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少数民族政策(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幼扶王兵起西北闹革命》最新章节。

对于反对革命军的土司和地主,傅昊联合少数民族部队进行镇压,将其势力清除。

3.

革命宣传与教育: 傅昊派遣宣传队进入黔北、湘西,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革命军”的宗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同时,傅昊在黔北、湘西建立“民族学校”,教授少数民族语言(如苗语、侗语、布依语)和革命思想,培养少数民族的革命人才。

潘阿妮担任“民族学校”的校长,成为傅昊与苗族群众之间的“纽带”。

4.

经济扶持: 傅昊下令,革命军总后勤部向黔北、湘西提供经济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农业、手工业。

比如,向黔北的布依族地区提供先进的农具,向湘西的苗族地区提供纺织机器,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傅昊的“民族政策”取得了显着成效:

群众支持: 少数民族群众看到革命军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纷纷支持革命军的统治。

许多苗族、侗族、布依族的青年主动加入革命军,成为傅昊的“新兵源”。

地方稳定: 通过保留部分土司和地主的权力,傅昊减少了地方统治的阻力,保持了黔北、湘西的稳定。

少数民族首领(如张秀眉、姜映芳、曾三浪)在地方政权中担任要职,成为傅昊统治黔北、湘西的“代理人”。

后勤保障: 黔北、湘西成为革命军的重要后勤基地。

布依族的粮食、苗族的茶叶、侗族的木材,通过革命军的后勤系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为革命军的“北伐”大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傅昊站在黔北的山岗上,看着山下的革命军营地,以及正在田间劳作的少数民族群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他知道,黔北、湘西的纳入,不仅扩大了革命军的地盘,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民族整合”策略,将少数民族的“私兵”转化为“革命军主力”,将少数民族的“地盘”转化为“革命军基地”,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中央集权。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张秀眉、姜映芳、曾三浪等少数民族首领的支持。

傅昊深知,他必须继续维护与这些首领的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权力和荣誉,才能确保黔北、湘西的稳定。

因此,傅昊下令,将张秀眉、姜映芳、曾三浪等少数民族首领列入“革命军功臣榜”,并授予他们“二等功”勋章,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秀眉站在“革命军功臣榜”前,看着自己的名字,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自己从一个“苗军首领”,变成了“革命军少将”,这一切都离不开傅昊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他更加忠心耿耿地为傅昊效力,成为傅昊统治黔北、湘西的“左膀右臂”。

姜映芳、曾三浪等人也是一样,他们深知,自己的地位完全依赖于傅昊的支持,因此对傅昊的命令言听计从,成为傅昊中央集权战略的“执行者”。

傅昊的“民族整合”策略,不仅解决了黔北、湘西的统治问题,更为革命军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通过“以夷制夷”的策略,将少数民族的“私兵”转化为“革命军主力”,将少数民族的“地盘”转化为“革命军基地”,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平衡,为革命军的“北伐”大业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而这一切,都在傅昊的掌控之中。

黔北、湘西的纳入,只是他“北伐”大业的第一步。

接下来,他要利用革命军的“四统一”战略,进一步整合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势力,扩大革命军的地盘,为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平等、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