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十字路口(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这紧绷的、一触即发的态势,在9月15日那个清晨,被彻底引爆。
在野保守党的喉舌《卫报》,以一整期特刊的篇幅,刊载了一份关于远东战局的详尽调查报告。
如同一道惊雷,在伦敦的上空炸响。
清晨时分,报童尖锐的叫卖声,便穿透晨雾,回荡在伦敦大街小巷:
“看报!看报!《卫报》特刊!远东惨败真相!政府隐瞒实情!看报!看报!”
这期特刊内容之详实、细节之精确,令人震惊,显然得到了极高层级的内部消息。
首先,它几乎完整复盘了“岭南之战”的惨败过程:
不列滇军队,如何被诱出五羊城,如何在花县陷入重围。
茅草坡、石头岗血战的残酷细节,以及最终力竭,格兰特中将被迫率残部,签下降书。
文章附件,罗列了详尽的伤亡与被俘人员统计数字。
每一个冰冷数字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
其次,特刊条分缕析地梳理了,萧云骧历次与不列滇使团谈判的经过与核心条款。
着力突出,西军始终坚持“公平对等”的基本诉求。
以及他们最初寻求与帝国建立正常通商关系,而非必然走向战争的立场。
文章强烈暗示,正是帝国受YP利益集团驱使的短视政策,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
更为致命的是,文章几乎全文引述了此前被政府刻意压制、由帝国驻沪城领事密迪乐与武官亚瑟提交的内部报告。
这些报告曾一再明确指出,西军绝非寻常流寇。
而是一个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战术素养极高的新兴政治实体,
并明确建议帝国“应极力避免,在远东与西军进行大规模陆上决战”,转而采取更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卫报》以犀利笔触,直指核心:
今日灾难之根源,在于当政的帕麦斯顿勋爵政府,为维护一小撮YP贩子的利益。
系统性地压制真相,甚至默许、纵容某些媒体散布虚假信息,
将西军刻意描绘成不堪一击的野蛮人群,以此误导议会与公众,
最终使帝国,如同被红布蒙住双眼的公牛。
悍然撞入西军精心构筑的陷阱,导致了这场本可避免的灾难性惨败。
舆论彻底爆炸。
报纸被抢购一空,议会广场上,汇聚起越来越多激动的人群。
阵亡者与被俘者的家属,更是悲愤交加,有人开始举着纸板标语,在唐宁街外请愿,要求政府“把我们的儿子、丈夫和父亲带回家”。
与此同时,一些更为隐秘的消息,从白金汉宫内传出。
一向恪守宪法、不轻易干涉政务的维多利亚女王,
在每周例行召见首相时,也向帕麦斯顿勋爵,明确表达了她的深切忧虑。
她没有使用君主对臣属的训令口吻,而是以一位有八个孩子的母亲身份,表达她的痛心与期望。
她要求帕麦斯顿勋爵:“把那些可怜的孩子,平安地带回家来。”
随后又明确指出,作为帝国王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印度的安全绝不容有失。
女王的这一态度,虽未见于任何正式公文,却迅速在威斯敏斯特的政治核心圈内,形成共识,
为本已焦头烂额的帕麦斯顿勋爵政府,增添了必须直面、且无法推卸的问题。
政治风暴接踵而至。
在野的保守党,在党魁德比伯爵统领下。
趁势联合其他在野党派,在议会下院,对帕麦斯顿勋爵政府,发起了严厉的“不信任动议”。
他们痛斥其外交政策严重失误,判断错误,隐瞒真相,滥用权力,
致使帝国利益与国家荣誉,蒙受难以估量的损失,
并将至关重要的印度,置于前所未有的威胁之下。
议会辩论场上硝烟弥漫,反对党议员的质询,如连续齐射的排枪,猛烈轰击着坐在前排、面色凝重的内阁成员。
曾几何时,以其强硬手腕与“帕麦斯顿主义”,引领帝国风潮的帕麦斯顿勋爵政府,如今已是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伦敦的这个秋天,因此显得格外湿冷、漫长,充满了动荡不安的气息。
不列滇帝国的远东政策,来到了一个必须彻底反思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