装甲战的深刻理解,结合美式装备的特点,倾囊相授。
中国士兵的吃苦耐劳、领悟能力和战斗精神,很快赢得了大多数美军教官的尊重。他们发现,这些中国军人一旦掌握了技巧,爆发出的战斗力是惊人的。一次联合演习中,一支中国步兵连在复杂地形下,战术迂回和攻坚能力甚至超过了充当假想敌的美军部队,让观战的美军将领大跌眼镜。
英军的刁难依然存在,从物资克扣到训练场地限制,但面对逐渐恢复元气且战斗力与日俱增的中国驻印军,他们的态度也不得不有所收敛。李锦和史迪威(在这点上两人目标一致)不断向英方施压,要求更好的待遇和更多的自主权。
蓝姆伽,成了中国驻印军的涅盘之地。在这里,他们洗刷了失败的耻辱,吸收了先进的技战术,换上了焕然一新的装备,从一群败军之将,淬火重生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士气高昂、渴望复仇的虎狼之师。李锦站在训练场的高台上,看着下面龙腾虎跃的部队,看着那些黝黑精悍的面孔,他知道,反攻的日子越来越近了。他和他的将士们,已经做好了准备,要用敌人的鲜血,祭奠缅北的英魂,打通那条象征着胜利和尊严的国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