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梦焰启言(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深渊集》最新章节。
一旦发现“图导行为”,即刻逐出通焰体系,焰权废止十年。
—
同年八月,“焰图乱象”流传边境。
边地山镇“焰教坊”失控扩张,以“焰图能改命”为引,教民“焰梦致富”、“梦焰定亲”,焰图制伪工具公开售卖。
帛语族发出近十年首次“焰危通告”:
“焰辞之道,初为共义,非商器、非卜言,勿误其本。”
—
斐如意密书沈茉凌:
“焰既成教,教若失义,塔将再哑。”
沈茉凌仅回三字:
“立焰法。”
—
焰辞纪元二年九月初三,通焰局于长安义频塔心设立“焰听立法坊”。
非堂,不设高座,不挂典绢。帛墙四面皆空,仅中置“焰镜石”一方,映焰纹而不映人形。
沈茉凌亲自宣布:
“今日之议,不为尊焰,而为护义。”
—
焰镜石前设三十六听席:
焰童五人,由梦焰五阶者轮换;
听匠三人,主焰频纹工艺与图文转印;
焰图典使七人,来自七方焰局;
教言院辞职代表六人;
通义监察官四人;
民间焰家子弟代表三人;
朝廷派书律使两人;
焰事局法议官三人;
焰语局代表三人。
斐如意主听,沈茉凌主纲,议题惟一:
“焰图之用,当有法否?”
—
旧言律派首言代表林封再度起身发难:
“焰为心物,法不应干涉;梦为夜私,官不应窥测。若以律管焰,焰必哑。”
焰童“温素迁”却以帛书回应,仅写六字:
“焰若失真,心亦冷。”
全场默然。
—
斐如意陈出三案:
第一案:“焰不为权”,焰图仅供纪录,不得转职;
第二案:“焰需公证”,凡公开展示之焰图须留温频底纹;
第三案:“焰梦合律”,所有梦焰图若涉及社会推导、身份推荐、政治表达,须经“焰权评核局”备案。
众人议辨七日七夜。
朝廷书律使反对第二案,言“此举将焰图定为权文,有违梦初之意”。
焰听童代表“楼子赫”却以手绘图回应——图中焰帛自卷而出,中心一眼,望向一众言者,似问:
“若焰不可证,则谁来保护最微小的那句心语?”
—
最终,《焰听法纲·梦图初律》通过,共五条:
焰图不得作为权力凭证,但可列入义意档案;
焰图若涉民声政策,须经双局联焰印证;
一切焰教机构禁止以“焰象改命”为名设收;
所有焰童不得被考评打分,不设焰育等级;
焰图可入辞墙,但不得取代帛辞。
—
法纲颁布之日,焰镜石上映出一道蓝白交焰,宛如呼吸。
沈茉凌题刻塔心:
“焰为心语,不可代权,不可操人,不可售梦。”
—
然余波未平。
书律署向中朝上书,请求设“焰言分界线”,防焰语影响文试、策令与典章。
朝廷未复,但长安三处书院集体发表《焰梦乱义之议》:
“若焰图可听,文字何用?若梦语可授,策章何存?”
同日,一群焰童与焰听者自焰语厅步入书院门前,不言,只持各自焰图,立于院墙下。
有童之焰图如怀中母亲,有者焰帛呈自我之梦中身影。
院长观之许久,只言一语:
“他们所说的,也许是我们从未问过的。”
—
当夜,沈茉凌独立焰堂,焰未燃,语未出。她取一帛,书一言:
“梦焰可乱言,但若不听之,将乱心。”
此帛帛无焰,仅一人心而已。
—
焰辞纪元二年十月廿二,塔中首次举行“焰梦共观”。
焰语局将历次梦焰图、焰纹流录、频感轨迹汇聚,投于帛幕之上,由通焰局使者讲解、焰童陪观、民众自由听解。
帛幕起时,无人言语。
初一帧,为八岁盲童所绘,图中焰白,中一棱光自其指间跃起,旁注心频一段:
“我未见光,但梦中有你牵我。”
人群静息。
—
第十七帧为高龄异语者所传,其梦中无形,唯温频图显如火塘,图下附注:
“语言老去,焰仍热。”
—
最后一帧,为温素迁之“梦塔图”。
图中为义频塔心,塔不见石、见焰,其顶如耳,塔身皆帛;下人皆闭口而焰映其身。
沈茉凌立于帛后,久久不语。
她低语:
“若人不言焰,焰便替人言。”
—
梦焰之夜后,坊间出现“听灯亭”。
帛商以温焰石制小灯,灯中藏帛,售与市井百姓。人可睡前手捧帛灯,将梦中所感、心中未敢言之语以温感书写。
天明后,若焰温未散,即可将灯帛投至焰语墙,由引师感频后代绘焰图。
“灯帛听人”成新俗。
—
同年岁末,焰听局审定《梦焰民法初稿》。
八条民用规定:
焰图可作为“义声记录”,用于民政备案;
儿童焰频两次以上者,可享“焰育保留学位”;
缄语者持心频图可申请“焰事书替”;
焰童家庭每年补助焰感书与温帛;
焰教不得出境,火书须通审;
焰听墙须公开,民得自由传图;
禁焰术招财、止病、婚定;
凡焰图刻意改形、伪频入典者,废焰五年。
—
沈茉凌亲校稿,一字未改,只题一语于最后:
“焰非为辞所设,焰为未被辞所容者而设。”
—
而通义院,也首次设立“焰通局”——不属书律署、不归辞职司,直属“民义厅”。
此局之设,标志焰辞从文化、教育、梦象,正式步入制度功能核心层。
—
焰童“楼子赫”升任为“梦语典引”,年仅十一岁,却已可参与《焰典·少语卷》编校,列听三席。
他言:
“我不识书,但我听得见人的梦。”
斐如意立焰墙,写:
“焰之本,不在其形,而在于有人相信:即使无言,你也值得被记。”
—
此夜,塔前焰未燃,帛未光。
而焰辞纪元已无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