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阵型(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最新章节。

这绝不是他印象中,那支靠阵列严整和火力凶猛而称雄的西军。

周达武眉头紧锁:是西军战力消退,还是另有诡计?

随着青军阵列稳步推进,两军相距渐至三四里地,西军重炮率先轰鸣。

几枚沉重铁球撕裂寒冷空气,带着凄厉呼啸砸入青军队列。

弹丸落地后又弹跳起来,继续向前猛冲,所过之处顿时肢体横飞,血泥四溅。

一弹正中一哨方阵,瞬间撕开一道缺口,哀嚎骤起。

周达武认得,这是西军的24磅重炮。

此炮极为笨重,价格也高,青庭购自带嘤的十几门,都配在要害坚城,从未随军野战。

幸亏西军这类重炮似乎不多,而且装填缓慢,约五六分钟才能打一发。

只要青军咬紧牙关顶住伤亡、继续前进,这类火炮其实难撼大局。

随着青军继续推进,西军更多火炮相继加入怒吼——12磅炮、9磅炮纷纷发射,炮弹明显密集起来。

此时青军伴随的野战炮也开始还击,几门12磅炮发出轰鸣,弹丸落向西军散兵线。

但因西军队形极为稀疏,炮弹大多落空,偶有击中,伤亡也远轻于青军。

西军炮火随即转向,集中轰击青军炮兵阵地。

青军炮队立刻反击,双方展开激烈炮战。

炮弹呼啸交错,在空中划出缕缕烟痕,飞向对方炮位。

对双方步兵来说,头顶的压力反倒一轻。

等到两军步兵阵列接近至二里地,西军步兵率先开火。

他们不再沿用以往由军官下令,排枪齐射的老办法,而是各自瞄准,自由射击。

这种打法,按洋教官所教,本应只由少量散兵执行,而决胜关键,仍在于军阵推进至五十至百步内,以密集排枪一决胜负。

但周达武悚然发现,就这么远远的射击,己方阵列中,竟已不断有士兵中枪倒地。

西军士兵枪法极准,尤其专注于狙杀阵列右侧的哨官——这些军官服饰鲜明,站位突出,俨然成了活靶子。

只见哨官接连中弹倒下,队官匆忙补位,随即也被一一点名射杀。

“达”字营阵列开始滞涩混乱,推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近一点……再近一点就行了!”

周达武咬紧牙关低语,不顾一切催兵前进,甚至派出身边亲兵,去接替那些军官死伤殆尽的阵列,临时指挥。

他深信,只要冲至排枪射击的距离,己方这严密阵型爆发出的齐射火力,必能将散乱的西军一举击溃。

就这样,青军顶着弹雨,艰难推进一里地,距西军阵列仍有一里多远。

而这短短一里路上,青军已遗尸遍地,士兵损失近一成,军官作为重点狙杀目标,伤亡竟高达三成。

冻土被鲜血浸成暗褐色,倒下的士兵大多圆睁双眼,望着灰蒙天空,似乎不明白死亡为何来得如此突然。

寒风掠过战场,卷起硝烟与血腥,也送来了西军阵地上模糊而严厉的吆喝声。

周达武握紧缰绳,催军向前。

他坚信,真正的胜负手,尚未到来。

--------------------------------------------------------------------------------------------------------------------

(为更好地理解本章所述战术,乌鸦想了想,感觉还是有必要对19世纪中叶的轻武器性能与实战应用进行进一步阐述。

注1:前装线膛枪的射程与实战表现。

在19世纪中叶,前装线膛枪的射程普遍超过一千米。以“带嘤”的恩菲尔德1853型步枪为例,其最大射程可达约1400码(约1280米)。

在经验丰富的士兵操作下,该枪对单个目标的有效精准射击距离,可达550码(约503米)。

这一数据来源于英国陆军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及印度民族起义(1857年)中的实战经验。

在这些战役中,士兵确实在上述距离上成功命中人形目标,展现了线膛枪在精度方面的显着优势。

本文所提到的“西军54式步枪”,即是以恩菲尔德1853型为原型,仿制而成的前装线膛枪。

注2:西方军队的射击标准与战术理念

当时的西方军队,尤其是英军,对散兵的射击能力,有着明确而系统的训练标准:

基础射手要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士兵需在600码(约548.6米)距离上命中一个6英尺×2英尺(约1.83米×0.61米)的靶标。

这种靶标模拟的是敌方步兵横队的排列方式,旨在确保士兵在不超过550米的交战距离内,能够保持较高的命中率,充分发挥线膛枪在精度上的优势。

精锐射手标准:

对于更高水平的射手,则要求能够在900码(约822.9米)距离命中同样大小的目标,这体现了对远程打击能力的重视。

实战应用与战术意义: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带嘤士兵曾利用线膛枪的远程精度,在800米之外成功狙杀俄军指挥官,有效扰乱敌方指挥体系,充分展示了线膛枪在战场上的战略价值。

总结:技术进步与战术落后的矛盾。

综上所述,19世纪中叶的线膛枪不仅射程远,而且精度高,尤其在训练有素的射手操作下,能够实现中远距离的有效打击。

然而,当时的主流作战思想,仍以密集队形的“排队枪毙”为主,辅以少量散兵作战。

这种战术理念落后于武器技术发展的后果,导致了大量士兵的伤亡。

例如在美国内战期间,排队枪毙下,双方士兵皆伤亡惨重。

类似的情况,在后续战争中屡见不鲜:

如当马克沁机枪问世时,各国仍坚持让士兵以密集队形冲锋。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单日伤亡数超过万人,并不罕见。

如今,世界再次面临武器技术快速发展,战术战法必须随之变革。

任何军队若固守旧有思维,不愿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最终都将付出血的代价。

所以,本章所描述的战场场景,不是乌鸦的无脑意淫,还是有那么一点根据的哈,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