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时空序曲(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李擎风没有说话,他紧抿着嘴唇,继续进行着最后的尝试。

直到第1000次脉冲结束,能量光球缓缓黯淡,引力场和约束场依次关闭,机库中央恢复平静,只留下设备散热的风声。

实验持续了160分钟。

结果:失败。

李擎风颓然坐倒在控制椅上,双手插进头发里,实验前沸腾的热血此刻像是被灌入了液氮。

一百零七个日夜的筹备,父子二人近乎不眠不休的安装调试,还有那些价值连城、来之不易的尖端设备……全部凝聚成屏幕上这堆杂乱无章、看似毫无意义的波动曲线。

挫败感如同实质的重压,让他几乎喘不过气。

林淼沉默地看着儿子,他能体会那种付出巨大努力后却一无所获的空虚。

他没有立刻安慰,而是转身开始熟练地操作主控台,调出庞大的数据日志。

“数据量太大,本地存储备份一份,加密传输给老教授也需要时间。”

林淼的声音打破了控制室令人窒息的沉寂,带着工程师特有的务实,

“失败也得失败个明白。

让教授看看,或许能看出我们看不出的门道。”

就在他即将按下数据传输按钮的瞬间,控制室内一个独立的、极少亮起的红色指示灯突然无声地闪烁起来,伴随着一阵柔和但持续的蜂鸣音。

——最高优先级加密通讯请求,

来源:怀特教授。

父子二人同时一怔,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惊讶。

实验刚刚结束,数据尚未传出,教授怎么会这个时候联系?

林淼立刻接受了请求,并开启了全息投影与环境屏蔽模式。

怀特教授那熟悉的面容出现在控制室中央,背景是他那间堆满书籍和古典仪器的办公室。

老教授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慵懒,眉头微蹙,眼神锐利,似乎刚刚完成了一场高强度的思考。

“教授。”李擎风连忙站起身。

“怀特先生。”林淼也点头致意。

“数据流我刚才截取到了末端实时传输的监控片段,”

怀特教授开门见山,语速很快,

“虽然只是最后几分钟的概要,但问题已经很清楚了。

你们的新实验平台,在基础校准和环境控制上,存在几个致命的瑕疵。”

他的话如同冰水浇头,让李擎风瞬间从自怨自艾中惊醒。

林淼的眉头也拧紧了,他对自己和儿子打造的这套系统极具信心。

“教授,您指的是?”李擎风急忙问道。

“首先,是时间同步校准。”

怀特教授调出一个虚拟示意图,上面标着几个传感器节点,

“你们的三台核心传感器:引力波、真空涨落、还有我新给你们的偏振监测仪,它们之间的内部时钟同步误差——

超过了0.1皮秒。

这个量级在普通实验中可以忽略,但在你们试图捕捉可能存在的超光速关联或者极高频率的量子退相干过程时,这个误差足以让任何关联信号淹没在噪声里,甚至产生虚假的反关联信号。”

李擎风瞳孔一缩,猛地看向数据流中的一个参数栏。

他确实设定了同步,但采用的是系统默认的全局同步协议,并未对这几台超高精度的设备进行专门的、两两之间的皮秒级校对!

“其次,是局部引力场梯度。”

怀特教授指向模拟图中两个聚变引擎之间的区域,

“你们为了创造极端环境,叠加了高强度引力场。

但你们忽略了引力场发生器本身的质量分布造成的微观梯度。

在这个尺度上,空间不再是均匀的,这会导致偏振光子的传播路径发生极其微小的、但足以影响测量结果的偏折。

你们的偏振监测仪基线校准,是在均匀引力场下做的吧?”

林淼脸色微变,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只考虑了宏观引力场的稳定,却忽略了设备自身质量对微观时空造成的“褶皱”。

这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盲区,过于关注主体设计,忽略了极致精度下的细节魔鬼。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怀特教授的目光扫过父子二人,

“你们的实验策略,太冒进了。”

他放慢了语速,每个字都敲打在李擎风心上:

“直接从单点能量激发,跳跃到双引擎对撞模式,试图一步到位观测复杂的干涉和高维效应?

科学的严谨不应建立在个人经验和直觉的跳跃上。

擎风。

尤其是在探索完全未知的领域时,每一步都必须建立在坚实、可重复的数据基础上!”

“你们有没有先单独运行每一个聚变引擎,在全新的实验环境下,逐一标定每一个传感器在单一能量源刺激下的基准响应、线性范围、饱和阈值?

有没有确保在‘简单’模式下,你们能测量到的所有数据,都与理论预言完全吻合,排除了所有已知的系统误差?”

李擎风张了张嘴,却无法反驳。

他们被之前小型实验的成功和新设备的强大冲昏了头脑,急于验证更宏大的猜想,却忽略了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标定步骤。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设备装好就能用,环境控制住就没问题。

怀特教授看着他们恍然和羞愧的表情,语气缓和了一些:

“我建议,立刻暂停所有复杂干涉实验。

第一步,改为单引擎独立运行。

从最低能量开始,逐步提升,用你们所有的‘耳朵’去听,去记录。

精确测量能量注入后,时空曲率、真空涨落、乃至可能的量子偏振态改变的绝对值,与理论预测进行比对。

只有当单个引擎的所有数据都能完美重复、且与理论吻合,确保你们的‘测量工具’本身是绝对准直的,再去考虑开启第二个引擎,进行真正的‘相互作用’研究。”

“科学的道路,没有捷径。

尤其是当我们试图叩问宇宙最深层秘密的时候,谦逊和严谨,比任何天才的设想都更重要。”

通讯结束,全息投影消失。控制室内一片寂静。

林淼长长地吐出一口气,重重地抹了把脸:

“老教授说得对……

咱们这是拿着新打造的神兵利器,还没开刃,就想着去砍巨人脚后跟了。

结果连皮都没蹭破。”

李擎风眼中的挫败感已经被一种明悟和新的决心取代。

怀特教授的话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他们实验设计中的浮躁和漏洞。

“爸,我们错了。”

李擎风的声音恢复了冷静,

“我们太想复制之前的成功,却忘了最基本的科学方法。

从单引擎标定开始,一步一步来。”

林淼点头,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

“好!

那就先陪这两个大家伙好好‘聊聊’,摸清楚它们每个的脾气!

我去重新调整引力发生器的位置,减小质量梯度影响。

你去搞定那该死的皮秒级时间同步!”

失败的阴霾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扎实、更为坚定的斗志。

他们明白了,通往真理的道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丈量,容不得半点取巧。

这次“失败”,反而成为了一堂无比珍贵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