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正执养护(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杂论对话》最新章节。

慢慢的,孩子的“正执”被滋养起来——他不再觉得“学习英语很难”,而是觉得“学习英语能拿徽章,很有趣”。有家长反馈:“我家孩子以前每天要催着学英语,现在每天主动打开APP,说‘我要拿今天的星星’。”

这款APP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说:“学习本身是快乐的,但很多孩子觉得学习痛苦,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没学会’的负反馈,没看到‘学会了’的正反馈。”这句话点透了“养”的本质——正反馈能把“痛苦的任务”变成“快乐的目标”,让“正执”在快乐中越来越坚定。

四、护:没有“负反馈隔离”,再饱满的正执也会“被摧毁”

如果说“正执”是幼苗,“养”是阳光雨露,那么“护”就是“防冰雹的棚子”——没有这个棚子,哪怕幼苗长得再壮,一场冰雹也能把它砸断。很多人有“正执”,也得到了正反馈,却因为没做好“护”,被负反馈击垮。

我们做第四个比喻:“护”就像给手机“装防护壳”。

你的手机有流畅的系统(正执),也定期充电(养),但如果没装防护壳(不护),不小心掉在地上,屏幕可能会碎,手机就用不了;装了防护壳(护),哪怕掉在地上,也能减少伤害,继续使用。

接下来,我们用3个案例,看“护”如何守护“正执”:

案例1:董明珠的“自主研发正执”——远离“没必要做研发”的负反馈

董明珠接手格力时,格力还是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厂,主打产品是空调。当时,很多同行都在“组装空调”——买别人的压缩机、电路板,自己组装后卖出去,利润低但投入少。有人劝董明珠:“咱们也别做研发了,买别人的零件组装,省心又赚钱。”甚至有高管说:“格力这么小,根本没能力做自主研发,做了也是浪费钱。”

这些都是“破坏性否定”的负反馈——如果董明珠听了,格力可能永远只是一家“组装厂”。但董明珠很清楚:“自主研发是格力的根,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早晚会被淘汰。”她果断“护”住自己的正执:

- 把劝她“别做研发”的高管调离岗位,避免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团队;

- 对外界的质疑,她只说一句话:“格力会用结果证明,自主研发是对的。”

- 每年把公司利润的10%投入研发,哪怕前几年没看到成果,也不减少投入。

终于,格力研发出了自己的压缩机,空调质量大幅提升,销量越来越好。现在的格力,成了全球最大的空调企业之一,董明珠也成了“中国制造业女王”。

董明珠曾说:“别人说我固执,其实我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如果别人说什么我都听,格力走不到今天。”这句话正是“护”的核心——面对“摧毁正执”的负反馈,必须“固执”一点,主动隔绝,才能守住自己的方向。

案例2: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之旅”——远离“你的书没人会看”的负反馈

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之前,是一个单亲妈妈,靠救济金生活。她白天照顾孩子,晚上在咖啡馆里写《哈利波特》,花了5年时间才写完第一本。

写完后,她把书稿寄给了12家出版社,结果全部被拒绝。有一家出版社说:“你写的是魔法故事,只有小孩会看,成年人不会感兴趣,没人会买。”还有一家出版社说:“你一个单亲妈妈,还想当作家?别做梦了。”

这些负反馈足以击垮很多人,但JK罗琳没放弃——她“护”住了自己的正执:“我相信《哈利波特》是一本好书,只是还没遇到懂它的人。”

她没有把出版社的拒绝放在心上,而是继续修改书稿,寄给第13家出版社。这一次,出版社的编辑被书稿吸引,决定出版《哈利波特》。

后来,《哈利波特》成了全球最畅销的书籍之一,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5亿册。JK罗琳也从一个靠救济金生活的单亲妈妈,变成了全球知名的作家。

JK罗琳曾说:“拒绝是生活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不要让拒绝定义你。”这句话正是“护”的精髓——负反馈是别人的评价,不是你的本质。只有主动隔绝“用拒绝定义你”的负反馈,才能守住“我能写出好作品”的正执。

案例3:普通人小王的“考研之路”——远离“你肯定考不上”的负反馈

小王是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学生,想考研到985院校。身边的人大多不看好他:

- 室友说:“咱们学校每年能考上985的没几个,你还是别折腾了,找个工作算了。”

- 亲戚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结婚才是正事。”

- 甚至有同学开玩笑:“你要是能考上985,我就直播吃翔。”

这些负反馈让小王很委屈,但他没被影响——他知道,这些人不是“关心他”,而是“用自己的局限否定他”。他开始“护”住自己的正执:

- 把室友的调侃当成“耳边风”,每天按自己的计划复习,不参与“考研没用”的讨论;

- 亲戚再说“读书没用”,他就说:“我想试试,哪怕考不上,也不后悔。”然后转移话题;

- 加入了一个考研二战上岸985的学长群,每天和学长交流复习方法,得到的都是“你这个进度没问题”“这个知识点要重点看”的正反馈。

最终,小王考上了目标院校的研究生。他说:“如果当初我听了那些人的话,肯定考不上。正是因为我远离了那些否定我的人,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关键启示:对普通人来说,“护”就是“主动筛选圈子”——远离“否定你、打击你”的人,靠近“支持你、鼓励你”的人。你的圈子是什么样,你的正执就会是什么样:在否定的圈子里,正执会被摧毁;在支持的圈子里,正执会被守护。

五、“正执养护”的3个实践方法:从“知道”到“做到”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懂了“正执养护”是什么,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在自己的生活里”。接下来,我们分享3个简单可操作的方法,帮你从“知道”变成“做到”:

