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空气中弥漫着肃杀之气(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庆:娶范妹妹,解锁盖世绝学》最新章节。
被俘的高丽将士与贵族,颤抖不已,满心疑惑:明军不是已撤退?为何再度来袭?
“你……你们违背盟约!”
“高丽与大明结盟,你们不得加害,否则便是背盟!”
他们惊恐高呼。
朱棣掌控全城兵力,对这些稚嫩 ** 嗤之以鼻,缓步走向高丽贵族。
贵族们望见朱棣满身血污,手持滴血长剑,恐惧得浑身战栗。
朱棣长剑轻搭于一位叫嚣盟约的王公颈间,稍一用力,剑锋划破其细皮嫩肉,鲜血渗出。
他面带嘲讽,笑声张狂。
“盟约?”
“你以为这能束缚本王?”
“可笑至极。”
“不过,你倒是给本王提了醒。”
“你们高丽人如此愚昧,想必其余城池也无防备。”
“此乃绝佳时机。”
“道衍!”
“传令下去,集合人马,随本王继续攻伐高丽城池。”
“这些愚蠢的高丽人今夜定不设防,大好机会岂能错过。”
“是!!”
“臣即刻去安排!”
道衍遵命,前去安排。
朱棣瞥视瘫软的高丽贵族,收剑入鞘。
“尔等懦夫,不配死于本王剑锋。”
“看好这群人,或许尚有他用。”
他命令身旁披甲执锐、血迹斑斑的士兵。
“遵命!”士兵响亮回应。
朱棣离去,率军连夜攻占高丽三城。
三城已下,朱棣仍不满足,命将士继续攻城略地。
朱棣的回马枪,让高丽措手不及,未料大明会背盟攻击。
高丽国都开京,警报声起。
“报!明军昨夜连破三城,仍在进攻!”
士兵急报,正值李成桂用膳,闻讯食物失味,脸色阴沉。
“明军不是已撤退?”
“怎会……”
“狡猾的明人,我又中计!”李成桂恍悟明军撤军是诈。
高丽全军迎战朱棣,却因粮草匮乏、五石散侵蚀,战力大减,连连败退,无法阻挡朱棣的攻势。
大明京城,高丽使臣议和之事沸沸扬扬,街头巷尾,茶楼酒肆,无不议论。
“听说了吗?高丽使臣来大明议和了。”
“高丽之前不理睬我们大明,如今怎会突然求和?”
“因我大明燕王殿下攻其领土,高丽难以抵挡,故而求和。”
“高丽这等弱小番邦,竟敢对抗大明,实属妄想。现今不还是得向我大明乞怜求和?依我看,大明就不该应允,直接灭了它才是。”
“灭高丽?是否过于狠辣?”
“狠辣?对待敌人仁慈,便是对自己的残忍。”
“有言称,高丽是因惧怕我大明威势,主动臣服求和,还奉上无数财宝,甚至欲割地求和。”
“这些高丽人,真是懦弱无能。”
茶楼中,一群读书人围坐讨论,旁人亦侧耳倾听,不时插言,气氛热烈。
茶楼二楼一隔间,叶轩与沈蓉等女子靠窗而坐,外头的议论声隐约传入。
“高丽果然懦弱。”
“被大明一攻打就怕了。”
“燕王真是英勇无比。”
春婵品尝着茶楼的糕点,直言不讳,随后捧着小脸,眼中闪烁着天真,一脸陶醉。
“这家茶楼的糕点太好吃了,真不知厨子如何做出这等美味。”
秋月提醒道:“春婵,糕点虽好,但你身怀有孕,不宜多食。”
“高丽确实软弱,但仅凭燕王朱棣的军队,难以让高丽屈服,其中必有他因。”
“近来大明商人大量收购高丽的人参、牛角,而大明又以低价售粮给高丽,此事颇为蹊跷。”
“为何近期高丽人参、牛角之风盛行?”
“大明为何低价售粮给高丽?”
沈蓉身为商人之女,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寻常。
谈及如牛角、人参等高丽特产,叶府亦购入了不少。
“现今,几乎每人的居室都悬有牛角饰品。”
“人参则在库房内堆积成山。”春婵插话道,举手示意。
叶轩挑眉问道:“等等,此事我怎会不知?”
春婵歪头,满脸疑惑:“姑爷真的不知吗?我们最近常食人参炖鸡及其他人参制品,而且您的书房也挂着牛角呢。”
叶轩默然,他确实未曾留意。经春婵提醒,他才忆起近日餐食中常有人参,书房墙壁上也确有牛角装饰。
只是……这审美趣味,挂羊角或象牙岂不更佳?叶轩心中暗自嘀咕。
虽然这股风潮由他间接引发,叶府众人跟风也在他意料之外。但这对他们并无大碍,随大流亦无妨,只要众人喜欢就好。
沈蓉转而问道:“相公,你觉得大明会接受高丽使臣的求和吗?”
叶轩身为朝臣,应有所了解,沈蓉好奇故有此问。
“大明不会同意。”叶轩品茶间回答妻子。
“为何?”沈蓉好奇追问。
秋月和春婵也被吸引,春婵连珠炮般发问:“对啊,姑爷怎知上面不会同意?高丽求和,意味着无需战乱,大明还能获利,为何会拒绝?”
秋月也道:“避免战事,岂非好事?姑爷为何认为求和不会成功?”
叶轩轻抚茶杯,热茶令杯壁变得滚烫,热气袅袅上升。
他缓缓开口:
“此事可从多角度审视。”
“其一,可探讨皇帝性情。”
“你们觉得皇帝性情如何?”
沈蓉等人一时语塞,她们未曾见过皇帝,怎会知晓。
叶轩并未深究,继续言道:
“皇帝骨子里热衷战事,加之大明如今国泰民安,国库丰盈,外无忧患,如此局面,有野心的君主多会选择向外拓展。”
“其二,燕王朱棣正攻伐高丽,形势颇为有利,他绝不会错失良机。高丽此刻犹如一块肥肉,燕王怎会轻易放手?”
“皇帝与燕王性情相投,皆是野心勃勃,欲建功立业,流传千古之辈。”
“因此,这三百余人绝不会轻易言和。”
“再者,我方占尽优势,高丽则处于下风,虽为持久之战,但只要战事持续,高丽终将溃败。高丽虽愿求和,割让大片土地,但这岂能与整个高丽相提并论?”
“基于这些考量,大明绝不会与高丽议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