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洪、卢二人剿贼区域调整。(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流贼也可以燎原》最新章节。

崇祯八年八月,北京的酷暑尚未完全消退,紫禁城乾清宫东暖阁内鎏金兽首香炉中袅袅升起的龙涎香,到处放置着冰块使大殿内没有那么闷热,前两日是崇祯皇帝即位八年的纪念日,为了冲喜,京师举办了不少活动为皇帝庆,同时文武百官勋贵多多少少捐了一些钱财,让崇祯高兴了一下。

今日接到了洪承畴的题本奏疏,崇祯皇帝召集了内阁首辅温体仁、次辅钱士升、兵部尚书张凤翼、户部尚书侯恂,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济等几位核心廷臣开会商议,所有人皆屏息凝神,垂手侍立,目光低垂,不敢直视天子的面容。

崇祯皇帝平常高兴的时候还是很和蔼的,但发怒时就完全是另一个人了,京官大臣们对他一向畏惧,所以无论皇帝是什么心情,底下臣子都不敢多说什么,皇权到了这个时候已经稳固到极致了,崇祯皇帝到死也没失去他的权力。

今天收到的题本奏疏并不是好事,他限期的六月平贼洪承畴并没有做到,反而十余万流寇又溜出了陕西流窜中原,但是皇帝并未像往常那般暴怒地将奏疏掷于地上,而是用一种异常缓慢、甚至带着几分沙哑的语调开了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敲在众臣心上:

他抬起眼对大臣们说道:“究竟朕还需要怎么用兵才能剿灭流寇?从天启七年到现在为什么就是剿不掉,几位老先生能否给朕说点道理出来。”

皇帝目光扫过温体仁和张凤翼:“洪承畴在奏疏里说,贼首高迎祥、李自成虽暂被压制,然其部众散而复聚,旋灭旋生,更有巨寇刘处直,已破兰草隘,拥众十数万,东出潼关,流入河南,河南巡抚陈必谦,连连告急,言贼烽火照洛川,震动洛阳。”

“洪亨九他向朕请罪,说他督师无功,致贼流窜,除此之外他又向朕要饷说官军欠饷六月了,已经不好驱使了。”

崇祯皇帝的声音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失望,有不满,但更多的还是不解,他即位整整八年了,拨下去剿贼的钱也有两千多万了,为什么到处都在说乏饷,这钱就算是丢在通惠河里面都能阻断水流了。

“你们说说,朕,该如何回复他?”

首辅温体仁,时年已过花甲,宦海沉浮数十年,最擅揣摩圣意,他知道皇帝对洪承畴仍抱有期望,此刻绝非落井下石之时,他微微躬身,用一贯沉稳、甚至略显迟缓的语调奏道:

“陛下,洪亨九自督师五省以来,虽未能尽歼群丑,然力保西安不失,屡挫高、李等巨贼凶锋,使其不得肆意蹂躏关中,此功亦不可没。”

“陕地连年大旱,赤地千里,人相食,军中缺粮欠饷已久,士卒枵腹荷戈,能维持眼下局面,已非易事,贼寇东窜,实因陕地无法就食,乃流寇本性,非尽洪亨九之过也。”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崇祯的脸色,继续道:“然,流寇蔓延数省,洪亨九以陕西总督而兼督河南、山西、湖广、四川军务,地域过广,确有顾此失彼之虞,臣等连日商议,以为当务之急,是划清权责,使其与卢象升能各专一方,协同进剿,避免彼此观望,或相互驱贼之弊。”

兵部尚书张凤翼立刻接口,他的语气比温体仁急切些:“温阁老所言极是!陛下,流寇如蝗,忽聚忽散,今日在陕,明日在豫。若督抚权责不清,则易生推诿。”

“甲地之兵,或坐视流寇窜入乙地而不救;乙地之官,或但求将贼驱离本境即告无事。如此剿贼,无异于扬汤止沸!臣等愚见,以潼关为界,划定洪、卢二人专责区域。”

这时,一位年轻的科道官,刑科给事中吴宇英出列反驳,言辞犀利:“张部堂此言,下官不敢苟同!流寇何尝理会过疆界?若我官军反受疆界所限,岂非自缚手脚?今日划界,明日贼寇穿梭往来,洪督师是否只能坐守潼关之内,眼睁睁看着卢部院在关外独力苦战?此非画地为牢,畏战苟安之策耶?”

都察院左都御史唐世济冷哼一声,出言支持张凤翼:“吴给事年轻气盛,可知用兵贵在权责分明?若无界限,洪亨九可借口追贼入豫而弃陕省不顾,卢象升亦可因贼入陕而顿兵关外!届时互相指责,战机贻误,谁任其咎?划定防区,正为使其各专责成,陛下亦可据此考核功过!”

“好了!”崇祯不耐地打断了臣子的争吵,他揉了揉刺痛的太阳穴,“划界之议,朕看可行。具体如何划分,张凤翼,你详细奏来。”

张凤翼精神一振,连忙道:“陛下圣断!臣等议定:潼关以内,陕西并三边之地,仍由洪承畴全权负责,务期肃清残匪,巩固根本,严防流寇回窜,并策应四川与山西。”

“潼关以外,河南、湖广、南直隶、山东等地剿匪事宜,专委五省总理卢象升,若流寇大股再度入秦,则许卢象升提兵入关,与洪承畴会剿,如此,洪督师可专心经营西北,卢总理可放手追剿于东南,各有侧重,相辅相成。”

崇祯仔细听着,手指在舆图上缓缓移动,这是目前形势下最现实的选择,洪承畴用兵稳重,让他稳固后方;卢象升勇猛果决,善于野战追剿,让他应对机动性强的流寇主力。

“便依此议。”崇祯最终点头,“拟旨,明确洪、卢二人防区,告诉洪承畴,三边残破,朕深知之,望他能体谅朝廷艰难,稳扎稳打,勿负朕望,告诉卢象升,贼氛正炽,朕委以重任,盼其能奋迅扫荡,早奏肤功!”

“陛下圣明!”温体仁、张凤翼等人齐声领命,心中稍安。

防区方定,崇祯的心思又转到另一重顾虑上——对前方督抚的监督与控制,他生性多疑,即便倚重洪、卢,也绝不愿看到他们权柄过重,尾大不掉。

“督师在外,虽专阃寄,亦需朝廷耳目。”崇祯的目光转向温体仁,“监军道的人选,关乎剿贼大局,内阁可有考量?”

温体仁对此早有准备,他不慌不忙地奏道:“陛下明见万里,监军之设,实为必要,河南乃四战之地,贼寇往来冲要,监军需干练通达、熟悉军旅,原河南参政戴东旻,久在地方,参与戎机,可任河南监军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