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蜂巢(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我在想我们之前实验用的那个微型聚变引擎矩阵的构想。”

李擎风熟练地安装着新部件,动作流畅,

“如果能把这种微型化、分布式供能的概念用在舰船上。

比如,像这艘货运船,不需要一个巨大的主引擎,而是在船体关键节点布置多个微型聚变单元,通过智能电网协同供能。

这样不仅冗余度高,某个单元故障不影响整体,而且能量分配效率会极大提升,响应速度也更快。”

林淼停下了手中的活,认真思考起来:

“分布式供能……

听起来是不错,但微型聚变单元的技术成熟度、成本、还有维护复杂性都是问题。

不过,如果真能实现,那确实是革命性的。

特别是对小型穿梭机来说——”

他指了指远处泊位上的一艘小型商务穿梭机:

“——如果那种小玩意儿也能搭载安全可靠的微型聚变引擎,而不是现在效率低下的等离子推进或者依赖空间站充电,那人类在太阳系内的活动半径和灵活性将彻底改变。

相当于给每个人都配了一艘能跨行星航行的‘私人飞船’,星际社交、贸易、甚至殖民模式都会天翻地覆。”

“是的,”

李擎风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

“而且分布式能源系统更能支持一些特殊的设计。

比如那边那艘正在排队等待改装引擎的‘夜枭级’突击舰。”

他指向另一个泊位上一艘线条凌厉、看起来颇具攻击性的舰船。

“突击舰怎么了?”林淼饶有兴趣地问。

“突击舰追求高速、高机动性和强大的瞬间火力输出,但对持续作战能力往往牺牲很大。”

李擎风分析道,

“因为它的武器、护盾、引擎都抢同一个能量源。

如果采用分布式能源,将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的供能相对独立出来,哪怕只是部分独立,就能带来巨大的战术灵活性。”

他一边拧紧最后一个固定螺栓,一边继续阐述:

“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变形的结构。

比如,需要高速突进时,舰体收缩减少阻力,能量优先供给引擎;

需要火力压制时,舰体展开,露出更多武器平台,能量侧重供给武器系统;

需要防御时,能量优先加强护盾,舰体可以变形为防御姿态,减少被弹面积。

这种适应性,远比现在固定结构的舰船要强。”

林淼听得目光发亮,忍不住拍了拍身旁的机械臂:

“好小子!这个思路妙!

把能源系统和结构设计联动起来!

这不仅仅是修船了,这是在重新定义舰船的设计哲学!

不过,这需要对材料学、结构力学、还有能量瞬时调度算法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需要像爸你这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实现啊。”

李擎风笑了笑,完成了中继器的更换,

“还有更宏大的,比如停在外层泊位的那艘‘大力神’级巨型工程舰。”

“那大家伙?”林淼望向窗外那艘如同移动城市般的巨舰,“它又怎么了?”

“巨型工程舰的主要功能是太空建造、矿物采集。

但它们的设计通常很固定。”

李擎风说,

“我在想,如果它的整体结构就是高度模块化和可重构的。

比如,需要采集小行星矿物时,它可以变形展开巨大的收集和处理阵列;

需要执行空间站搭建任务时,它可以变形出多个大型机械臂和装配平台;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变形为一个临时的、小型的移动船坞。

这一切的基础,同样需要一个极其强大且灵活的能源系统来支撑结构的变形和不同功能模块的能量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设计思路,从‘专舰专用’变成‘多功能自适应平台’……”

林淼喃喃自语,显然被儿子的构想吸引了,

“这想法太超前了,但……并非不可能。

特别是如果我们能在能源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话。”

这时,通讯器响起,是负责那艘军用改造型突击艇的助手发来的请示:

“老板,这艘艇的隐匿系统升级方案,客户希望加装一套高功率的主动干扰器,但现有的能源系统可能无法同时支持隐匿和强干扰全开。”

林淼和李擎风对视一眼。林淼拿起通讯器回道:

“告诉客户,单纯加装干扰器意义不大,峰值功率下反而可能暴露。

我们建议,对它的能源核心进行小幅升级,替换更高功率的聚变引擎核心,虽然成本高一些,但能保证隐匿和干扰系统都能在更高功率下稳定运行,甚至为未来加装其他设备留出余量。

这就好比给跑车换个大心脏,不仅解决当前问题,还能提升整体潜力。”

结束通讯,林淼对儿子笑道:

“看,实际问题来了。

军用改造更是如此,一切战术优势的基础,都是强大的能源。

我们在这维修每一条船,其实都是在验证和积累各种能源应用的实战数据。”

李擎风点头:“没错。从这艘货运船的能量分配优化,到突击舰的分布式供能设想,再到工程舰的变形结构能源需求,最后到军用艇的功率升级……

所有这些看似普通的维修和改进,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我们的研究,最终也是要服务于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

父子二人一边讨论着天马行空却又基于扎实工程的设想,一边高效地处理着手中的工作。

嘈杂的维修平台,仿佛变成了一个前沿舰船设计理念的孵化器。

每一次拧紧螺栓,每一次调试系统,都不仅仅是为了修复一艘船,更是在为未来某一天,能够真正实现那些颠覆性构想,积累着一砖一瓦。

二人配合默契,高效地处理着如雪片般飞来的订单。

对他们而言,这仿佛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一种放松,一种将庞大实验暂时搁置后,回归熟悉领域的“热身”。

每一艘船的故障,都像是一个个具体的、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这让他们感到踏实。

而且,维修这些各式各样的星舰,本身也是对各种技术路径的实践和验证,或许能为后续的研究积累意想不到的经验。

控制室内,原本显示复杂物理数据的几面主屏幕,此刻分成了数十个小窗口,实时监控着各作业平台的进度、设备状态、以及待维修舰船的关键参数。

实验系统依旧在高效运转,但任务从分析量子信号变成了优化维修流程和资源调度。

偶尔,在维修的间隙,李擎风会调出实验数据的后台分析进程看一眼。

怀特教授建议的“单引擎标定”计划已经制定完成,相关的设备微调和算法优化也在持续进行。

科学的探索只是暂时转向了幕后,并未停止。

店外,闻讯赶来的人群和媒体无人机被太空港安保人员牢牢挡在警戒线外。

店内,重型工具与金属的碰撞声、引擎试车的低鸣、以及父子二人简短的指令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感的工业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