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贷款风波(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最新章节。

"我父亲的老部下帮的忙。"秦雪轻描淡写地说,"虽然和家里闹翻了,但公事公办嘛。"

山风掀起她的长发,露出白皙的脖颈。陈志远突然注意到她锁骨处有道细长的疤痕,像是手术刀留下的。

"还有个办法。"秦雪指向远处县城的灯火,"农村合作基金会。"

这个名词让陈志远眼前一亮。合作基金会是八十年代特有的民间金融组织,虽然规模小但灵活性强。更重要的是,它不受银行系统管辖!

"李主任牵头的那个?"

"嗯,主要扶持乡镇企业。"秦雪眼中闪着狡黠的光,"刚好明天开理事会,我有个患者是副会长..."

暮色渐浓,两人并肩下山。秦雪的白裙在黑暗中泛着微光,像盏不灭的灯。路过一片玉米地时,她突然问:"知道为什么帮你吗?"

陈志远驻足。月光下,女医生的侧脸线条坚毅而清晰:"因为我看不惯赵家那种人。"她踢开一块石子,"我父亲...就是被这种人陷害的。"

这个突如其来的坦诚让陈志远心头一震。难怪她对体制如此熟悉又充满警惕,原来...

"所以别辜负我。"秦雪突然转身,指尖几乎戳到他胸口,"把厂子办好了,气死那群王八蛋。"

粮仓的煤油灯亮到天明。陈志远、苏晓梅和王丽华通宵整理贷款材料,秦雪则负责联系合作基金会的理事。凌晨三点,当苏晓梅第三次打瞌睡撞到算盘时,陈志远强行命令她去休息。

"我不困..."少女揉着通红的眼睛,突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给你...明天谈判穿..."

展开是件深灰色中山装,明显是用出口面料改制的,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陈志远试穿时,闻到领口淡淡的樟脑味——这丫头连防蛀都考虑到了。

"你什么时候量的尺寸?"

苏晓梅低头摆弄衣角:"就...你睡着的时候..."话一出口就意识到失言,顿时脸红到耳根。

陈志远心头一热。这丫头不知多少次深夜来粮仓给他盖被子,却从没提过半个字。

晨光微露时,材料终于准备完毕。王丽华去供销社借打字机,苏晓梅则忙着给文件盖章。陈志远独自走到后院,用冷水洗了把脸。镜中的自己眼布血丝,下巴冒出青黑的胡茬,但身上那件挺括的中山装,却透着不容忽视的精气神。

合作基金会的会议在县文化站举行。陈志远踏入会场时,十几双眼睛齐刷刷看过来——有好奇的,有审视的,也有明显带着敌意的。坐在角落的王建军正对身旁的八字胡男人耳语什么,见陈志远进来,立刻噤声。

"红星食品厂申请贷款三万元..."主持会议的李国栋宣读着申请材料,"用于扩建出口生产线..."

八字胡突然举手打断:"我反对!"他起身环视众人,"据工商局同志反映,该厂存在财务混乱问题,连会计都没有上岗证!"

会场顿时骚动起来。陈志远认出这人是县供销社的孙主任,赵建国的铁杆盟友。他刚要反驳,会议室后门突然打开。

"谁说我...没有上岗证?"

苏晓梅站在门口,气喘吁吁,怀里紧紧抱着个文件袋。她穿着那套平时舍不得穿的蓝布衣裳,辫子梳得一丝不苟,脸颊因奔跑而泛着红晕。

孙主任嗤之以鼻:"你个乡下丫头,能有啥证?"

苏晓梅径直走到会议桌前,从文件袋取出一张盖着财政厅大印的证书:"全省农村会计培训班优秀学员,编号。"她又抽出张纸,"还有珠算三级证书。"

全场寂静。陈志远震惊地看着证书上的日期——正是他上周派苏晓梅去省城学习的那三天!这丫头居然不声不响考了个资格证回来!

"好!"李国栋率先鼓掌,"这才是新时代农民企业家的风采!"

形势瞬间逆转。孙主任还想说什么,却被基金会会长——一位满头银发的老革命——抬手制止:"我看这小同志不错,踏实肯干。"老人转向陈志远,"贷款可以批,但有个条件——帮其他公社带三个会计学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问题!"陈志远爽快答应,"我们正打算办培训班呢。"

签字仪式后,苏晓梅在走廊被孙主任"不小心"撞了一下。她踉跄几步,怀里的证书撒了一地。陈志远赶忙上前,却见少女已经蹲下身,不慌不忙地捡起文件,甚至对孙主任礼貌地点了点头。

"不生气?"回程的拖拉机上,陈志远忍不住问。

苏晓梅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娘说,狗咬人,人不能咬狗。"她突然转向陈志远,"但...我们可以跑得更快,让狗追不上。"

这个朴素的比喻让陈志远心头一震。是啊,与其和赵家缠斗,不如加速发展,用实力碾压一切阴谋诡计!

正午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工地上。张建军正带着工人们安装新到的水泵,见陈志远回来,远远比了个胜利的手势。秦雪在临时医疗点给工人发放防暑药,白大褂在烈日下白得耀眼。

贷款到账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下午就有县机械厂的人主动上门,推销积压的钢管。傍晚时分,周雅带着省报摄影记者来采访,将"乡镇企业突破贷款难"的典型事迹连夜发往省城。

夜深人静时,陈志远在账本上记录下这笔来之不易的贷款。苏晓梅端来碗绿豆汤,轻声提醒:"利息比农信社高两个点,要精打细算..."

"值得。"陈志远合上账本,"有了这三万,年底产能能翻三番。"

少女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默默收走了空碗。煤油灯下,她手腕上那道银镯留下的白痕格外显眼——那是曾经为创业变卖嫁妆的印记。

晨光熹微时,陈志远在笔记本上写下新计划:"金融布局:1.建立信用体系;2.培养财务团队;3.探索股份合作制。"钢笔在"股份"二字上顿了顿,洇出一朵小小的蓝花。

远处传来第一声鸡鸣。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属于他们的商业传奇,正突破重重围堵,继续向前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