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北燕石城太守李崇:一场改变北中国版图的带资跳槽大戏(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最新章节。

序幕:北燕封疆大吏即将面对的生死抉择

公元432年,辽西大地,烟尘蔽日。北魏那位雄心勃勃的“霸道总裁”太武帝拓跋焘,正亲率他那支剽悍的“草原铁骑有限公司”精锐,如同滚滚黑云,直扑北燕国都——和龙城(今辽宁朝阳)。城内,北燕的“现任CEO”冯弘焦头烂额,杀侄上位的后遗症还在发作,公司内部派系斗争堪比宫斗剧现场,人心惶惶。城外,杀声震天,战鼓擂得人心都要跳出来。在这历史舞台的聚光灯猛然打亮的时刻,一位身处边疆分公司的“老资格经理”——石城郡(今辽宁建昌县西)太守李崇,正站在他职业生涯(甚至可以说是生命)的十字路口,手里攥着的,是足以撬动整个北燕命运的杠杆。

第一幕:北燕分公司的“资深HR总监兼边区经理”

李崇,幽州范阳(今河北固安)人氏,标准的“河北老铁”。在北燕这家割据辽东辽西的“地方性企业”里,他可不是个无名小卒。人家是“吏部尚书”兼“石城郡太守”!翻译成现代职场术语:他是总部管人事调配、干部任免的HR总监(吏部尚书),同时还兼任着西部最重要、最前沿的“石城分公司”总经理(太守)。这配置,妥妥的核心高管+封疆大吏,属于冯老板(冯弘)颇为倚重的“老臣”。

然而,李总监兼李经理的日子,并不像头衔看起来那么光鲜,北燕这家“公司”,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乱世)下,前景实在堪忧。

CEO冯弘: 上位手段过于“硬核”(杀侄),导致公司内部“元老派”和“新贵派”天天上演“权力的游戏”,内耗严重,人心不稳。这种领导,你敢把全部身家押他身上?

竞争对手: 隔壁的“北魏集团”,在“霸道总裁”拓跋焘的带领下,正以雷霆万钧之势进行“行业并购”(统一北方)。北燕,就是挡在人家路上的下一块肥肉。拓跋焘这位“并购狂魔”的威名,李崇在石城城楼上,估计每天都能感受到西边传来的“杀气”。

自身处境: 石城郡,那可是北燕西大门,直面北魏兵锋的“前沿阵地”!李崇坐在这里,相当于坐在火山口上。他每天处理完公文,例行公事可能就是登上城楼,向西远眺。看着越来越近的烟尘,听着越来越清晰的金戈铁马之声,心里的小算盘估计打得噼啪响:“这北燕‘公司’,拖欠‘工资’(指安全保障和稳定发展)不是一天两天了,眼看‘现金流’(指军力民心)就要断裂,‘破产清算’(指亡国)就在眼前。我守着这‘分公司’,难道真要跟着一起‘倒闭’,等着被‘竞业禁止’(指砍头或流放)?”

第二幕:并购风暴下的“关键抉择”——“带资跳槽”计划启动!

公元432年夏秋之交,拓跋焘的“并购大军”兵临和龙城下,把这座北燕都城围得水泄不通。攻城战打得那叫一个惨烈,史书形容“死者万余人”,场面堪比大型灾难片现场。整个北燕国,从都城到地方,都弥漫着末日恐慌的气息。

就在这风声鹤唳、人人自危的时刻,身处石城郡这个“暴风眼”边缘的李崇,反而异常冷静。他敏锐地意识到:时机到了! 是继续给这家眼看要沉没的破船陪葬,还是抓住机会,为自己和兄弟们谋个出路?答案显而易见。

