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的中药核心属性与应用(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最新章节。

一、四性五味

- 四性(药性):温

- 五味(药味):辛、苦

二、归经

主要归肾经、脾经,其功效作用与肾、脾两大脏腑的生理功能直接相关。

三、核心功效

1. 温肾助阳:能温补肾脏阳气,改善肾阳不足引发的各类问题。

2. 纳气平喘:可收敛肺气、辅助肾脏纳气,缓解肾阳亏虚导致的虚喘。

3. 温脾止泻:能温暖脾脏,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改善脾肾阳虚引起的泄泻。

4. 外用消风祛斑:外用时可疏散风邪、促进色素生成,用于改善皮肤色斑类问题。

四、主治范围

1. 肾阳不足证

- 男性阳痿、遗精、早泄,女性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 腰膝冷痛、畏寒肢冷(尤其下肢)、头晕耳鸣、精神不振。

- 夜尿频多、小便清长,或尿不尽、遗尿。

2. 肾不纳气证

- 久病虚喘,表现为呼吸浅短、动则喘甚,伴腰膝酸软、畏寒乏力。

- 咳嗽日久不愈,痰清稀、气短,遇冷症状加重。

3. 脾肾阳虚泄泻证

- 五更泄泻(黎明时分腹泻,泻后痛减),粪便清稀、无明显臭味。

- 伴食欲不振、腹胀、畏寒、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4. 外用主治

- 白癜风:外用可促进黑色素生成,改善皮肤白斑。

- 斑秃:辅助改善头皮局部毛发脱落、头皮无明显炎症的情况。

一、补骨脂的最早命名时间

补骨脂的正式命名可追溯至宋代,其名称的规范化与官修本草的编纂密切相关:

1. 宋代《开宝本草》的首次正名(973年)

北宋官修药典《开宝本草》首次以“补骨脂”作为正名记载,明确其来源为“广南诸州及波斯国”,并记录其别名“破故纸” 。这一命名标志着补骨脂从民间经验用药向官方认可药物的转变。此前,唐代虽已有应用,但名称尚未统一。

2. 唐代的过渡性名称

唐代文献中,补骨脂多以音译名或功能描述出现。例如:

- 唐代甄权《药性论》称其为“婆固脂”(梵语“Vakuci”的音译),并首次提出别名“破故纸” 。

- 唐代案例中(如郑愚故事)直接使用“补骨脂”名称,但此时可能为民间或外来称呼,尚未被官方本草收录。

3. 南北朝时期的争议性记载

南北朝《雷公炮炙论》提到“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但存在两大争议:

- 名称与物种的关联性:该书未明确描述植物形态,且南北朝时期中国与波斯的海上贸易尚未形成规模,可能混淆其他植物 。

- 传入时间矛盾:若补骨脂确为唐代传入,则南北朝时期的记载可能为后世误植或地域性名称。

结论:补骨脂的最早正式命名时间为宋代(973年《开宝本草》),唐代已有别名“破故纸”“婆固脂”,但名称尚未统一;南北朝记载因证据不足需谨慎对待。

二、补骨脂的别名异称

补骨脂的名称演变呈现“音译名-功能名-地域名”的多元特征,历代文献中记载的别名多达十余种:

(一)历史文献中的核心别名

1. 破故纸

- 来源:唐代《药性论》首次提出,为“婆固脂”的音转讹误,宋代《开宝本草》将其定为官方别名 。

- 含义:“破”指破除病邪,“故纸”形容其果实干燥后质地如纸,体现其温肾散寒的功效。

2. 婆固脂

- 来源:唐代《药性论》记载,为梵语“Vakuci”的音译,强调其外来属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