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杨勇的对策!审判王世充(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隋太子从绝境逆袭成大隋武帝》最新章节。

杨勇指向舆图上的几处标记,“洛阳周边矿产丰富,铁矿、铜矿、煤矿皆有分布。朕打算成立专门的矿务司,组织流民开采矿产。铁矿可铸造兵器、农具;铜矿可铸造钱币,解决市面上钱荒的问题;煤矿可用于冶炼、取暖 —— 这些都是能产生实实在在价值的产业。”

他看向魏征,语气诚恳:“魏大夫担心劳民伤财,是怕重蹈前隋帝杨广的覆辙。但其错在‘强征’,错在‘无度’,错在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朕的以工代赈,是‘雇佣’,是‘互利’—— 百姓付出劳动,获得报酬;国家获得建设成果,还能通过矿产开发增加财政收入。这不是亡国之举,而是强国之基!”

杨谅也补充道:“陛下说得对。晋阳府库的银两,与其放在那里闲置,不如拿出来流通。给流民发工钱,他们会用来买粮、买布、盖房,这些钱最终会流入商户、农户手中,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都会活跃起来。”

杨勇继续道:“朕还打算颁布新令,凡参与建设的流民,待工程结束后,可优先获得洛阳周边的土地,开垦耕种,三年免征赋税。如此一来,不仅能吸引更多流民参与建设,还能充实洛阳周边的人口,恢复农业生产 —— 这才是朕的目的!”

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点头,眼中的疑虑渐渐消散。

魏征站在原地,眉头紧锁,显然仍在思索。

他并非固执己见之人,只是对 “劳民伤财” 四个字极为敏感。

他二十岁之前做道士的时候,走南闯北,游历四方,见惯了苛政对百姓的摧残,因此他深知百姓疾苦。

所以他十分明白一个王朝要想长久下去,民心非常重要。

杨勇看着他,没有催促,只是平静地等待。

他理解,像魏征这样的臣子,一旦被说服,便会成为最坚定的支持者。

片刻后,魏征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所言,句句在理。以工代赈、开发矿产、安置流民,确是兼顾建设与民生的良策。臣之前只虑其一,不及其余,是臣见识短浅了。”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诚恳:“陛下能体恤民情,变‘强征’为‘雇佣’,变‘消耗’为‘创造’,实乃百姓之福,大隋之幸。臣收回之前的谏言,恳请陛下推行此策!”

杨勇脸上露出笑容,抬手道:“魏大夫能直言进谏,又能虚心纳谏,此乃国之幸事。朕准你参与监督以工代赈之事,若发现有克扣工钱、虐待流民者,可直接向朕禀报,无需避讳!”

“臣遵旨!” 魏征躬身领命,眼中闪过一丝敬佩。

他原本以为杨勇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会刚愎自用,想要一意孤行。

没曾想竟有如此远见和胸襟,能耐心解释,还能接纳不同意见 —— 这样的君主,和以往任何一个帝王都有所不同,或许真的能开创一个不一样的时代。

房玄龄上前道:“陛下,既然议案已定,臣请即刻拟定以工代赈的细则,包括工钱标准、工程调度、矿产开发规划等,确保此事顺利推行。”

“准奏。” 杨勇点头,“玄龄总领其事,无忌、魏征协助,杨谅从晋阳调拨粮草、银两支援,务必让此事尽快落地。”

“臣等遵旨!” 众人齐声应道,声音洪亮,充满了干劲。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陆续退出,魏征却被杨勇留了下来。

“魏大夫,” 杨勇看着他,笑道,“今日朝堂之上,你直言不讳,朕很欣赏。迁都之事,关乎重大,朕需要更多像你这样敢于直言的臣子,帮朕查漏补缺。”

魏征躬身道:“臣不敢当。陛下能容臣直言,已是臣之幸。臣今日才明白,陛下的迁都,并非为了奢华,而是为了天下安定。”

“天下安定,非一日之功。” 杨勇叹了口气,“洛阳只是起点。待河南安定,朕还要北伐窦建德,西平李渊、薛举,北拒突厥,南荡荆襄…… 这一路上,少不了劳民伤财的顾虑,更需要你这样的臣子时刻提醒朕,不可偏离正道。”

魏征眼中闪过一丝感动,郑重道:“臣定当不负陛下所托,直言进谏,死而后已!”

杨勇点了点头,心中甚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