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储君之议(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锦凰深宫谋》最新章节。
萧景琰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他看向那位户部老臣,以及其他几位似乎有意动的大臣,语气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皇后之言,深合朕心。太子允翊,是朕亲立之储君,只要他无大逆不道之行,朕便不会废黜。其身体心智,朕与皇后自会设法调理教导。至于中宫皇子,年纪尚在襁褓,来日方长。立储之事,关系重大,不可轻议。日后若有人再妄议此事,动摇国本,朕定不轻饶!”
皇帝与皇后态度一致,且理由充分,掷地有声,暂时压下了这股刚刚冒头的风潮。众臣皆躬身称是,不再多言。
退朝后,回到坤宁宫。
萧景琰挥退左右,握住沈清辞的手,轻轻叹了口气:“清辞,今日为难你了。” 他知道,作为嫡皇子的生母,面对改立太子的提议,她能说出那番话,需要何等的胸襟与理智。
沈清辞微微一笑,反握住他的手:“陛下何出此言?臣妾只是说了该说的话,做了该做的事。允翊那孩子……本质不坏,只是命运多舛。若能引导他向善成才,于国于家,都是幸事。若实在……那也是将来之事,现在妄加揣测,徒增烦恼,亦对他不公。”
萧景琰将她揽入怀中,低声道:“朕明白。只是这朝堂之上,人心叵测。今日是借着‘遗落之境’和立储两件事,有些人已经开始坐不住了。”
沈清辞依偎在他胸前,轻声道:“树欲静而风不止。陛下稳住大局即可。允翊那边,臣妾会多加关注,无论是身体还是学业。至于朝中议论……只要陛下与臣妾心意坚定,他们便掀不起太大风浪。”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关于太子能力的隐忧和改立嫡皇子的私下议论,并未因帝后的明确态度而完全消失,反而在一些特定的圈子里流传更广,只是变得更加隐晦。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沈清辞按惯例去东宫探望萧允翊,并亲自为他诊脉。萧允翊乖巧地伸出手,低声道:“谢母后关怀。”
沈清辞细心感受着他的脉象,比起之前确实平稳有力了许多,但那股因龙气受损而带来的、仿佛根基不稳的虚浮之感,依旧存在,影响着其精气神的凝聚。她温言问道:“允翊,近日读书习武,可还觉得吃力?”
萧允翊抬起眼,看了看沈清辞,那双酷似其生母林婉儿的眼睛里,带着一丝这个年龄不该有的复杂情绪,他犹豫了一下,小声道:“回母后,儿臣……儿臣会努力的。不敢让父皇和母后失望。”
看着他小心翼翼、努力表现的样子,沈清辞心中微微一酸。这个孩子,想必也听到了些风言风语,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尽力就好,不必过于苛责自己。”沈清辞柔声道,“身体最要紧。母后和你父皇,只盼着你平安康健,慢慢长大。”
离开东宫时,沈清辞遇到了一位前来给太子授课的老翰林,正是那日在文华殿授课的太傅。老翰林见到皇后,连忙行礼。
沈清辞示意他不必多礼,问道:“太傅,太子近日学业如何?”
老翰林斟酌着词句,缓缓道:“回娘娘,太子殿下勤勉有加,礼仪周全,于典籍记诵亦是用功。只是……于经义融通、策论机变之上,确乎……稍欠些火候。或许是年纪尚小,开悟稍迟,亦或是……前番受损,于神魂灵慧略有妨碍……老臣定当竭尽全力,启发殿下。”
连太傅也委婉地提到了“受损”的影响。沈清辞心中了然,点了点头:“有劳太傅费心。循序渐进即可,不必操之过急。”
当晚,萧景琰来到坤宁宫,沈清辞将日间在东宫的见闻和与太傅的对话告知了他。
萧景琰沉默片刻,道:“太傅乃学问大家,看人精准。他既如此说,允翊在理政天赋上,恐怕确实……有所局限。”
沈清辞叹道:“是啊,为君者,未必需要自身武力超群,但明辨是非、决断果敢、知人善任的智慧,却是不可或缺。允翊心性不坏,但若缺乏这份天赋,将来即便勉强即位,于国于己,恐都非幸事。”
萧景琰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的皎皎明月,沉声道:“朕知道。但此时废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来,允翊并无过错,废之无名,易失人心,尤其会寒了那些依旧念着林氏和老臣的心。二来,我们的皇儿尚在襁褓,立幼主更易生乱。三来……‘遗落之境’等事未明,朝中暗流涌动,此时更需稳定。”
他转过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沈清辞:“所以,眼下我们只能等,只能拖。一方面,继续尽力培养允翊,或许能有奇迹。另一方面,悉心教养我们的皇儿,待其成长,观其品性才能。同时,稳固朝局,清除隐患。待到时机成熟,若允翊确实不堪大任,而我们的皇儿足以担当,届时再行废立,方能水到渠成,将动荡减至最低。”
这是目前最稳妥,也最符合帝国利益的选择。沈清辞走上前,与萧景琰并肩而立,轻声道:“臣妾明白。无论如何,臣妾都会与陛下一起,守护好这片江山,为我们的孩子,也为这大靖的万千黎民,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未来。”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将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帝国的继承人之位,如同这月色下的棋局,看似平静,却已布下了影响深远的子力。而这盘棋的走向,将取决于时间的沉淀、人心的向背,以及那尚在成长中的两位皇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