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岁寒知国帑·照夜棠疏(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衣冠谋冢》最新章节。

大年十五的喧嚣彻底褪去,上京城仿佛从一场盛大的幻梦中苏醒,空气中还残留着爆竹的硫磺味,但街道已恢复了往日的秩序。金銮殿上关于国库亏空、赋税之争的激烈硝烟,随着皇帝最终“暂缓预征、严查积欠、筹备科举”的定调而暂时平息。朝堂之上,各派势力偃旗息鼓,将目光和精力都投向了即将到来的、牵动无数人命运的春闱大比。一股更为深沉、更为紧张的暗流,在表面的平静下悄然涌动。

吏部右侍郎府邸,周府后园。

周海清坐在临窗的书案前,窗外几株早梅已悄然绽放,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她手中捏着一纸素笺,并非闺阁常见的花笺,而是带着淡淡墨香、质地略显粗糙的竹纸。纸上,是挺拔俊逸的行书:

> “海清姑娘芳鉴:

> 上元惊鸿,梅下清吟,犹在耳畔。那夜灯火如昼,喧嚣扰攘,唯姑娘清辉,如月照寒潭,涤荡尘埃。修远寒微,本不敢唐突,然归途每每思及姑娘‘寒梅傲雪’之解语,心中感念,如沐春风。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今日慈恩寺外,见姑娘车驾,如见洛神,心神俱往。只恨俗务缠身,未能近前问候。寒窗孤寂,唯以诗书自遣,偶得残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知姑娘以为如何?

> 冒昧致书,唐突之处,万望海涵。唯愿姑娘玉体安康,芳华永驻。

> 修远 顿首再拜”

字里行间,既有读书人的谦恭守礼,又掩不住倾慕之情,更巧妙地点出“慈恩寺外”的“偶遇”,引经据典,含蓄而热烈。周海清读了一遍又一遍,脸颊飞霞,心跳如鼓。那夜金水桥畔的惊魂与英雄救美,早已在她少女心湖中投下巨石,而崔修远这看似巧合的频频“偶遇”和情真意切的信笺,则如同温柔的春风,不断吹皱一池春水。

自那夜之后,仿佛被命运之神眷顾,只要周海清踏出周府,十有八九能“巧遇”崔修远。

慈恩寺祈福:她随母亲去慈恩寺进香,刚下马车,便见崔修远手持一卷书,似在寺外银杏树下沉思,见到她,眼中恰到好处地流露出惊喜,遥遥一揖,并未上前打扰,却在她回府的马车上,收到了这封辗转递来的信。

书斋寻书:她去城南有名的“墨香斋”寻几本新到的诗集,刚踏入店门,便见崔修远正与掌柜低声交谈,似在请教某本古籍。见她进来,他温润一笑,主动让开位置,并轻声推荐了一本他认为“清雅脱俗,定合姑娘心意”的《玉台新咏笺注》。

西郊踏青:趁着初春微暖,她带着云袖去西郊赏梅。刚至梅林深处,便见崔修远一身素色长衫,立于一株老梅旁,对着满树繁花吟诵新作。见到她,他眼中瞬间迸发的光彩,以及随即吟出的那首饱含倾慕与志向的咏梅诗,让周海清几乎沉醉在梅香与墨香交织的幻境里。

每一次“偶遇”,崔修远都表现得谦谦有礼,进退有度。他从不逾矩,言语间却充满关怀与倾慕。他谈诗论文,见解独到,显露才情;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展现抱负;他更会适时流露出“寒门不易”、“前路迷茫”的脆弱,激发周海清的同情与怜惜。他像一位最高明的琴师,精准地拨动着周海清心弦上最柔软的部分。

甜言蜜语如同蜜糖,一点一滴,浸润着周海清的心防。崔修远精心编织的“才子佳人”、“患难真情”的幻梦,让她深陷其中。那枚“寒梅傲雪”的玉佩,在她心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成了崔修远这个人清高孤傲、坚韧不拔的化身。她开始期待每一次出门,期待那不知何时会降临的“巧遇”,期待收到他字字珠玑的信笺。深闺少女的情愫,在崔修远处心积虑的灌溉下,悄然绽放,热烈而盲目。云袖看在眼里,忧在心头,几次欲言又止,终究不忍打破小姐难得的欢喜。

与周府后园弥漫的暧昧情愫不同,朝堂之上,气氛凝重而肃杀。皇帝“科举乃当务之急”的定音,如同战鼓擂响,让所有相关衙门都绷紧了神经。

都察院,值房内。

右都御史宋怀瑾与左都御史陈廷敬对坐,两人面前摊开着厚厚的卷宗和名册。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淡淡的焦虑。

“圣意已决,此次春闱,乃国朝选才之重器,更是陛下检验我等能否涤荡吏治、为国举贤的试金石!”宋怀瑾须发微张,语气沉重,“容不得半点差池!”

陈廷敬,这位太子党的重臣,此刻也面色严肃:“宋总宪所言极是。科场舞弊,遗祸无穷,轻则寒士之心,重则动摇国本。此次监督,必须铁面无私,雷厉风行!”

“人选,至关重要。”宋怀瑾的手指敲击着桌面,“此人需刚正不阿,不畏权贵;需心思缜密,洞察秋毫;更需有独立之地位,不轻易为各方势力所左右。”

陈廷敬沉吟片刻,缓缓道:“宋总宪心中,可是已有人选?”

宋怀瑾目光锐利,沉声道:“大理寺卿,孤穆之。”

陈廷敬眉头微挑:“穆之?他确是最佳人选之一。执掌大理寺,明刑弼教,刚直之名朝野皆知。且他…不属任何派系,只忠于陛下和律法。” 他特意点出穆之的独立性,这也是皇帝最看重的一点。

“正是!”宋怀瑾点头,“穆之查案,抽丝剥茧,最擅从细微处见真章。科场舞弊,手段往往隐秘,非心思如发、意志如铁者不能胜任。且他兼着右佥都御史的衔,由都察院派他任此次春闱的**监督官**,名正言顺,权限足够。”

“陛下那里?”陈廷敬问。

“陛下对穆之的才干与忠诚,向来赏识。此事,本官已密奏陛下,陛下…首肯了。”宋怀瑾压低了声音。

陈廷敬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如此甚好。穆之坐镇,宵小之徒当有所忌惮。只是…”他话锋一转,“此次春闱,各方瞩目,太子殿下虽未明言,晋王那边也必然…暗流涌动。穆之此去,压力非同小可。都察院需给予全力支持,并确保其行使职权不受干扰。”

“这是自然!”宋怀瑾斩钉截铁,“都察院上下,当为穆之后盾!明日,便召穆之前来,颁下宪令!”

当都察院的宪令文书送达郡主府时,穆之正在书房内翻阅卷宗。听闻任命,他并无太多意外,只是眉宇间更添几分沉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