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西学东渐?(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手持AK教崇祯做皇帝》最新章节。

相对于如日中天的朱启明,在野的钱谦益无疑是个更趁手的软柿子!

这是周廷儒收到晋商覆灭消息后得出的判断!

当他的奏疏被王承恩呈到崇祯的案头的时候,崇祯正紧锁眉头,审视着一份关于“名分”的奏疏。

这份奏疏来自徐光启,言辞恳切中带着一丝急切。

奏疏的核心,并非推荐新人,而是为已在钦天监参与修历工作近一年的泰西传教士汤若望,请授一个正式的、能名正言顺接触核心典籍与数据的官职——

比如钦天监“博士”或“五官正”一类的职位。

徐光启在疏中力陈:

“……臣等督率监官生儒,推求测验,改正诸法。泰西远臣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学术精到,测算精密,所制仪器巧捷适用,实补中法所未备。

然其现仅以‘协助’之名参与,无正式职衔,于调用典籍、调度人手、乃至奏报成果,多有不便,名不正则言不顺。

伏乞陛下俯察,念其劳绩,特授钦天监博士(或五官正)职衔,俾其得以专司其责,于修订《崇祯历书》大有裨益。如此,则西法精微得以尽用,新历可期早成,以昭陛下敬天勤民之至意。”

暖阁内,檀香袅袅。

这是要官?

崇祯若有所思。

他当然知道汤若望这个人。

自崇祯二年(1629年)设立历局、徐光启领衔修历以来,这个金发碧眼的泰西人就一直在徐光启身边,被徐反复提及其“测算之精”、“仪器之巧”。

崇祯也默许了此人在历局的存在,毕竟《大统历》的误差越来越大,预测日食月食屡屡失准,被视为不祥之兆,让他如芒在背。

徐光启力主的“会通中西”之法,是他解决这个棘手问题、挽回“天意”颜面的希望。

然而,“授官”?

给一个泰西的洋和尚正式的大明官职?

他内心深处,对一个“番僧”进入朝廷正式编制,掌管观测天象这等关乎“天命”的机密要务,他有着本能的排斥和深深的疑虑。

尤其是此刻,朝堂内外风波诡谲……

“王承恩。”崇祯有点烦躁,目光仍未离开奏疏,“这个汤若望……徐爱卿又为他请官了。他在历局,行事如何?”

侍立一旁的王承恩连忙躬身,小心措辞:“回皇爷,汤若望此人,在历局内确如徐侍郎所言,勤勉精专,于天文历算一道造诣颇深,监内诸生亦有向其请教者。平日深居简出,言行尚属恭谨。只是……”

王承恩顿了顿,压低声音,“其所学所习,究系泰西之法,与中土迥异。且其教士身份,所传之教义,与我朝祀典纲常……恐有扞格。授以实职,掌观象授时之权柄,恐惹物议,亦虑其……或有他图。”

崇祯“嗯”了一声,眉头锁得更紧。

王承恩的话,句句戳中了他的隐忧。

恰在此时,王承恩瞥见门口小太监的示意,轻步上前,将周廷儒那份墨迹似乎都带着弹劾者急切体温、充满了血腥白银气息的奏疏,轻轻放在了徐光启那份关于“番僧授官”、关乎星辰宇宙的奏疏之上。

两份奏疏,一前一后,叠在御案中央。

一份指向朝堂内即将掀起的、能吞噬一切的滔天巨浪,另一份则关乎一个洋人的官职和星象运转的未来。

它们如此不同,却又同样压在崇祯的心头。

"承恩,你亲自去一趟张家湾,请皇兄入宫,朕有事相商!"

"奴婢遵旨!"王承恩匆匆而去。

“皇兄……只有皇兄能解此局……”崇祯喃喃自语,焦灼地等待着。

一个多时辰后,朱启明匆匆赶到。

朱启明一脚踏进西暖阁,身上还带着张家湾的风尘。

他只淡淡扫了王承恩一眼,那眼神里的意思再明白不过:这里没你的事了。

王承恩心里一哆嗦,躬着身子,缓缓退了出去,顺手还把殿门给带上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