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寂静的争鸣(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无法置信!但这非晶体态高密度物质的稳定结构…
这绝对是简并态物质存在的铁证!”
一位天体物理学界的泰斗,几乎要推开身边的助理站起来,指着数据流激动地喊道。
“铁证?老李,别忘了它内部逸散出的引力波模式!
那和现有模型预测的自然形成的简并态核衰变模式截然不同!
这‘规则’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信号!”
一位以冷静严谨着称的高能物理学家立刻反驳,他的虚拟影像在天幕上指向一组对比图表,红蓝线条如同两军对垒。
“信号?
还是我们认知的边界?
我们刚刚摸到简并态宇宙物质的边角,怎能以有限模型否定无限可能?”
另一位资深宇宙学家语调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
“那如何解释其结构与整个月球潮汐锁定地球的完美契合?
如果它是自然的‘造物’,这种‘精确度’本身就是一种‘设计’的概率!
别忘了,它是‘核心’,不是漂浮物!”
人造说的支持者声音斩钉截铁。
“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远超你我的想象!
超新星爆发、中子星碰撞,哪一样不蕴含着令人窒息的‘精确’?
将尚未理解的归为‘人造’,这是科学上的懒惰!”自然说的拥趸针锋相对。
林风站在风暴眼中心,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异常精密的万能接口。
当自然说阵营需要某个探测器的原始数据作为支撑时,他便娴熟地调出存档,通过专用终端精确导入投影系统;
当人造说派系试图验证某个关于“核”内结构引导地月系统共振的模型理论时,他又需要在庞大的数据处理中心快速索引匹配那段对应的实验记录切片。
他一遍遍地重述探测器的进入轨迹、遭遇不明斥力场的具体时空坐标、简并态物质表面(如果那还能称为“表面”)的微观扫描反馈细节。
他沉默着,观察着这人类科学界金字塔尖的存在们进行的一场场超乎寻常的“高阶层吵架”。
诺贝尔奖得主在量子物理模型的计算白板上奋笔疾书,反驳对方理论基础的漏洞;
地质学权威挥舞着月岩样本的深层元素分布图,作为“自然演化”证据链的一环;
材料学家则指着简并态物质的诡异结构应力图,质疑其自然形成的物理极限。
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电子的躁动,更是人类理性在面对宇宙可能存在的“他者设计师”时所引发的深层焦虑、亢奋以及对认知边界被推开的极致渴望。
看着这些智慧巨擘唇枪舌剑,旁征博引,以优雅或激烈的方式扞卫自己的宇宙观,林风内心的震撼和满足感反而如潮水般滋长。
那些原本存在于理论文献中的高深名词、复杂定理,在这里化作了活生生的攻防武器,每一个闪光点都可能指向宇宙运行的某个终极答案。
这不是混乱,而是思维的狂欢,是人类在未知疆域边缘点亮的一束束耀眼的烽火。
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像海绵一样,饥渴地吸取着这些纯粹的知识交锋,先前的小心翼翼逐渐被一种开阔的、对智慧本身的敬畏所取代。
漫长的辩论、推演、模拟后,尘埃落定。月球真相的轮廓依旧隐在迷雾之中,但科学界达成了一个阶段性、也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共识性结论,并最终维持两派理论:
1. 月球自然说(“自强派”):
核心论点:坚持现有科学范式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即使确认了某种超乎想象的宇宙奇观(可能是自然形成的极端简并态天体),或更广泛地承认了高等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也仅视为对现有理论的深化和扩展。不能因此全盘推翻已知物理学。
行动纲领:危机即是机遇!
地外高等文明存在的可能性不应成为束缚人类脚步的枷锁,反而是最强效的催化剂!人类应利用此契机,整合资源,加大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理论物理、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的攻关。加速现有科技跃升,推动更深入的深空探索(目标直接锁定火星乃至更远的巨行星轨道探测器)。
月球作为已知近邻和拥有独特资源的星体,其勘探、研究与有限度的资源利用(包括潜在的、理论推断的简并态相关科技材料)必须提上日程,这是人类迈向星辰大海不可或缺的基石和前哨。
2. 月球人造说(“敬畏派”或“谨慎派”):
核心论点:基于现有探测数据(尤其是林风提供的核心证据链)的高度异常性、其结构的非自然可解释性及其功能上的“完美巧合”(精准调控地月系统),高等智慧存在已不仅是“可能”,而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事实。
核心疑虑与延伸理论:若月球是“被设计”或改造而成(无论是远古遗物还是仍在运作的装置),其背后存在的智慧层级必然远超人类。
对其功能、目的、潜在“守护机制”(如同简并态核爆发所展现的毁伤力量)完全无知的情况下,任何大规模的开发行为无异于在沉睡的巨龙枕边挥舞矿镐,极其危险。
进一步推演(引起广泛讨论但也存疑):提出“月球为星际航标/稳定平台/行星改造枢纽”等功能性假说,更大胆的猜测甚至指向太阳系本身的结构特殊性(如奥尔特云厚度、小行星带位置、类地行星分布等)或存在“干预”痕迹,这些假说虽未被主流接受,但深刻影响一部分人的思维。
行动纲领:呼吁对月球乃至太阳系整体应保持最高级别的敬畏。科学的探索精神不能等同于无知的莽撞。
在彻底理解月球的本质、用途以及与高等文明可能的关联之前,必须严格限制任何大规模登月开发行为,特别是禁止将其定位为“行星矿场”。
强烈主张将探测重心转向“理解”而非“开发”,如研究其结构影响、观测其异常信号、寻找潜在的“接口”或信息层。
反对任何可能导致不可预测后果(如再次触发核心防御机制或引发“主人”干预)的激进行为。
所有行动需置于最严密的风险评估和全球共识框架下。
林风提供的证据,成为了点燃整个科学引信的火花,而非裁定真相的法官。他清晰看到,同样的数据在两种不同的认知滤镜下,折射出了截然不同的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