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阻击"南昌起义军(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河口!河口被端了!”
“粮草弹药全完了!”
恐慌如同瘟疫般瞬间蔓延!正面阻击的意志在后方命脉被断的噩耗下,不可避免地动摇了。火力出现了短暂的混乱和减弱。
“叛军动摇了!一团!给我压上去!冲垮他们!”一直坐镇前沿的李锦敏锐地捕捉到了战机,拔出手枪,厉声咆哮!
“冲啊——!”
“为死去的兄弟报仇!”
忠贞师一团士兵爆发出更狂热的怒吼,士气大振,趁势发起了更猛烈的冲锋!起义军阵地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士兵们被迫放弃险要,向瑞金方向且战且退。鹰嘴岩隘口,被忠贞师占领。阵地上留下了双方数百具尸体,泥泞的土地被染成暗红。
消息如同插上翅膀,迅速传到南京。行营的战报上,浓墨重彩地渲染着李锦的“赫赫战功”:“忠贞之师,千里奔袭,锐不可当!于赣南广昌鹰嘴岩,正面击溃叛军精锐后卫,毙伤俘获甚众!更兼奇兵突出,长途迂回百里,直捣叛军命脉河口镇,焚其粮秣辎重无数,毁其水陆转运码头!予叛军以沉重打击,使其南窜气焰顿挫,惶惶如丧家之犬!李师长指挥若定,用兵如神,实乃党国忠勇之战将!”
蒋介石亲发电文嘉勉:“慕韩忠勇,用兵如神,赣南之捷,足寒匪胆!盼再接再厉,竟戡乱全功!”
硝烟弥漫的瑞金城郊,一座被炮火损毁的祠堂成了忠贞师临时指挥部。李锦独自站在残破的窗棂前,望着城外连绵的雨幕和远处郁郁葱葱、仿佛能吞噬一切的武夷山脉。左肩的旧伤在潮湿中持续传来钻心的刺痛,但他恍若未觉。
桌上,摊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件:一份是南京行营发来的、对他“赣南大捷”的嘉奖令,辞藻华丽,极尽褒扬;另一份,则是刚刚由秘密交通员送来、折叠成指甲盖大小的薄纸——来自周先生。
纸上只有寥寥数语,用极其隐晦的暗语写成:
“鹰喙虽利,未断鹏翼;河口之火,照我迷津。赣南一‘击’,恩义铭心。山高水长,后会有期。—— 伍”
李锦紧握着这张纸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周先生懂了!他完全理解了自己这雷霆一击背后的深意!鹰嘴岩的正面强攻,是不得不为的“姿态”;河口镇的火光,表面是沉重的打击,实则是点燃了指路的灯塔!烧掉了尾大不掉的辎重,迫使起义军彻底轻装,加速遁入闽粤边界的群山,同时也向南京证明了自己“追剿”的决心和“战果”。这火光,烧掉了追兵的负担,也照亮了起义军战略转移的“迷津”!
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欣慰、悲怆、孤寂,还有一丝棋逢对手的快意。他将纸条凑近桌上的烛火,火苗跳跃着,贪婪地吞噬了那几行字迹,只留下一缕青烟,袅袅消散在潮湿的空气里。
“报告!”警卫排长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紧张,“行营特派员到!带着…记者!说要采访您赣南大捷,宣扬忠贞师戡乱功勋!”
李锦深吸一口气,瞬间敛去眼中所有复杂的情绪,换上一副符合“凯旋名将”的沉稳与肃杀。他整了整沾满泥点和硝烟的中将制服,将那份嘉奖令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声音沉稳有力:
“请!”
祠堂门打开。镁光灯刺眼地闪烁,记者们蜂拥而入。李锦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地图上,代表叛军的红色箭头已渺渺指向南方那连绵的绿色群山(闽粤赣边界)。他指着地图,声音洪亮,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和不容置疑的权威,向记者和特派员描述着一场被精心修饰过的“大捷”:
“…鹰嘴岩一战,我忠贞将士奋勇争先,前赴后继!血战竟日,终克天险,毙伤叛军精锐数百!更以二团精兵,长途迂回,出奇制胜,直捣其屯粮转运之河口镇!烈火焚天,叛军赖以维系之粮弹辎重,尽付一炬!此一击,断其筋骨,挫其锐气!虽未能尽歼其主力,然其丧胆南窜,已成惊弓之鸟!我部正厉兵秣马,稍事休整,即当乘胜追击,深入闽粤,务求犁庭扫穴,根绝赤患!钢铁忠贞,锋镝所指,逆贼授首!”
他慷慨激昂的“战报”在祠堂内回荡,镁光灯频频闪烁,记录下这位“戡乱名将”的英姿。特派员满意地点头。记者们奋笔疾书,准备将“李锦将军赣南大捷,沉重打击叛军”的新闻,发往全国各大报馆。
只有李锦自己知道,他手指划过地图上那片代表闽粤赣边界的、被绿色覆盖的连绵群山时,心中默念的,并非“犁庭扫穴”,而是四个字:
“一路平安。”
窗外的雨,下得更大了。雨幕笼罩着瑞金城,也笼罩着南方那片即将成为新传奇摇篮的崇山峻岭。忠贞之师的旗帜在风雨中猎猎作响,那声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听懂的、关于牺牲与守护的隐秘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