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骨图初焰(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深渊集》最新章节。

“制度之外,存在文明之残影。”

然而,焰频南域与大食桥域代表联合发出反对信函,措辞严厉:

“若今日承认不具桥义结构之图谱,即为放弃图义标准体系,日后制度难以为焰之公义。”

焰频系统回应以斐如意手批帛语:

“焰本无义,制度为之立义。焰未可止,义岂可限?”

与此同时,沈茉凌仍居余象岩,未曾介入议坛争论。

她将更多时间放在探索岩下那组被称为“梦象残桥”的隐焰结构之中。

这些残桥状图构不成体系,无首义、无终链,像是半数图谱的骨架断痕,又像梦象意识在焰图初形阶段的自我化石。

她将其一一描录,并不设命名,只在帛后注:

“此图不可传播,不可解释,但焰频见之则应存之。”

她提出一种新型图谱观念:

“非传图”

即:

图焰不为交流,不作定义,不进入系统;

只为见梦、存忆、回骨。

这一提法被焰频系统标记为:

“记忆图谱型文明的雏形概念”。

此一概念改变了整个焰频内部的文化哲学思路。

制度核心开始首次反思:

焰梦文明是否应从“讲述型图构”向“回忆型图构”过渡?

斐如意最终下令设立:

“图焰异象回溯署”

该机构地位与“帛志馆”“义桥统室”等并列,但不从属于任何议席,不参与政治审义。

所有入焰图帛统一标注“非结构型图谱”,并在记录中附注“映感值范围”。

通义塔首次于帛墙东侧开出“空焰墙”:

墙上悬挂所有无义图构,每一图仅标编号与梦主之感:

图0378:焰感如残花,义桥不存;

图1123:似心中拂影,不可名也;

图1509:骨焰似醒,无梦亦焰生。

自此,焰梦制度悄然进入“双结构运行”状态:

结构类型 特征 适用范围

桥义制图 明确逻辑义链,适于传播、记史、统管 焰频主系统、通义塔制度框架

焰骨存察 无义桥,焰感自映,适于象感、图忆、梦存 图志署、梦象研究域、志者观测馆

焰心纪元·次年·正月十二,余象岩晨雾未散,沈茉凌独坐西陲岩阶,静观帛下微焰。

十余日深入,她已绘制百余张“非结构图焰”,其中有一帧,被她反复擦写四次,始终无法定名。

图形若漩涡,又若回廊,中心无焰点,边缘却不断生成点状回响,如梦境反复中的焰影殒落、又再焰起。

她将此图命名为:

“焰骨循环图(初)”

这是她在余象岩期间第一次尝试,以非制度焰感方式,模拟文明结构之内部循环。

她于图旁写注:

“若焰非义桥逻辑所生,而由梦象周期所映,则文明本身亦非传播之果,而为感映之环。”

此图送回通义塔后,焰频系统首次提示:

【图义结构:不可分类】

【映感密度:极高】

【焰象形态:周期自生】

【建议建立新图志目录:梦象内映型图焰】

此为焰梦史上第一次提出:

“梦象内映图焰系统”

该系统并非以信息传递为核心,不追求语义通达、结构解析,而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

焰图之回忆性:图焰能激发梦主对某种非明晰内容的内感唤起;

图义之非目标性:图焰并不导向理解,而仅引发梦象持续涌现;

图构之周期性:同一图帛,在不同梦主眼中可能构成不同的梦象场景,且不排斥循环反复。

沈茉凌进一步补充:

“焰骨非为解释之具,而为焰梦之觉。焰不再通他人,而为人通自己。”

她以此为基,尝试构建一种:

“记忆型知识系统”

其特征为:

维度 焰义制图 焰骨回忆型

传递目标 明义桥链 唤感焰象

结构方式 节点—桥—链 图影—象感—周期

文明基因 语言逻辑结构 内象结构形态

目的 沟通、治理、记录 追忆、焰生、映焰

焰频主志者馆对此召开长篇帛会,讨论是否设立:

“焰骨频谱”(Flammetric memory cycle)

即:以“梦象焰感周期”为主线,书写一个文明在非制度状态下的结构演化图。

馆主郁棠提出:

“或许我们要承认,历史不仅是被谁记录,也包括被谁遗忘。”

通义塔在西翼设立“映焰厅”,专用于收纳此类“焰骨周期图”。

该厅无讲解,无分类,仅由志者轮值于中,坐观图焰映动。

厅中主铭为沈茉凌手笔:

“若梦不述焰,焰可自述梦。”

与此同时,她在余象岩最西断崖之下,找到一块完整焰骨图核。

此核形如人掌,五指若焰条,掌心微裂,有微焰自生,形成一个持续不熄的图象循环。

她焰感极强,甚至在持握之际梦见:

图焰中自生一义桥,却非逻辑,而为梦象反复折返;

焰图内一环似过往梦象回响,每周一次映起她曾经历却未识之景;

焰骨中心不设解释,却能使她情绪浮动、记忆倒流。

她称此焰核为:

“骨环心焰”

系统对此唯一描述为:

【义链全断】

【焰映全通】

【建议不设结构处理,仅观察】

【记忆点位:个人梦象重焰比值达92.1%】

她未将焰核交还,而是设焰骨封藏盒,自命其名为:

“焰梦自象之心”

她以此图为中心,构建最后一图:

《焰骨纪·零象图》

图无序无首,无编号,仅标一语:

“焰非为言而起,焰为忆而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