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舆论风波(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最新章节。

茶水的苦涩在舌尖蔓延。陈志远放下钢笔:"我大概明白了。"他展开报纸头版和三版并列,"看这两篇的发稿日期。"

苏晓梅凑近细看:"相差三天!"

"对,头版先印的。"陈志远点点三版文章,"周雅早知道报道会引发争议,所以提前准备了这篇评论。"他苦笑,"这是救火,不是放火。"

少女眼睛亮了起来:"所以她是在帮我们?"

"或者说,利用我们。"陈志远揉着太阳穴,"这篇报道表面在质疑代销点,实际在试探政策底线。"他想起周雅电话里那句没说完的话,"赵建国可能也在利用这事..."

晨光微露时,一份《关于红旗公社代销点的情况说明》终于完成。陈志远运用了前世所有公关技巧:数据可视化、政策引用、典型案例。最后他添上李国栋建议的那句:"我们愿做改革开放的一粒铺路石。"

县革委会会议室比想象中拥挤。长桌两侧坐了二十多人,陈志远被安排在末座。王建军正殷勤地为一位领导倒茶——那人侧脸像极了前世见过的赵建国,只是年轻许多。

会议开始后,气氛立刻剑拔弩张。商业局代表率先开炮,列举代销点"五宗罪":冲击供销社、扰乱物价、非法牟利...每项罪名都足以让陈志远万劫不复。

轮到陈志远发言时,会议室已经烟雾缭绕。他起身先向主席像鞠躬,然后展开那份连夜写的材料:"各位领导,请允许我汇报红旗公社代销点的真实情况..."

二十分钟的陈述堪称完美。他引用中央文件证明代销点的合法性,用数据展示其为集体创造的收益,甚至拿出小学生感谢信证明社会效益。最后他亮出杀手锏:"我们模式与安徽小岗村承包制异曲同工,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创新实践!"

会议室一片哗然。"小岗村"三个字在1980年还是敏感词,但中央最近态度暧昧。陈志远这是在赌政策风向!

"我来说两句。"李国栋突然开口,"这个代销点是我批的试点。"他推了推金丝眼镜,"新生事物要允许试错嘛。"

微妙的分水岭出现了。几个原本要发言批评的干部突然改口,变成"谨慎支持"。陈志远注意到赵建国亲信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我提个建议。"一直沉默的县委副书记突然说,"既然有争议,不如请省里定调。"他看向角落,"周记者不是正好在吗?"

陈志远这才发现周雅坐在后排,短发利落地别在耳后,正低头记录。被点名后她从容起身:"省报准备做连续报道,全面呈现各方观点。"

这句话像颗炸弹。连续报道意味着更高层关注,没人敢在此时轻举妄动。赵建国亲信的脸色顿时变得精彩纷呈。

会议草草收场,没有形成决议。陈志远走出会议室时,背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周雅塞给他一张纸条:"今晚七点,县招待所208。"

夕阳把县委大院的影子拉得很长。陈志远在门口撞见苏晓梅和王小军——他们居然徒步走了二十里路来县城!

"我们不放心..."苏晓梅声音发颤,手里紧攥着个布包,"这是所有原始凭证..."

陈志远突然鼻子发酸。前世危机时刻,高管们第一反应是撇清关系,而现在这两个"合伙人"却冒着风险来送证据。他接过布包,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各种单据,连最早用钢笔换鸡蛋的收条都在。

"回去吧。"他轻声说,"没事了。"

苏晓梅却摇头:"我们等你一起回。"

县招待所208房间弥漫着茉莉花茶香。周雅开门见山:"赵建国要借这事上位。"她递过一份内参清样,《警惕农村新型投机倒把现象》的标题下,代销点被作为典型案例批判。

"这不是我写的。"周雅冷笑,"赵建国找人代笔,想借内参直达中央。"她突然压低声音,"但他不知道,这份内参的终审是我父亲。"

陈志远心跳加速。前世他见识过太多政商博弈,但这次竟然置身漩涡中心!

"为什么帮我?"

"不是帮你。"周雅点燃香烟,动作娴熟得不像这个年代的女性,"我在做新闻实验——用争议推动政策明朗化。"她吐了个烟圈,"你很幸运,正好撞上风口。"

谈话持续到深夜。陈志远逐渐理清脉络:中央对农村改革存在分歧,赵建国代表保守派,而周雅父亲是改革派。代销点意外成了双方较量的棋子。

"接下来会怎样?"

"三个月内,中央会有新政策。"周雅掐灭烟头,"在这之前,你最好低调点。"

回到旅社,陈志远发现苏晓梅还等在门口,靠着墙打盹。听到脚步声,她猛地惊醒,脸上压出几道红印。

"解决了?"

"暂时吧。"陈志远疲惫地坐下,"但真正的风暴还没来。"

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两人之间的床单上。苏晓梅突然说:"不管怎样,我都跟你一起。"声音轻得像羽毛,却重重落在陈志远心上。

他想起前世林美玲在他第一次破产时的离去,想起那些树倒猢狲散的场景。而现在,这个山村姑娘却说要和他共渡难关...

"睡吧。"陈志远最终只说了这两个字,同时在心里补充:这次我一定要赢。

窗外,1980年的月亮又大又圆,照着这个正在剧烈变化的国度,也照着两个年轻人疲惫却坚定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