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9章 九层平台(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水不暖月》最新章节。

第六层平台,烈祖陈开河,清朝初期,“气脉”中带着传授“气脉”知识的耐心与教育精神。

平台上有一张石桌,石桌上刻着“气脉”图谱——从天地“气脉”到山体“生息脉”,再到人体“意脉”,脉络清晰,标注详尽,是烈祖当年传授后辈“气脉”知识时使用的教材。

康熙十二年,烈祖整理陈家历代的“气脉”心得,编写成《陈氏气脉浅释》,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气脉”原理与应用:如何辨别邪祟“气脉”、如何用“意”气稳定堰塘、如何借助山灵水灵之力护佑家园。

他在堰塘边搭建“传脉亭”,免费教授村民“气脉”知识,不分男女老幼,只要愿意学,他都倾囊相授。

石桌旁有几个石凳,凳面上还保留着当年学员们坐过的痕迹。

月平仿佛能看到烈祖坐在石桌旁,手持木杖指着图谱讲解的场景,学员们围坐倾听,不时提问,空气中弥漫着求知的氛围。

第七层平台,太祖陈如山,明朝末年,“气脉”中带着抵御战乱的刚毅与保境安民的决心。

平台中央立着一面残破的木盾虚影,盾面布满刀剑划痕,边缘还残留着暗红色的印记,是太祖当年抵御流寇时使用的武器。

崇祯十七年,天下大乱,流寇频繁袭扰蜀川,忧乐沟因有豆腐堰滋养,粮食充足,成了流寇觊觎的目标。

太祖时任忧乐沟里正,他召集村民组建护堰队,用自家的木材打造盾牌、长矛,日夜巡逻在堰塘周边。

流寇三次大规模来袭:第一次,太祖带领护堰队在堤埂设伏,用“气脉”加持的滚石击退流寇。

第二次,流寇用火攻,太祖借助水灵之力,引堰塘水浇灭火势。

第三次,流寇趁夜偷袭,太祖身先士卒,木盾挡住数十刀砍击,手臂被箭划伤,鲜血染红衣袖,却始终坚守在最前线,最终将流寇彻底击退。

平台地面上,用石子铺成的“护堰阵”痕迹依旧清晰,那是太祖根据陈家“气脉”传承设计的防御阵形,能借助堰塘的水脉增强防御力量。

“气脉”中还残留着太祖当年的呐喊:“堰在人在,誓与豆腐堰共存亡!”

第八层平台,远祖陈定水,元朝时期,“气脉”中带着疏浚水脉的智慧与适应环境的韧性。

平台上摆放着一把木勺与一张羊皮地图的虚影,木勺长三尺,勺柄刻着从“一寸”到“一丈”的清晰刻度,是远祖当年测量水位、计算水量的核心工具。

羊皮地图上用炭笔精细绘制着豆腐堰及周边三十里的水脉分布——深蓝色线条代表主水脉,浅蓝色线条代表支流,红色圆点标注着“气脉节点”,黑色三角标记着易淤塞的河道,甚至连每一条山涧的汇入位置、每一处暗河的出口都标注得精准无误,边缘还密密麻麻写着远祖的批注,如“春汛时此处需加固堤岸”“旱季可引此山涧补水”,是远祖耗费三年时间,走遍忧乐沟每一寸土地实地勘察绘制而成。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忧乐沟遭遇罕见的“先旱后涝”:春季连续三个月无雨,豆腐堰水位降至历史最低,塘底淤泥裸露,鱼虾大量死亡。

夏季又连降四十天暴雨,山洪暴发,周边山涧的洪水裹挟着泥沙涌入堰塘,导致水脉淤塞,堰塘水位骤升,随时可能冲垮堤埂。

彼时的村民们面对天灾束手无策,只能对着干涸的农田与暴涨的洪水唉声叹气,不少人甚至收拾行李准备逃离。

远祖陈定水时任陈家族长,看着家园即将被毁,他连夜取出绘制完成的羊皮地图,召集村民在祠堂议事。

他将地图铺在祠堂的八仙桌上,用木勺指着地图上的红色圆点:“诸位乡亲,这是咱忧乐沟的‘气脉节点’,只要疏通这些节点,再引山涧水入堰,旱情可解。

至于涝灾,咱只需在下游挖掘排水渠,将多余的水引入嘉陵江,便可保堤埂无虞。”村民们虽半信半疑,但看着远祖坚定的眼神,还是决定跟着他一试。

应对旱灾时,远祖带领村民根据地图标注的“气脉节点”,在撞杆山脚下挖掘引水渠。

他创新性地运用“气脉导流”之法——让村民们在渠底铺设浸泡过“生息脉”汁液的柳枝,借助柳枝的“气脉”吸引力,将山涧的水引入渠中,再顺着渠道流入豆腐堰。

为确保水流稳定,他还用木勺每日测量水位,根据水量调整渠口大小,如同精密的工匠雕琢作品。

经过半个月的奋战,山涧水成功汇入堰塘,干涸的塘底重新被水覆盖,鱼虾逐渐回流,村民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