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部---(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最新章节。

下石疽生长在膝盖上方,像石头一样坚硬,牵连筋脉引发疼痛,皮肤颜色和平时一样,难以破溃也难以收敛。病因是血液瘀滞加上外部寒邪凝结。

【注释】这种病症生在膝盖附近,不管是膝盖上面还是左右两侧,都有可能出现。质地像石头一样坚硬,会牵连筋脉产生疼痛,肿胀得像鸡蛋大小,皮肤颜色没变化,没有灼热感,很难消退也很难破溃,即使破溃了也难以愈合,是非常顽固的病症。由于身体虚弱,寒邪深入侵袭,导致血液瘀滞凝结而形成肿胀破溃。内外治疗的方法,都可以参考中石疽的治法。但这种病症不管是肿胀还是破溃时都很凉,如果能从凉转为有热象,出现各种向好的症状,才是吉利的征兆;如果仍然出现不好的症状,就难以痊愈了。

缓疽

缓疽是因血液瘀滞、外感寒邪凝结而成,在膝盖上方生出肿硬如馒头的肿块,颜色紫暗,破溃迟缓,多有灼热感,肿胀日久会逐渐腐烂皮肤并引发疼痛。

【注释】这种病症由外感寒邪深入侵袭、血液瘀滞凝结而形成。生于两膝上方,或生于膝盖两旁,肿硬如馒头,麻木疼痛日渐加重,颜色紫暗,过了很多天也不溃破,病症情形与下石疽相似,只是多有灼热感,肿胀日久就会腐烂肌肉、皮肤。初期服用当归拈痛汤,以宣通湿热,接着按照中石疽的治法,内服适宜温补的药物,外用适宜艾灸疗法。体质虚弱严重的,用十全大补汤配合治疗。

当归拈痛汤(见股部“腿游风”相关内容)

十全大补汤(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委中毒

委中毒发生在腘窝的折纹处,表现为关节屈伸时僵硬,局部稍有肿胀发红。多因胆经热邪流入膀胱经,导致气血壅遏不通而成,应及时活血,并针刺委中穴治疗。

【注释】这种病症生于委中穴,该穴在膝盖后方腘窝中央的折纹处,动脉凹陷之中。折纹,即屈伸时的皱折纹,此穴又名血郗,属膀胱经,俗称腿凹,医经中称为腘中。由胆经积热流入膀胱经,壅塞不通而形成。局部僵硬肿痛、颜色微红,关节屈伸困难。治疗应迅速使用活血散瘀汤,排出恶血才能见效,拖延则可能导致筋脉挛缩而成为残疾!各类医书都记载:同时针刺委中穴放出瘀血可自行消退。但针刺该穴必须是兼有腰痛不能转侧的情况,才可以针刺,且放出的血液也不可过多,过多会使人扑倒,面色失色。其余的内外治疗方法,都按照痈疽肿疡、溃疡门的方法处理。也有表现为灼热疼痛、颜色赤红、破溃迅速的,是由湿热凝结所致,治疗方法也按肿疡、溃疡门处理。

活血散瘀汤

当归尾 赤芍 桃仁(去皮、尖) 大黄(酒炒。各二钱) 川芎 苏木(各一钱五分) 丹皮 枳壳(麸炒) 瓜蒌仁(各一钱) 槟榔(六分)

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渣再煎服。

【方歌】活血散瘀委中毒,皆因积热肿其处,归芍丹皮桃枳榔,瓜蒌大黄芎苏木。

上水鱼

上水鱼生长在委中穴旁边,在折纹的两端,疼痛处像高起的土埂一样隆起,形状像鱼一样长,是瘀热结聚而成。外部治疗采用砭石放出瘀血,再敷二黄散。

【注释】这种病症生于委中穴折纹的两端,肿胀如同高起的土埂,长度像鱼的形状,颜色发紫并伴有疼痛。由于血热遇到外寒停留,导致血液瘀滞凝结而形成。外用砭石疗法,在肿起的土埂上放出恶血,同时用二黄散加香油调敷,效果显着。

二黄散(即颠倒散,见鼻部“肺风粉刺”相关内容)

人面疮

膝肘部位生疮,形状如同人的脸面,自古以来相传,这是因为过去的罪孽造成的。用流气饮内服、苦参和贝母外敷,同时要从善改恶,自我反省内心。

【注释】这种病症自古以来就有记载,是一种奇特的疾病。多发生在两侧膝盖或两侧肘部,肿胀的形状类似人的形体,有眉毛、眼睛、嘴巴、鼻子等。《本事方》说:疮口能进食,用各种药物治疗,都没有痛苦,只用贝母外敷,疮面会皱起眉头、闭上嘴巴,从此每天用贝母粉末加水敷治,几天后疮面消退结痂而痊愈。另外各种医书都认为,这是由于平素积累的冤屈和罪过导致的,必须自己清净内心、忏悔过错。

初期适宜服用流气饮,时间久了适宜用大苦参丸。根据所用的药物,都是辛热疏散的药材,这种病症或许是由于风、寒、湿三种邪气凝聚而成,也未必全是因为冤屈和罪过导致的,依照古法治疗,想必能有效果。

大苦参丸

苦参(二两) 蔓荆子 赤茯苓 山药 白芷 荆芥 防风 白附子 川芎 山栀(生) 何首乌 白蒺藜 皂角 川乌(炮) 黄芪 赤芍 独活 羌活(各五钱) 草乌(炮,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黄酒送下,不饮酒者,以茶代之。

【方歌】大苦参丸人面疮,蔓苓山药芷荆防,白附芎栀何蒺皂,川草乌芪芍独羌。

流气饮(见背部“痰注发”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