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期(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后边造国货边炒股成全球首富》最新章节。

2000年前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经历了放权让利(1978-1984年)、两权分离(1985-1993年)阶段后,改革进入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1994年至今)。

1999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方针、改革思路、改革措施等方面有许多重要进展。

当时政府主要实施了多项措施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兼并破产工作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加大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实施债转股等。

江州作为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企业比例大,国企就业人员数量多。

在国企改革中,下岗职工数量较大,再就业工作十分艰巨。

江州市作为老工业基地,自1998年以来经历了类似的艰难转型。

截至2005年,江州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从1997年的31.6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13.4万人,累计下岗人数超过18万人,失业率在2003年曾一度达到7.8%的历史高峰。

江州棉纺厂曾经是江州市的龙头企业,成立于1950年代,最辉煌时期拥有职工近万人,是当地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型企业,在2003年突然宣布破产倒闭,引发了全市范围内的震动。

江州棉纺厂的问题代表了当时许多国有企业的通病: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实际上,根据市场供需情况,企业只需要约2000名员工就能维持正常运转,但却背负着近万人的工资福利负担。

生产成本高、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竞争力不强,加上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企业连续多年亏损。

到2003年底破产时,企业资产总值仅为1.2亿元,而负债总额高达3.7亿元,已经严重资不抵债。

资不抵债意味着企业的全部债务超过其资产总值,导致企业缺乏足够资产来偿还债务的财务状况。

当企业的负债总额大于资产总额,即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就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

江州棉纺厂倒闭后,近万名职工一夜之间失去工作,只有少部分年轻职工获得了微薄的买断工龄补偿,大多数老职工几乎没有任何安置费用。

这导致大量下岗职工家庭陷入贫困,整个江州市的失业率暴涨,社会不稳定因素急剧增加。

江州棉纺厂的案例并非个例。

同一时期,江州市还有多家中小国有企业面临同样问题:生产效率低下、人员臃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导致倒闭。

2000-2005年间,江州市共有137家国有企业完成改制或破产关闭,影响职工人数超过全市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的60%。

现在的江州玻璃器皿厂也只是其中一个资不抵债即将倒闭的企业而已。

该厂成立于1958年,曾经是江州地区最大的玻璃制品生产企业,产品甚至出口到苏联和东欧国家。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体制僵化,企业也逐渐陷入困境。

截至2005年,江州玻璃器皿厂拥有职工1146人,其中离退休人员就有287人,每年仅医疗费用支出就高达100多万元。

企业设备老化,大部分生产线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水平,产品品种单一,无法与新兴民营企业灵活多变的生产销售策略竞争。

工厂已经连续亏损8年,累计亏损额达到2000万元,负债总额1800万元,而资产估值仅有900万元,也已经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上周,市政府终于批准了玻璃器皿厂的破产改制方案,今天这一消息刚刚传达给职工,立即引发了强烈的反应。

老工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曾经辉煌的国有企业会走到破产的地步,担心自己为企业奉献一生后老无所依。

年轻职工则愤怒于自己“铁饭碗”突然被打破,面临成家立业却突然失业的困境。

这就是为什么明朗、陈满仓和沈若兰今天会遇到眼前这一幕。

雨中聚集的工人们不是故意制造事端,而是感到无助和恐慌,不知道未来该何去何从。

那个摔倒的刘师傅,在厂里工作了三十多年,曾经是省级劳模,如今却只能躺在冰冷的雨水中痛苦呻吟,成为了这场改革阵痛中最直接的受害者。

红色的奇瑞QQ在雨中艰难前行,雨刮器急速摆动,勉强刮开挡风玻璃上的雨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