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攻打建康的前夕(1/1)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北魏谋国:这个玄德太强了》最新章节。
二月初一·建康城外
时光飞逝,又熬过了艰难的十三天!建康城外的局势,已然天翻地覆。侯景叛军的规模依旧在疯狂膨胀,建康周边郡县零散的梁军、闻风而来的流民、乃至一些心怀异志的地方豪强武装,纷纷汇聚到侯景那面仓促树起的大旗下。短短时日,侯景麾下号称的兵力,已从最初的十万,急剧飙升到了骇人听闻的二十万!
然而,在这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侯景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虚浮与焦虑。他清楚地知道,这二十万人中,真正能算作正规军、可堪一战的,只有他自己从石头城带出来的五千核心老卒,以及京口大营守将庄胜率军成建制投降带来的三万人马。满打满算,能依靠的骨干不过三万五千之数。
其余十几万人,大多是乌合之众,或是被裹挟的百姓,或是只想趁乱劫掠、浑水摸鱼的投机之徒,打顺风仗或许还能壮壮声势,一旦战事不利,顷刻间就会作鸟兽散。
“二十万……呵呵,听起来吓人而已。”侯景在中军大帐内踱步,帐外是喧嚣鼎沸、纪律涣散的庞大营地,他的眉头却始终紧锁,“真到了刀刀见血的时候,能靠得住的,还是咱们自己的老兄弟。”他对侍立一旁的王伟、徐思玉等心腹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底气不足。
谋士徐思玉察言观色,深知主公忧虑,他上前一步,自告奋勇道:“大将军,建康城内情况不明,萧衍老儿究竟还有多少底牌,我们一无所知。属下愿以讲和为名,亲自入城一行,一则探听虚实,观察守军士气、城防布置;二则,或许能迷惑萧衍,为我军调动争取时间。”
侯景眼睛一亮,眼下强攻风险太大,若能通过谈判窥得城内虚实,甚至拖延时间,自然是上策。“好!思玉有此胆识,甚好!你即刻准备,进城去见那老皇帝!”
---
建康宫城·内殿
梁帝萧衍此刻正坐在内殿的软榻上,手中虽然捻着佛珠,但微微颤抖的手指暴露了他内心的惊涛骇浪。他做梦也没想到,侯景之乱会发展到如此地步!不止是江南流民,连京口大营这样的重镇都整军投敌!
去岁北伐,精锐中军损失殆尽,如今偌大的建康城,能战之兵竟只剩下一万余人!他迫切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散布各地的宗室诸王和州郡兵马前来勤王救驾。
因此,当内侍禀报侯景派来使者徐思玉请求讲和时,萧衍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答应了。“快宣!朕要亲自问他!”
在内殿接见徐思玉时,萧衍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气度和谈判的“诚意”,下意识地就想屏退左右侍卫。
一旁的中书舍人高善宝大惊失色,急忙上前一步,压低声音劝阻:“陛下!万万不可!徐思玉乃是从叛军营中来,是真是假,是忠是奸,难以分辨!岂能让其与陛下独处一殿?若有闪失,臣等万死莫赎!”
然而,深受萧衍信任的朱异,为了显示自己“洞察人心”,却在一旁不以为然地帮腔:“高舍人未免太过谨慎了。徐思玉不过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陛下天威面前,安敢造次?怎可能是刺客之流?” 他这话既是为了迎合萧衍急于谈判的心思,也是出于对徐思玉的轻视。
没想到,徐思玉进宫后,行礼完毕,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扇在了朱异脸上!徐思玉昂首挺胸,声音清晰地说道:“陛下!朱异、高善宝等奸佞小人,蒙蔽圣听,把持朝政,祸乱天下,致使民怨沸腾!我主淮安王悲天悯人,不得已起兵,只为清君侧,除国贼!恳请陛下允准我主带甲入朝,诛杀奸臣,还朝堂以清明!”
