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纪实拍摄,旧馆新枝入画帧(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最新章节。

谷雨时节的江南小镇,烟雨朦胧,青石板路被雨水打湿,泛着温润的光。《江南药膳》纪录片 A 组跟着软桃,走进了巷尾的江南旧馆 —— 木门上的 “苏记药膳” 牌匾虽有些褪色,却依旧透着烟火气,新主人李叔早已在门口等候,手里还拿着一块刚擦干净的旧陶盘:“软桃,这是你娘当年用来盛春笋虾饺的盘子,我一直收着,今天特意找出来给你们拍。”

摄像机镜头跟着软桃走进旧馆,首先聚焦的是里屋的灶台 —— 和杭州总院的复刻灶台一样,砖石拼接的台面,铁锅边缘还留着经年累月的油光。李叔笑着说:“我每天都擦,就怕把你娘的痕迹擦掉了,有时候煮膳,总觉得她还站在这儿,教我怎么控火候。” 软桃走到灶台前,拿起旁边的竹勺,比划着母亲当年煮膳的姿势:“我娘煮当归羊肉汤时,喜欢站在灶台左侧,左手扶着锅沿,右手用这个勺子慢慢搅,说这样汤才匀,肉才嫩。”

今天 A 组的核心拍摄内容,是软桃还原母亲当年的 “晨露春笋虾饺”—— 这是旧馆的招牌菜,也是软桃学会的第一道菜。天还没亮,软桃就和李叔去镇上的荷塘边采春笋:“晨露没干的时候采的春笋最嫩,糖分足,做虾饺咬着有甜味。” 她穿着母亲当年的蓝布围裙,弯腰采笋的动作,被摄像机从多个角度记录,副导演小声对摄影师说:“注意拍她的手,剥笋的时候指尖很轻,这是常年做膳的习惯。”

回到旧馆,软桃开始准备馅料:春笋焯水去涩,切成小丁;新鲜的河虾去壳取肉,剁成虾泥,加少许姜末去腥;再加入切碎的荠菜,淋上香油拌匀。“我娘做馅的时候,从不用味精,就靠虾的鲜和春笋的甜提味,” 软桃一边拌馅,一边对镜头说,“她说做膳和做人一样,要本真,不能靠添加剂糊弄人。”

擀皮、包馅、蒸制,每一个步骤,软桃都做得格外认真。包虾饺时,她的手指灵活地捏出褶子,每个饺子都有十二道褶 —— 这是母亲教她的规矩:“十二道褶,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日子要过得规整,做膳也要讲究。” 摄像机特写她捏褶的手指,指尖有些薄茧,那是常年做膳留下的印记。

蒸虾饺的间隙,老街坊们陆续来旧馆,围着软桃聊当年的事。王婶说:“你娘当年煮的莲子羹,我坐月子的时候天天喝,比补品还管用;还有你小时候,总坐在灶台边,帮她剥莲子,剥不好还哭鼻子。” 这些鲜活的回忆被摄像机完整记录,陈导特意让收音师把王婶的话清晰收录:“这些口述历史,比文字更有温度,能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旧馆的烟火气。”

虾饺蒸好后,软桃先给老街坊们盛了一盘,大家尝了一口,王婶眼眶红了:“就是这个味!多少年没吃到了,软桃,你把你娘的手艺守住了!” 软桃也尝了一口,春笋的嫩、虾的鲜、荠菜的清香,在舌尖散开,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母亲把第一口虾饺喂给她的场景。她对着镜头,声音有些哽咽:“娘,我把你的虾饺做好了,老街坊们说好吃,你听到了吗?”

与此同时,B 组在巴黎的拍摄也充满温情。林晓月带着皮埃尔去巴黎的华人超市,采购制作 “当归牛排” 的食材 —— 当归、莲子、还有从国内空运来的桂花蜜。皮埃尔拿着当归,好奇地问:“这个真的能加进牛排里吗?会不会有药味?” 林晓月笑着说:“你放心,磨成粉加一点,只有香味,没有药味,还能让牛排更嫩。” 摄像机跟着他们回到餐厅,记录下两人研发的过程:皮埃尔负责煎牛排,林晓月负责调当归酱汁,反复调整用量,直到牛排的焦香和当归的醇香完美融合。

最让 B 组惊喜的是,拍摄时遇到了一位来餐厅吃饭的法国老太太玛丽。玛丽看到菜单上的 “莲子奶油汤”,好奇地问服务员:“莲子是什么?能吃吗?” 林晓月主动上前,用英语给她解释:“莲子是江南的一种食材,煮在汤里很绵密,还能助眠。” 玛丽尝了一口,眼睛亮了,拉着林晓月的手说:“太好吃了!我能学写‘莲子’这两个中国字吗?” 林晓月拿出纸笔,教她一笔一划地写,摄像机捕捉到玛丽认真写字的样子,还有她写完后举着纸开心展示的瞬间,陈导在监视器前笑着说:“这就是我们要的文化交融,不需要刻意,自然发生的才最动人。”

傍晚,两组拍摄团队都传来了当天的素材。软桃在杭州总院的书房里,和陈导一起看回放 —— 旧馆里软桃煮虾饺的画面,巴黎玛丽学写汉字的画面,南洋周阿婆教孙辈认莲子的画面,一幕幕都透着温暖。“这些素材比我想象的还要好,” 软桃笑着说,“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让人感受到药膳里的温度,这就是我想要的纪录片。”

陈导点点头:“其实最好的剧本,就是生活本身。您和母亲的传承,海外分店的适配,街坊们的回忆,这些真实的故事,才是最能打动观众的。接下来我们还要去西域,拍阿依木搭建食材通道的故事,去纽约拍王浩教当地伙计做火鸡当归汤的场景,把全球的膳脉都串起来。”

软桃看着窗外的桃树,枝头已经冒出新叶,她知道,这部纪录片就像这桃树一样,根植于江南的土壤,却能把枝丫伸向全球,让更多人看到江南药膳的故事,看到一份初心如何跨越山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