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铁幕初立·鸣动预兆(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万古废材》最新章节。
“迁跃影族”使节团那场不惜自毁、旨在资敌的终极信息泄密,如同一盆冰水混合物,狠狠浇淋在秩序联盟刚刚因认知战初步平息和“共生秩序场”突破而稍显回暖的士气之上。冰冷的是现实——敌人获得了关于联盟从技术底牌到社会结构的海量核心知识;灼热的是愤怒与紧迫感——必须立刻行动,在“织网者”消化这些知识并制定出针对性策略之前,构建起新的防线。
伊芙琳的反应迅捷而坚决。在正式签署对“迁跃影族”使节团以“间谍罪”和“叛盟罪”实施永久禁锢(考虑到其种族特性,物理消灭意义不大且可能引发未知风险)的命令后,她立刻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文明领袖,召开了一次代号为“铁幕”的最高紧急会议。
会议的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星图被调整至最大尺度,代表着已知“织网者”活动区域、已净化“余烬区域”、联盟控制区以及那次信息泄流目标方向的坐标被高亮标记,彼此交织,构成一幅危机四伏的星海战图。
“我们正面临自‘织网者’威胁显现以来,最严峻的情报劣势。”伊芙琳的开场白直接而冷峻,“敌人如今对我们知根知底,从我们的科技树主干到枝梢,从我们的社会协作模式到内部潜在的观念分歧。而我们,对吸收了这些知识后,‘织网者’下一步将如何进化、战术将如何调整,几乎一无所知。我们失去了战略迷雾的保护。”
雷恩代表军事力量发言,他的全息影像散发着钢铁般的意志:“被动防御已不足以保证安全。我提议,立刻启动‘堡垒星系’计划。筛选位于关键航道节点、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或工业基础的星系,进行全方位的防御升级。重点部署基于‘共生秩序场’原理的、针对‘织网者’能量特性优化的区域防护网络,即便只是实验性版本。同时,组建多支高度机动的快速反应舰队,配属最新研制的、能够干扰甚至暂时瘫痪‘织网者’相位穿梭能力的‘秩序锚定’武器原型机,在边境区域进行威慑性巡逻。”
“但这需要消耗海量资源,并且会大幅抽调各文明的常备防御力量。”一位来自中型工业文明的领袖提出担忧,“这会使得我们内部星域的防御出现真空。”
“风险与代价必须权衡。”曦光的光体流淌着冷静的分析光芒,“我建议实施分级防御策略。核心枢纽与‘堡垒星系’实行最高级别戒备与资源倾斜。其他星域,则推广由凝辉文明设计的、成本较低的‘分布式监测与延迟网络’,由大量小型探测器和自动化防御平台构成,旨在早期预警、迟滞敌方渗透或小规模袭击,为机动舰队争取反应时间。同时,必须立刻开始在所有成员文明中,推行针对‘织网者’可能的信息战、认知战新形式的全民教育与防御训练。”
艾妲教授则从技术层面提出更深远的问题:“最大的隐患在于,‘织网者’获得了我们关于‘共生秩序场’的基础理论与实验数据。它们必然会倾注资源寻找对抗甚至反向利用这种方法的方式。我们的研究必须加速,并且要走在前面。我申请启动‘超限演算’权限,动用联盟最强的量子-灵能混合计算阵列,模拟‘织网者’在获得我方知识后可能的技术演化路径,并优先研发针对性的反制手段。同时,所有与‘共生秩序’相关的后续研究,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知识隔离’和‘分散研究’策略,绝不能再让核心成果集中于一地。”
会议持续了数十个标准时,激烈的辩论与权衡后,一套被命名为“铁幕协议”的综合应对方案最终达成。
“铁幕协议”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联盟仿佛一架骤然提升至战争总动员状态的精密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 selected的“堡垒星系”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事建造与防御网络铺设,星舰造船厂的灯火彻夜不熄,新设计的、闪烁着微弱“共生秩序”辉光的护盾发生器被优先列装。边境地带,无数造价相对低廉的监测卫星和自动炮塔如同播种般被撒向虚空,构成一片片无形的预警地带。
内部,安全审查达到了近乎严苛的程度。所有接触过被泄密资料的人员都接受了反复的背景核查与精神状态评估。信息流通渠道被重新梳理,加密等级全面提升,并引入了基于“因果追溯”原理的新型防泄密技术,任何未经授权的信息复制或异常流动都会触发警报。一种紧张而肃穆的气氛弥漫在联盟的各个角落,尤其是科研与军事领域。
就在联盟全力构建“铁幕”的同时,被迫处于休养和限制共鸣状态的莉亚娜,并没有停止她的思考与探索。她无法再进行深度的、可能引致同化的共鸣,但她可以将意识维持在一种浅层的、更加谨慎的“聆听”状态。她像是一个守在秩序之海边的观察者,不再试图潜入深海,而是仔细分辨着浪潮的声音、海风的韵律,以及那些来自深海的、微弱的自然回响。