但李经理不是莽夫,他知道“跳槽”也得讲究策略,一个人跑路风险太大,还可能被两边都当叛徒收拾。要做,就做笔大的!他立刻启动了一项秘密计划——“带资跳槽”计划!他迅速联络了他的“好邻居”、建德郡太守王融,以及其他八位同样身处西部边境、同样忧心忡忡的郡太守(史载共十郡)。大家一碰头,发现都是“明白人”,想法高度一致:“哥几个!还看不明白吗?冯老板这艘船马上就要沉了!北魏拓跋总那边兵强马壮,并购势头正猛。咱们守着这些地盘(十余郡),与其等船沉了大家抱着金砖(指土地和人口)一起喂鱼,不如主动点,带着咱们的‘团队’和‘项目’(指所辖郡县),去投奔拓跋总!这叫‘战略转移’,也叫‘带资入股’!不仅能保全性命身家,说不定还能在新公司混个原始股东当当,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这个计划,简直是天才!十位太守迅速达成共识,联名向城外的拓跋焘发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求职意向书”兼“投名状”——“我等愿率十余郡之地及全体军民,归顺大魏皇帝陛下!” 史书(《魏书·世祖纪上》、《魏书·冯跋传附冯文通传》)对此记载简洁有力:“(李)崇率十余郡降”。这一降,可不得了!

第三幕:史上最成功的“面试”——“李公”的诞生与“固安侯”的封赏

和龙城下,拓跋焘正为啃不下这块硬骨头而有点上火。突然,前线传来急报:西边石城、建德等十余郡的太守,集体举白旗投降了!而且还不是空手来降,是带着地盘、人口、城池一起打包送上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拓跋焘是什么人?雄才大略的枭雄!他太清楚这份“大礼包”的分量了。这等于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匕首,直接捅进了北燕的软肋(西部防线彻底崩溃),极大加速了北燕的灭亡进程,为他省下了无数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这简直比天上掉馅饼还美!

当李崇、王融等十位“带资跳槽”的“高管团队”,以属官的身份,恭恭敬敬地前来拜见这位未来的新老板时,拓跋焘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的“人才引进示范”。

离座相迎: 皇帝亲自离开宝座迎接!这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极其罕见、给足了面子的超高规格礼遇。

抚背称“公”: 拓跋焘不仅亲自迎接,还亲昵地拍着李崇的背,当着众人的面,尊称他为“李公”!这个“公”字,可不是随便叫的,在当时是极高的尊称,通常用于德高望重的元老。想想看,一个刚刚投降的敌国边郡太守,瞬间被征服者皇帝尊称为“公”!这心理冲击力,这收买人心的效果,杠杠的!

厚赏封爵: 口头表扬是虚的,真金白银的封赏才是实的。拓跋焘大手一挥,当场任命——平西将军: 高级军职,负责西面(原北燕方向)军事;北幽州刺史: 把李崇的老家幽州(治今北京)一带交给他管理,让他衣锦还乡!这个任命极具象征意义和安抚作用,表明拓跋焘信任他,也利用他在家乡的声望稳定新占领区;固安侯: 爵位!封地就在他的老家范阳固安!这份“乡情大礼包”,贴心又实在,直接把李崇和新政权、新家乡的利益牢牢绑定。

《魏书》记载拓跋焘对李崇“礼之甚厚”。这待遇,简直是“跳槽界”的天花板!李崇一夕之间,从北燕风雨飘摇的“分公司经理”,华丽转身为北魏炙手可热的“封疆大吏”兼“侯爷”。他献上的十郡之地,像多米诺骨牌倒下的第一块,彻底动摇了北燕的根基。仅仅四年后(436年),内外交困的北燕就宣告灭亡,北魏统一北方的拼图又完成了一大块。李崇的这次“跳槽”,堪称改变北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一步。

第四幕:新岗位新气象——“固安襄侯”的“德政KPI”

带着“固安侯”的闪亮头衔,李崇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出任北幽州刺史。新官上任,通常要烧三把火立威。但李经理(现在是李使君、李侯爷了)深谙管理之道:战乱之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人心思定,搞严刑峻法那一套(“狼性管理”)只会适得其反。他选择的是春风化雨般的“柔性管理”——推行“德政”。

