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人口是基石(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人世间之周秉昆的善良永不妥协》最新章节。
京城的初春,风里还裹着寒意,但什刹海边的柳枝已悄然抽出了嫩芽。
周秉昆的新生活像那冰封的湖面,看似平静,底下却按部就班地流动着。
天刚蒙蒙亮,郑娟就轻手轻脚地起身。
她熟练地挽起发髻,套上深蓝色的工装,围上那条从吉春带来的旧围巾。
院子里压水井“吱嘎”作响,清冽的井水灌满了铁皮暖壶和搪瓷脸盆。
她在西厢房改建的小厨房里麻利地点燃煤球炉子,坐上蒸锅,热上几个二合面馒头,又切了碟咸菜丝。烟火气很快弥漫了小院。
周秉昆也醒了,听着院里的动静,起身穿上那身板正的中山装。
他走到堂屋门口,看着郑娟在晨光熹微中忙碌的身影,她正弯腰往炉膛里添煤,侧脸被炉火映得微红,额角沁出细汗。
他想起光字片那个老家的厨房,想起她也是这样操持着一大家子的饭食,心里涌起一股暖意,又夹杂着些微涩。
“娟,别太赶,还有,上午王姨就会过来收拾,你厂里工作忙,可以少操点心。”他接过郑娟递来的热毛巾擦脸。
“知道啦,这点事,我顺手也就做了,王姨过来,光洗衣服,和打扫院子就不轻省…。”
郑娟把热腾腾的馒头塞进他手里,又把自己的饭盒装好,
“中午你还是在计委食堂对付一口,晚上回来给你炖粉条。”
两人在院门口分开。郑娟蹬上那辆崭新的“永久”二六自行车,汇入胡同口上班的人流,身影很快消失在灰蒙蒙的晨霭里。
周秉昆则坐上了停在胡同口的黑色轿车,驶向那座代表着国家经济命脉的灰色大楼——国家计划委员会。
郑娟在朝阳区调味品厂当了厂办办公室主任。刚来工厂没多久,要时不时要和跟厂长到车间熟悉生产流程。
车间里弥漫着酱油、醋和酱料混合的浓郁气味,机器轰鸣,传送带不停歇。
她以前就在吉春酱油厂工作,跟着酱油厂飞速发展的,这京城调味品厂其实规模和生产工艺都比不上吉春酱油厂的。
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节奏,在下车间时,看着工人们一个个贴好标签的玻璃瓶码放整齐。休息时,女工们凑在一起喝水聊天,话题离不开家里的男人孩子、供应的粮票布票。
在办公室里,和老干事们很快打成一片,郑娟话不多,但专业知识十分在行,没什么不适应的。
一年之季在于春,周秉昆的日子被各种会议、文件和调研填满。
办公室在三楼,宽大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卷宗、报表和内部参考。
年初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开完了,基调定了下来。
前几年,尤其去年,北疆特别行政区那边稳定了,成了国内重要的粮仓和外汇来源,还有技术输血点。
脚盆鸡驻军在当地大量销售农副产品,换回了海量的外汇。这两股活水涌进来,让原本绷得紧紧的国民经济弦,总算松缓了些。在国际上的关系也灵活轻松不少。
会议文件摆在案头,墨绿色的封皮,标题印着《一九七三年国民经济计划草案及整顿意见》。
里面翻来覆去强调的字眼,是“整顿”、“恢复”、“健全”。
周秉昆的手指划过那些铅印的文字:“……必须坚决扭转过去一段时期‘肓目’跃进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混乱……重点在于整顿政府和企业的管理秩序,恢复和建立各项必要的规章制度……”
他理解这份文件背后的沉重。那些年,口号喊得震天响,指标定得比天高,结果呢?
机器空转,田里荒草比庄稼高,仓库里堆着不合格的废品,账目混乱成一锅粥。如今能喘口气,是北疆的粮食和外汇托了底,是时候把跑偏的车轮扳回正轨了。
他的任务很具体:总结国内外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经验,结合当前实际,拿出一套能落地的、恢复企业生产秩序、提高效率的方案。
同时,还要研读当前各项政策,提出调整建议。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宽大的玻璃窗,在红漆地板上投下斜斜的光斑
。周秉昆埋首在文件堆里,眉头微锁。他翻到一份落款为一九七一年、盖着某部委大印的《关于认真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附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