这种看似“退步”的探索方式,反而让她捕捉到了一些在以往激烈共鸣中可能被忽略的细节。她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源初之海”那宏大的、缓慢的“脉动”,并确认了其“紊乱”确实存在两个主要扰动源:一是联盟(及历史上其他文明)持续的、尤其是那些不够和谐的探索行为;另一个,则是一种来自极遥远方向、持续不断、带着强烈“剥离”与“吞噬”意味的干扰——那无疑是“织网者”及其活动造成的创伤。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极致的静心“聆听”中,她隐约感觉到,在那“脉动”的深处,在那“共生秩序”图景的更底层,似乎还存在某种…更基础、更古老的“背景音”。那并非秩序的结构,更像是秩序得以诞生和维系的…“基础”或者“温床”?它稳定、浩瀚、近乎永恒,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活性”?她无法理解,更无法描述,只能将其暂时命名为“源点之鸣”。
她将这个模糊的感知传递给了艾妲。艾妲对此极为重视,尽管目前没有任何理论或工具能够验证或探究这个“源点之鸣”,但她指示项目组将其作为一个最高优先级的长期研究方向记录下来。“这或许,”艾妲在研究日志中写道,“是超越我们当前所有认知框架的、关乎秩序本源的终极奥秘之一。莉亚娜的感知方式转变,或许歪打正着,为我们指向了一个比‘共生秩序’更为根本的方向。”
就在莉亚娜进行着她的静默探索,联盟的“铁幕”初步成型之际,“织网者”的报复或者说基于新知识的进化,果然如期而至。
它们的攻击不再局限于测试边缘设备。三支在不同“堡垒星系”外围巡逻的、装备了最新“秩序锚定”武器的快速反应舰队,几乎同时遭遇了袭击。
袭击者并非“织网者”的主力部队,而是一种前所未见的、体型更小、速度极快、形态如同扭曲阴影构成的梭形生物舰。它们巧妙地利用了星云背景辐射和引力扰动作掩护,规避了常规探测手段,直到极近的距离才突然暴起发难。
它们的攻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试图进行相位穿梭或能量吞噬,而是发射出一种高度凝聚的、带有强烈“信息解构”特性的暗紫色能量束。这种能量束击中联盟舰船的护盾后,并未产生剧烈的能量爆炸,而是如同强酸腐蚀般,迅速分析、瓦解护盾的能量结构,使其在短时间内局部失效!更令人不安的是,部分被击中的舰船,其内部通讯网络和火控系统出现了短暂的逻辑混乱,仿佛被植入了某种针对性的信息病毒。
显然,“织网者”利用窃取的知识,迅速分析并找到了联盟现有防御体系,尤其是那些基于传统能量模式和早期“源初知识”构建的护盾及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开发出了针对性的“破甲”手段!
所幸,装备了实验性“共生秩序场”护盾的旗舰,在面对这种攻击时表现出了良好的抗性。那暗紫色的能量束在接触到散发着协调辉光的护盾时,其“信息解构”效果被大幅削弱,虽然仍造成护盾能量值的急剧下降,但未能瞬间穿透。这为舰队组织反击赢得了宝贵时间。
激烈的交火在边境的黑暗中爆发。新型的“秩序锚定”武器发挥了一定作用,成功限制了部分阴影梭形舰的机动性,使其无法随意进行短距离相位跳跃。但敌人的数量众多,战术灵活,且对联盟的常规武器似乎也有了更高的抗性。最终,三支巡逻舰队在付出数艘护卫舰被重创、一艘驱逐舰被击毁的代价后,勉强击退了来犯之敌,但未能捕获任何敌方残骸——它们在失去战斗力后会迅速自我分解,化为虚无。
这次袭击,如同一记沉重的警钟,敲打在每一个联盟成员的心头。“铁幕协议”构建的防御体系经受住了初步考验,证明了新方向的有效性,但也暴露出了巨大的不足和亟待补强的短板。敌人果然变得更聪明、更危险了。
伊芙琳在战报传来后,沉默良久。她站在指挥中心,望着星图上那三个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星系坐标,目光锐利如刀。
“命令:‘共生秩序场’护盾的列装优先级再次提升,研发部门全力攻关,解决其能耗过高和稳定性问题。信息战部门,立刻分析敌方新型攻击中蕴含的信息病毒模式,研制反制程序。军事委员会,重新评估现有舰队编成与战术,针对敌方新型舰艇特点,制定新的应对预案。”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坚定,传遍整个指挥链路:
“另外,通知莉亚娜和艾妲教授…‘铁幕’已然立起,但我们不能永远被动防御。是时候开始研究,如何利用我们对‘源初之海’的新理解,不仅仅是修复,或许…也能进行有限度的、战略性的‘反击’了。我们需要找到敌人的‘心脏’,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格挡它们的‘触手’。”
战争的形态正在升级,从力量的碰撞,延伸到知识的对抗与秩序的博弈。联盟在创伤中学习,在压力下进化。莉亚娜捕捉到的那丝微弱的“源点之鸣”,或许蕴含着破局的关键,但前路依旧被浓重的战争迷雾所笼罩。铁幕之后,是坚守与希望,亦是通向未知反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