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云封寺(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梅鼎正沉浸在感时伤怀的愁绪里,难以自拔时。

关楼下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一个他极为熟悉的、带着福州口音的呼唤:

“老爷!老爷!您在楼上吗?”

这声音,将他从沉思中惊醒。

他收摄心神,低头向关楼台阶下望去。

只见贴身长随林叔,正气喘吁吁地快步走上来。

林叔年近六十,是家中的老仆,自梅鼎幼年时便在家中伺候,几乎是看着他长大,情分深厚,与家人无异。

梅鼎出仕为官后,林叔一直跟随左右,照料起居,处理杂务,是他最信任的心腹。

“林叔,何事如此匆忙?”

梅鼎一边快步走下石阶,一边问道,心中隐隐泛起不祥的预感。

这年月,传来的多半不是什么好消息。

林叔喘了几口气,脸上却意外地带着几分喜色,压低声音道:

“老爷,是好事!家里来信了!从福州老家来的!”

“送信的人,此刻就在关下南坡的云封寺里候着!”

“家信?”梅鼎闻言,黯淡的眼神,骤然亮了起来。

多日积郁的愁绪,仿佛被撕开一道口子。

“确是家信么?何人送来?你可认得来人?莫要出了差错。”

他身处前线,警惕之心并未消失。

林叔迎上前,仔细解释:

“老爷放心,来人是福州府来的商帮,专程到南雄州,收购此地特产的‘黄烟’烟叶。”

“出发之前,福州城里的太老爷,知道商队要途经梅关,便特意托付他们捎带家信给您。”

“那前来传话的年轻伙计,讲得一口地道的福州府城话,言辞清晰,对城里街巷地名也熟,断然不会错。”

听到这里,梅鼎心中疑虑消减大半。

南雄州盆地特有的红砂壤,孕育出的“黄烟”,烟叶色泽金黄、油分充足,是制作水烟、旱烟的上等原料,吸引各地商帮,前来采购贩运。

思乡心切,家书就在眼前,他也顾不得细细深究,当即对林叔道:

“既如此,我们速去。带上四五名亲兵随行即可,勿要声张。”

“是,老爷。”林叔应声而去,很快招呼了四名梅鼎从福州带来、绝对可靠的亲兵。

一行人未作声张,离开关楼区域,匆匆赶往位于关楼南侧,仅一两百米远的云封寺。

云封寺,坐落在梅岭南坡一处相对平缓的台地上,背倚青山,面朝古道。

寺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初名“梅花院”,至宋代方改称“云封寺”。

因与禅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典故有些渊源,故而又别称“挂角寺”。

寺庙规模不大,结构紧凑。

略显斑驳的山门之后,便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主殿,坐东朝西,虽不甚宏伟,却自有一股古拙之气。

殿门两侧,悬着一副木质楹联,字迹清疏:

“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象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殿内供奉着一尊禅宗六祖惠能铜像,供南来北往的商旅、香客祈福参拜。

宋代增设“曲江祠”,供奉唐代岭南名相张九龄铁像,以示纪念其开凿梅岭古道之功。

东配殿,陈列着苏轼、汤显祖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碑;西配殿,则是寺内僧人的禅房与起居之所。

庭院不算宽敞,中央设有一座石质香炉和祭祀石台。

最引人注目的,是院中两株参天古枫,据说乃唐开元年间,建寺之初所植。

历经千年风霜,虽值寒冬,叶片落尽,但那虬龙般的枝干伸向天空,依旧苍劲有力。

如今战乱频仍,香火稀疏,寺中僧人多已星散。

只剩下住持明澈法师和三四个僧人留守,平日里甚是清静。

梅鼎到任后,因关上生活枯燥,闲暇时常来寺中散心,观摩诗碑。

有时也与明澈法师,探讨佛理禅机,故而对此处极为熟悉。

一行人刚走到云封寺山门口,便看见一个年纪约莫十五六岁的年轻伙计,候在那里。

这伙计生得眉清目秀,一双眼睛尤其灵动有神,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他穿着一身半旧的藏青色粗布棉袄,下身是同色的扎脚棉裤,脚蹬一双南方常见的千层底布鞋,虽朴素,却浆洗得干干净净。

虽是寒冬腊月,穿戴厚实,但整个人收拾得利利索索,一看就是个讲究的俊后生。

那伙计一眼瞧见林叔,脸上立刻绽放出热情而又不失恭敬的笑容,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快步迎上前作揖道:

“林伯啊,汝总到了啊!只位定着是梅老爷叭?奴共汝问安咯!”

说罢,便欲拂衣跪下,行叩拜大礼。

梅鼎见这后生模样俊秀,举止有礼,又听得一口纯正乡音,一股 “万里乡音至”的亲切与慰藉,霎时涌上心头。

这熟悉的语调,仿佛一阵来自闽江之畔的暖风,吹散了他盘踞心头的部分阴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