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全球媒体的集体狂欢!“华夏用收音机造出了量子计算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学神系统:爆肝高考全科满分》最新章节。
夜,已经深了。
燕京大学的校园BBS和校报网络版,因为那篇署名为“本报特约记者高飞”的《世纪揭秘!震惊全球!燕京大学天才秦风的“超级算力之源”,竟是用废品收购站的老旧收音机秘密打造?!兼论我国勤俭节约的科研新风尚!》的报道,彻底陷入了瘫痪前的狂欢。
服务器的CPU占用率长时间维持在99.9%,管理员小哥一边擦着额头的汗,一边紧急向学校信息中心请求支援。他嘴里不停地嘀咕:“疯了!都疯了!不就是几台破收音机吗?至于吗?”
他不懂,他永远不懂高飞那篇报道的“魔力”,更不懂“秦风”这个名字与“废品收音机”和“超级计算机”这几个词碰撞在一起时,所能产生的核爆级化学反应。
而这场由校园内部引爆的“核爆”,其辐射范围,在21世纪初叶那日渐普及的互联网的加持下,正以远超任何人预料的速度,向着全球扩散。
第一波冲击:国内互联网的“诺亚方舟”
最先承接这股信息洪流的,是国内各大高校的BBS以及一些知名的综合性论坛,如水木清华BBS、复旦日月光华、以及当时风头正劲的天涯社区、猫扑大杂烩等。
无数燕大的学生,在被高飞的“雄文”和那张“打码都比它清晰”的照片震惊得三观尽碎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享!
“【速来围观!燕大校报惊天猛料!】我室友的表哥的同学的导师说,秦风用收音机造出了能算清宇宙起源的计算机!”(此版本已出现严重信息熵增)
“【图片为证!】这就是传说中燕京大学秦神用来吊打Intel、IBM的‘收音机阵列’!模糊吗?模糊就对了!这叫战略模糊!”
“【理性讨论】如何看待燕京大学秦风同学‘勤俭办科研,废品创奇迹’的壮举?这是否代表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新方向?”
这些帖子,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大论坛冒出,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内容一个比一个离谱。无数夜猫子网友,在看到“燕京大学”、“秦风”、“收音机”、“超级计算机”这几个关键词后,瞬间被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
“卧槽!燕大牛逼!秦风牛逼!收音机也能这么玩?”
“楼上的,你确定这不是洋葱新闻?用收音机造超算?那我是不是可以用我家的黑白电视机造高达了?”
“虽然听起来很扯,但考虑到是秦风……我特么居然有点信了!这哥们儿以前干的事,哪件是科学能解释的?”
“求照片原图!求技术细节!求秦神联系方式!我要拜师学艺,回家拆我家那台红灯牌711去!”
一时间,华夏互联网的科技板块、教育板块、乃至娱乐八卦板块,都被“秦风的收音机”这一话题所席卷。一些反应迅速的商业新闻门户网站,也开始连夜组织编辑,撰写相关的“深度报道”(实则是对网络传闻的整合与再加工)。
“《燕京大学惊现科研奇才,旧收音机点亮计算未来?》”——某知名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头条。
“《从常温超导到收音机超算:解读天才秦风的“黑科技”之路!》”——某财经媒体公众号深度特稿。
“《是勤俭节约还是另有隐情?燕大“收音机事件”引发网络热议!》”——某社会新闻网站热门话题。
这些报道虽然措辞相对谨慎,但也无一例外地将那张模糊的照片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并配上了各种引人遐想的文字说明。华夏网民们,在那个信息相对还不是那么爆炸的年代,被这突如其来的“科幻大片”给彻底点燃了热情。
第二波冲击:跨越长城的“蝴蝶效应”
如果说国内互联网的传播还只是“内循环”,那么当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漂洋过海,抵达那些时刻关注着东方巨龙一举一动的国际友人眼中时,一场真正的全球媒体狂欢才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
一些驻华的外国记者、海外的汉学家、科技观察者,以及那些在中国留学的国际学生,几乎在同一时间,都从不同的信息源注意到了这个“来自东方的神秘传说”。
最初,他们的反应大多是嗤之以鼻。
“Old radios? Superputer? Are you kidding me? This must be some kind of Chinglish mistranslation or a very bad joke.” (旧收音机?超级计算机?开玩笑吧?这肯定是中式英语的误译或者一个很烂的笑话。) —— 一位《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在内部邮件中如此评论。
“The Chinese are known for their ingenuity, but this is beyond a_b_surd. It sounds like something out of a steampunk novel, not a Peking University lab.” (华夏人以心灵手巧着称,但这太荒谬了。这听起来像是蒸汽朋克小说里的东西,而不是燕京大学的实验室。) —— 一位英国BBC的科技编辑在晨会上说道。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信息汇集而来,尤其是当“秦风”这个名字,以及他此前在“常温超导”、“学者X匿名发表论文解决世界级计算难题”等事件中的惊人表现被重新提及和关联起来时,一些资深的媒体人和科技分析师,开始嗅到了一丝不同寻 quinze的味道。
“等等,这个秦风……不就是那个搞出常温超导,还疑似匿名解决了‘潘洛斯阶梯猜想’的那个华夏小子吗?”
“如果是他……那这事儿,可就不好说了。这小子,邪乎得很!”
“那张照片!快把那张据说是从实验室泄露出来的照片找出来!让图像专家分析一下,那到底是不是收音机,还是某种我们不认识的高科技伪装?”
全球各大主流媒体的编辑部里,类似的对话开始频繁出现。一场由好奇、质疑、以及对“华夏天才”的某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交织而成的“新闻竞赛”,悄然打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