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哑巴女孩小新6(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新生1970》最新章节。

他话锋一转,提到残疾人帮扶的细节:“当地如果有残疾人家庭实在困难,要给予及时补贴。这笔钱有个关键——必须每月直接打到残疾人本人的个人账户上,项目运营部要和银行做好对接,确保流程严谨。”

“但要记住,”王杰语气加重,“如果后期跟踪发现,他们的家长或亲人动了这笔补贴的念头,立刻关停发放。要明确告知他们:一旦监护人挪用这笔钱,后续补贴就会停止。咱们的钱要花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

最后,他看向众人,语气缓和了些:“另外,基金会未来计划涉足银行业务,收购或成立自己的银行,专门对接内地这些公益项目的资金流转。等金融业务开展起来,大家在资金管理、发放这些事上会轻松很多。前期辛苦各位多费心,把基础打牢。”

周明远等人纷纷点头应下,记事本上又添了几行重点——西北与中部的布局、补贴发放的刚性规则、未来金融业务的衔接,每一项都关乎着基金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傍晚,王杰回到港岛深水湾的豪宅,推开客厅门时,小新正坐在沙发上看书,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她身上,暖融融的。

他走过去坐下,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小新,这一年多跟着老师学习,进步可真快。现在初中的课程,跟得上吗?”

小新抬起头,眼睛亮晶晶的,放下书比划着手语:“跟得上,老师教得很耐心。”她的手语流畅了不少,脸上带着自信的笑意。

王杰欣慰地点头,又说:“咱们内地那几座城市的残疾人学校,八月底就要陆续开学了。你想不想去学校里上学?”

小新愣了一下,随即用力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小手飞快地比划着:想去!

“那行。”王杰看着她雀跃的样子,心里软乎乎的,“不过别急,等鹏城这边的学校建好了,就安排你去那里上学。离得近,我也好照顾你。”

小新听得眼睛更亮了,用力“嗯”了一声,还伸出手抱住了王杰的胳膊,脸上是藏不住的开心。客厅里的灯光映着兄妹俩的身影,满是温馨的暖意。

1993年8月1日,暑气正盛的香港,王杰站在东亚汇理银行总行对面的写字楼里,目光透过玻璃窗落在那栋殖民风格的建筑上。他指尖轻叩桌面,精神力已如细密的网,悄无声息地渗透进银行的每一个角落——从地下金库厚重的钢门,到顶楼管理层的加密档案室,再到电脑机房里闪烁的服务器。

几夜之间,银行地下金库里的美元、英镑现钞,码放整齐的金条,连同客户保险柜里的珠宝、契约等等,都在无人察觉时消失无踪;电脑硬盘里隐藏的洗钱流水、虚假贷款合同,档案室锁在铁柜里的加密账本,甚至英籍财务总监抽屉里与怡和洋行往来的秘密电报,也尽数被取走。

更深处,负责香港金融业监管的英籍官员办公室里的受贿记录,港督府文件柜中与某些财团的利益交换协议,也悄然落入王杰手中。

8月5日起,香港的茶餐厅、股票经纪行里开始流传风声:“东亚汇理最近不对劲啊,听说有人取大额现金都被推脱”“前几天见他们运钞车空着出来,该不会资金出问题了吧?”流言像藤蔓般疯长,起初只是零星议论,很快便成了满城风雨。

8月中旬,《星岛日报》《明报》等报刊接连收到匿名爆料,整版刊登出东亚汇理为走私集团洗钱的流水截图、向空壳公司放贷的虚假合同,甚至附上了英籍行长在会议上宣称“绝不与中资合作”的录音文字版。

证据确凿,舆论哗然,储户们蜂拥至银行各网点,排起长龙要求提款,挤兑潮如海啸般席卷而来。银行柜台前,工作人员脸色惨白,保险柜空空如也的消息再也瞒不住,哭喊声、怒骂声此起彼伏。

怡和洋行急得焦头烂额,监管官员试图压下事态,却发现自己的把柄早已被人攥住,只能眼睁睁看着银行股价一泻千里。

8月底,王杰通过旗下公司正式提出收购意向。此时的东亚汇理早已是风雨飘摇,股东们既要应对储户索赔,又怕洗钱黑幕进一步曝光牵连自身,加上王杰不动声色地甩出部分官员和港督的“小辫子”作为暗示,没人敢再硬撑。

谈判异常顺利,原本估值85亿港币的银行,最终以20亿港币的超低价成交。10月中旬,收购协议正式签署,东亚汇理银行更名为“启慧银行”,王杰站在重新挂标的银行门口,看着“启汇”二字在阳光下发亮——这不仅是一家银行的新生,更是他布局金融版图的第一步。

1993年的最后一天,港岛中环的启慧慈善基金公司会议室里,灯光亮到很晚。周明远刚从内地飞回来,大衣还带着寒气,一进门就举起手里的文件袋,声音因激动有些发颤:“王董,谈下来了!”

王杰放下手中的报表,抬头看向他。周明远快步上前,将几份盖着红章的文件摊开在桌上:“跟内地那边前后对接了八个月,跑了不下十个城市,现在终于拿到了启慧银行的金融牌照和内地经营许可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文件上“启慧银行”四个宋体字格外清晰,许可范围里,人民币存贷、公益资金托管、残疾人创业信贷等业务一项不落,这意味着这家由东亚汇理银行更名而来的新银行,终于能正式踏入内地市场。

“辛苦你了。”王杰拿起文件,指尖在“启慧”二字上顿了顿。

周明远笑着摆手:“值得!接下来是不是按原计划,先在上海、广州的基金会驻地设支行?”

“对。”王杰点头,目光望向窗外香港的夜景,“元旦后就启动筹备,让启慧银行真正跟内地的公益项目连起来,咱们承诺的低息贷款、资金监管,也该落地了。”

办事处里的暖气很足,文件上的红章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像是为这一年画上了个扎实的句号。

1994年8月,暑气尚未消退,内地多个城市的街头已悄然竖起“启慧银行”的招牌。

第一批布局的首都、上海、广州、成都,启慧银行的分行营业厅早已开门纳客,玻璃门上的无障碍标识格外醒目,厅内设置了专门的公益服务窗口,方便残疾人、孤儿家庭办理低息贷款和补贴领取业务。而第二批计划中的沈阳、武汉、西安、昆明、南京、郑州,也在这个月完成了分行的最后筹备,营业厅陆续对外开放,工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对公益类业务流程了如指掌。

与此同时,这六个第二批城市的孤儿院和残疾人学校建设也进入收尾阶段。沈阳的孤儿院里,工人正给活动室安装防滑地板;武汉的残疾人学校里,师傅们在调试康复教室的器械;西安的校舍外,绿化队在栽种最后一批树苗……虽还有些墙面修补、教具摆放之类的轻微工作,但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只待验收后迎接孩子和学生们的到来。

周明远在郑州的项目工地上转了一圈,看着即将落成的校园,拨通了王杰的电话:“王董,第二批城市的银行分行都开起来了,学校和孤儿院也差不多了,预计下个月就能彻底收尾。”

电话那头的王杰应道:“好,让各地团队盯紧点,尤其是学校的细节,不能出任何岔子。”

挂了电话,周明远望着不远处启慧银行郑州分行的招牌,心里清楚,随着这些机构的落地,启慧的公益网络正一步步织得更密、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