方法1:锚定“正执”——用“3个肯定句”找到你的正向锚点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正执”是什么,或者“正执”是模糊的(比如“我想变好”)。这时候,你可以用“3个肯定句”来锚定:

1. 承认现状:“我现在______(比如“数学差”“工资低”“没经验”),但这是暂时的。”

2. 肯定能力:“我有______(比如“学习能力”“努力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改变现状。”

3. 明确方向:“我相信______(比如“我能学好数学”“我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我能做好这个项目”),只是需要时间。”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想减肥的人,可以这样写:

- “我现在150斤,减肥了3次都没成功,但这是暂时的。”

- “我有坚持运动的毅力,也能控制饮食,能瘦下来。”

- “我相信我能减到120斤,只是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把这3个肯定句写在纸上,每天早上看一遍——这会帮你把模糊的“我想减肥”,变成清晰的“正执”:“我能减到120斤,只是需要时间和方法。”

方法2:“养”正执——用“正反馈日记”记录每天的小进步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进步”,是因为没记录——你可能每天都在进步,但因为进步太小,没被发现。这时候,你可以写“正反馈日记”:

- 每天晚上花5分钟,记录3件“今天做得好的事”,哪怕是很小的事:

1. “今天我背了10个单词,比昨天多背了2个。”

2. “今天我主动和客户沟通,没像以前一样紧张。”

3. “今天我没因为同事的否定而生气,控制住了情绪。”

这些小记录会像“小水滴”一样,慢慢汇成“正反馈的海洋”,滋养你的正执。比如,你坚持写“正反馈日记”一个月后,再回头看,会发现“原来我已经进步了这么多”,进而更相信“我能继续变好”。

方法3:“护”正执——用“负反馈隔离清单”筛选你的环境

很多人被负反馈影响,是因为“没意识到自己在接收负反馈”。这时候,你可以列一个“负反馈隔离清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 列出“经常给你破坏性否定的人”:比如“总说我笨的室友”“总说我没用的亲戚”。

2. 列出“这些人常说的负反馈”:比如“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你肯定做不好”。

3. 制定“隔离方法”:比如“减少和室友聊学习的话题”“亲戚再说否定的话,就说‘我还有事,先挂了’”。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想创业的人,清单可以这样写:

- 负反馈来源:“总说‘创业风险大’的朋友”“总说‘你没经验’的父母”。

- 负反馈内容:“你肯定会亏本”“你不是创业的料”。

- 隔离方法:“和朋友聊创业时,只说进展,不说困惑;和父母聊创业时,多分享小成果,减少抱怨。”

通过这个清单,你能主动筛选环境,减少负反馈的影响,守护你的正执。

六、“正执养护”的3个常见误区:别把“执念”当“正执”,别把“逃避”当“守护”

在实践“正执养护”的过程中,很多人会走进误区——把“错误的执念”当“正执”,把“逃避现实”当“守护”。接下来,我们澄清3个常见误区:

误区1:把“盲目自大”当“正执”

比如,一个人从来没学过编程,却认定“我能半年内成为架构师”,别人劝他“先从基础学起”,他却说“你们不懂,我有天赋”——这不是“正执”,而是“盲目自大”。

“正执”的核心是“基于事实的正向认同”,而“盲目自大”是“无视事实的自我膨胀”。区分两者的关键是:“你是否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否愿意付出努力去弥补。”

比如,“我能成为架构师,但需要先学基础编程,再积累项目经验”——这是正执;“我能成为架构师,不用学基础,直接做项目”——这是盲目自大。

误区2:把“逃避批评”当“护”

比如,一个人做的方案有逻辑漏洞,同事说“你的方案逻辑有点乱,可以改改”,他却说“你这是在否定我,我不听”——这不是“护”,而是“逃避批评”。

“护”的核心是“隔绝破坏性否定”,而“逃避批评”是“拒绝所有建设性意见”。区分两者的关键是:“对方的批评是‘否定人格’还是‘指出问题’。”

比如,“你这方案逻辑乱,真是没天赋”——这是破坏性否定,要护;“你这方案逻辑乱,可以试试先列框架”——这是建设性意见,要接受。

误区3:把“虚假反馈”当“养”

比如,一个孩子考试作弊考了100分,家长说“你真聪明,以后肯定能考清华”——这不是“养”,而是“虚假反馈”。

“养”的核心是“肯定真实的努力和进步”,而“虚假反馈”是“无视事实的盲目夸赞”。区分两者的关键是:“你是否基于对方的真实行为给予反馈。”

比如,孩子认真复习考了80分,家长说“你这次复习很认真,比上次进步了10分”——这是养;孩子作弊考了100分,家长说“你真聪明”——这是虚假反馈。

结语:正执养护,是给成长“装一个永动机”

写到这里,我们已经聊了“正执养护”的定义、核心要素、案例、方法和误区。但最后,我想告诉你:“正执养护”不是“一次性的技巧”,而是“一辈子的习惯”。

它不是让你“永远不遇到困难”,而是让你在遇到困难时,有“我能解决”的信念;不是让你“永远不被否定”,而是让你在被否定时,有“我知道自己是谁”的底气;不是让你“永远跑得快”,而是让你在跑得慢时,有“我能坚持到终点”的耐心。

就像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而“正执养护”,就是“审视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通过锚定正执,你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通过滋养正执,你有“去那里的动力”;通过守护正执,你有“不跑偏的定力”。

愿你能学会“正执养护”,让自己的成长自带“续航力”——哪怕走得慢,也能一直往前走;哪怕遇到风风雨雨,也能守住心中的那束光。

毕竟,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别人觉得你好”,而是“你相信自己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