具体怎么搞“德政”?史书没详细记载他的施政细则,但“以德义抚之”这几个字概括得很到位。

安抚人心: 对新归附的百姓,尤其是原北燕的官吏军民,肯定要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宣传北魏朝廷的宽大政策(他自己就是活广告啊!),承诺既往不咎,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恢复生产: 打仗最伤经济。他必定大力组织流民返乡,分发种子农具,鼓励垦荒种地,减免赋税徭役,让老百姓能喘口气,吃上饭。地方官最重要的KPI之一就是治下户口增长、田地复垦。

处理民族关系: 幽州是胡汉杂居、农耕游牧交汇的前沿,民族矛盾复杂。李崇作为本地人,又深得皇帝信任,在处理汉族与鲜卑、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关系上,必定秉持“德义”,力求公平,缓和矛盾,维护稳定。这活干好了,边境才能长治久安。

李崇在这个“封疆大吏”的位子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从壮年到暮年,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治理北疆、安抚边民的事业。这位历经燕、魏两朝的“职场常青树”,最终以八十一岁的高龄,卒于任上。朝廷感念他一生的功绩和德行,赐予谥号“襄”。谥法云:“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这个“襄”字,既肯定了他当年“带资跳槽”为北魏开辟疆土的功劳(辟地),也赞扬了他镇守北疆、推行德政的劳绩(有德、有劳)。从此,史册中便尊称他为“固安襄侯”。在自己的岗位上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守护着自己献出并治理的土地,这结局,也算功德圆满,善始善终。

第五幕: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场景一:家族“上市”——“固安侯”品牌的延续与增值

李崇的人生很成功,更妙的是,他的“成功基因”还得到了完美传承,甚至在他身后,家族事业还迎来了“二次腾飞”,堪称“家族企业成功上市”的典范,他的四个儿子,个个在北魏体制内混得风生水起。

长子李恭: 官至成周太守,封容成简侯。这相当于担任了重要地区的“分公司总经理”(太守),并且自己也拿到了“原始股”(爵位),妥妥的封疆大吏二代。

次子李瓘: 直接继承了老爸的“品牌”和“原始股”——袭爵固安侯,同时担任营丘太守。这属于“嫡系传承”,继续在地方上发光发热,守住了老爹的基本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子李欣: 这位是三兄弟里最牛的!一路开挂,官拜北魏司空!司空是什么概念?那是中央朝廷的“三公”之一,相当于主管全国工程、水利、礼仪等事务的“副国级领导”!绝对的权力核心成员!而且,他还被封为范阳郡公!爵位从“侯”升到了最高等级的“公”,封地范围更大(郡公),还是自己的老家范阳!这荣耀,达到了人臣巅峰。李欣的成功,直接把整个“李氏家族”的声望和地位推向了顶峰。

四子李璞: 也不遑多让,担任安西将军(高级武职),封宜阳穆侯。手握兵权,镇守一方,延续了家族的武勋传统。

最富戏剧性、也最能体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此处是褒义)的是:当李欣位极人臣,成为“范阳郡公”兼“司空”之后,北魏朝廷为了彰显其家族的显赫和追念其父的“奠基之功”,特意追尊李崇为北魏重臣。想想看,李崇老爷子若泉下有知,怕是要乐得合不拢嘴,拍着大腿感叹:“老夫当年那波‘带资跳槽’的操作真是神来之笔啊!生前在北魏混得不错,封侯拜将,治理一方。没想到死后,居然因为儿子太争气,当了大官,连带着老夫我这‘创始合伙人’的身份又被抬出来风光了一把,享受了一把‘追授荣誉董事’的待遇!这‘家族信托基金’的回报率,高得离谱啊!这波‘历史投资’,赚翻了!血赚!”

场景二:历史大舞台上的“撞名乌龙”——此李崇非彼李崇

历史有时候也挺爱开玩笑,特别喜欢给名人安排“同名同姓”的戏码。叫“李崇”的牛人,在南北朝北魏历史上,至少有两个!这就容易让后世看官们“串戏”。所以,区分清楚我们的主角“固安襄侯”李崇和另一位“武康”李崇,非常必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