朱异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火辣辣的,仿佛被当众剥光了衣服!他刚才还在为徐思玉辩护,转眼就被对方指为头号奸臣!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他尴尬得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最终只能强作镇定,把头一扬,假装没听见,厚着脸皮继续留在殿上,但那份难堪,谁都看得出来了。
出乎意料的是,梁帝萧衍虽然对“清君侧”的提法感到不悦,但他此刻更关心的是如何稳住侯景,争取时间。他竟没有动怒,反而顺着徐思玉的话,开始讨论起如何“解决争端”。双方各怀鬼胎,居然谈得“非常愉快”,最后达成了一项空洞的协议:搁置争议,通过谈判解决问题。
为了显示诚意,萧衍决定派中书舍人贺季作为自己的使者,带着他亲笔书写的、充满安抚言辞的诏书,随徐思玉一同前往侯景大营回访。
---
侯景大营
贺季来到叛军大营,见到侯景,依照礼节询问:“淮安王深受国恩,为何突然起兵,惊扰圣驾,致使江淮动荡啊?”
或许是被眼前的“大好形势”冲昏了头脑,或许是本性暴露,侯景这个大嘴巴居然想都没想,脱口而出:“为何?当然是——要做皇帝啊!”
此言一出,帐内瞬间死寂!王伟、徐思玉等人脸色剧变!王伟一个箭步上前,急忙打断侯景,高声补救道:“贺舍人休要听岔了!我主之意,乃是朱异等奸臣乱政,祸国殃民!我主起兵,只为清君侧,除国贼,以安社稷!绝无他意!”
然而,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如何能收回?侯景也意识到自己失言,但他索性破罐子破摔,把心一横,狞笑道:“哼!说了又如何?老子就是要当皇帝!你这皇帝老儿的使者,也不用回去了!” 当即下令扣留了贺季。
皇帝的使者被公然扣留,意味着所谓的“和谈”彻底破裂,最后一块遮羞布也被撕下,接下来,唯有真刀真枪地厮杀一场了。
事已至此,王伟和徐思玉立刻与侯景商议下一步行动方略。
王伟面色凝重地分析道:“大将军,建康城高池深,人口百万,储备未知。我们虽有二十万人围城,但真正可靠的核心兵力不多,即便是京口大营投降的那三万人,是否真心效忠,关键时刻会不会反水,都还是未知之数。强攻硬打,风险极大。”
侯景深以为然,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徐思玉接过话头,指着简陋的地图说道:“大将军,属下以为,可采用‘围三阙一’之策。建康南门守将是裴之高,此人颇有能力,所部也算精锐,不易攻打。我们不妨将主攻方向放在北门!萧正表不是早已暗中联络,愿为内应吗?我军主力十万,可集结于北门,待内应打开城门,一举突入!同时,分兵五万佯攻东门,再分兵五万佯攻西门。东门的韦黯、西门的萧范,此二人皆徒有虚名,嘴上叫得凶,实则怯懦无谋,战力拉垮,佯攻足以牵制他们。而南门……我们故意示弱,网开一面。”
王伟补充道:“徐兄此计甚妙!放一部分人从南门出逃,不仅可以减轻我们攻城的阻力,更能让恐慌情绪像瘟疫一样随着逃难的人群扩散到三吴富庶之地,动摇其根本,对未来我们经略东南大有裨益!”
侯景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派,听完谋划,当即拍板:“好!就依此计!立刻调动兵马!”
叛军大营顿时忙碌起来,庞大的军队开始按照指令调动。十万主力悄无声息地向北门方向集结,东西两门外也各出现了五万大军活动的迹象,旌旗招展,鼓噪不已,做出积极备战的姿态。
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动,自然无法完全瞒天过海。南门守将、经验丰富的裴之高站在城楼上,敏锐地察觉到了叛军部署的变化。
他仔细观察着敌军旗帜的移动方向和营地的分布,心中猛地一沉:“围三阙一!叛军这是要主攻北门,故意留出南门缺口,意在动摇我军心,驱散百姓制造混乱!”
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万分危急,尤其是北门,若有内应,后果不堪设想!“快!速去中军大营,禀报中护军萧纶!叛军意图主攻北门,可能有内应,请他速速定夺,增援北门,严查内奸!” 他对着亲信部下厉声下令。
信使不敢怠慢,翻身上马,朝着城内中军大营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回响,急促而惊心。
然而,叛军的部署已经完成,总攻的阴云笼罩在建康城头。
裴之高的警告,还能来得及吗?内应是否已经悄然行动?
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