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储粮备战(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蒸汽机轰碎诸侯这个战国我承包了》最新章节。

百姓们七手八脚搬粮袋,老妇人摸着黄澄澄的粟米,指腹蹭着米粒,糙得硌手。

眼泪掉在粮袋上,洇出小湿痕,声音发颤:“终于有新米了,能给我家孙子煮碗稠粥了——这孩子好几天没吃饱,脸都瘦脱形了。”

一个汉子扛着粮袋往石屋走,腰弯得像张弓,嘴里哼哧着,粗布衫后背汗湿一片:“有了粮,咱们就能好好守鹅山堡,不怕宋兵再来折腾了!”

曹复靠在石墙上,掌心还沾着搬粮袋蹭的陶灰,指腹磨得发疼。

刚才分粮时攥紧木勺的印子还没消,却比之前踏实多了——粮食就是乱世里的定心丸。

墨铁走过来,手里拿着块刚烤好的麦饼,饼边烤得焦黑,递给他:“赶紧吃点,你从早上到现在还没沾过吃食呢。”

曹复接过麦饼,咬了一口,干硬的饼渣混着新粮的香气,格外踏实。

饼渣掉在衣襟上也顾不上拍,喉结滚得飞快,把噎人的饼渣咽下去。

他看向粮车旁忙碌的人:

李铁匠帮着卸弩箭,胳膊上沾着铁屑,蹭得粗布衫发灰,却笑得豪爽;

老陶清点草药,手里的陶片“叮当”记着数,数错了又重新来,嘴里还念叨着;

孟姝和妇人们准备分粮,手里的木勺敲着陶瓮,“咚咚”响,像在打节拍;

孩子们围着粮袋,眼睛瞪得溜圆,像一群盼着吃饭的小雀,踮着脚往里瞅。

“接下来,粮食得定量分,每天按人头发。”曹复对墨铁说,又咬了口麦饼,饼渣卡在牙缝里,说话有点含糊。

“再加固下箭窗,多做些长矛。赵队正带来的弩箭,分给守箭窗的士卒,陶火罐也得再烧些。”

墨铁点头,目光扫过忙碌的百姓,眼里满是欣慰:“有了粮,大家的心就定了。再加上这些武器,就算宋兵来,咱们也能撑到援兵来。”

鹅山堡的上午,日头已经晒得人发暖。

粟米的淡香混着桑皮浆的黏腻味飘在空气里,让人心里发安。

曹复蹲在粮堆旁,指尖捻起一把粟米,潮意顺着指缝往下渗——昨夜下了场小雨,粮袋外层沾了水汽,再堆着怕要发霉。

胳膊还酸着,刚才搬陶瓮时发力太猛,肌肉扯得发紧。

弯腰分粮时,连抬臂都觉得沉,像挂了半袋粟米在胳膊上。

“曹哥,这米有点潮,再堆两天该长霉了。”孟姝拎着陶碗走过来,碗里盛着刚煮好的粟米粥,飘着两颗野果丁。

粥香裹着热气扑在脸上,暖得人鼻子发痒:“刚才给周老官尝了,他说这米得赶紧晾,不然糟蹋了可惜。”

曹复接过粥,喝了一口,温热的粥水滑过喉咙,稍微压下了胃里的空荡。

他抬头看向粮堆——十袋粟米堆在石屋旁,外层的粗布已经泛潮,有的地方甚至沾了点泥点,风一吹,潮味更明显。

赵队正站在旁边,眉头皱得紧紧的:“这粮是从卞邑粮仓运的,路上淋了点雨,没想到潮成这样。”

他朝粮队士卒那边喊:“周老官!过来给曹公子看看!”

话音刚落,一个穿着短褐的老人从士卒里走出来,手里攥着块发黑的木牌,上面刻着个“粮”字。

头发花白得像霜染的茅草,脸上满是沟壑,指甲缝里还沾着点草木灰,一看就是常年跟粮食打交道的。

“小老儿周仓,管了三十年粮仓。”老人声音沙哑,蹲下身捻起粟米闻了闻,鼻尖凑得极近,灰胡子都沾了米粒,“潮得不算厉害,就是得防着捂霉——一粒霉米能坏一整袋。”

曹复眼睛一亮,赶紧问:“周老官有法子?咱们鹅山堡里有老陶烧的陶瓮,还有桑皮浆,能不能用上?”

周仓点头,指着石墙边堆着的陶瓮:“这瓮好!口小肚大,防潮最好。”

他掰着手指说:“瓮底铺层草木灰吸潮,米要分层装,每层铺张桑皮纸,最后用桑皮浆混石灰水封瓮口——这浆干了硬得像石头,潮气进不来。”

“我再加个法子!”曹复看向石屋旁的干草,眼睛亮了,“瓮底铺完草木灰,再垫一层晒干的桑枝席——昨天让李岩和妇人们编的,桑枝晒得干透,编得密,米粒漏不下去。”

他补充道:“米装到半瓮就隔一层席子,桑席透气还能隔潮,比光铺纸更稳,免得米捂出热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