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炀帝南返防余患 赏罚失信散军心(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最新章节。

“这辈子值了!”

“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欢呼声瞬间响彻军营。

就连刚才还蔫头耷脑的伙夫,这会儿也抄起了菜刀,准备拼命。

始毕可汗的大军黑压压地冲了过来,可守军却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城墙上。

箭如雨下,滚石轰鸣,鲜血染红了城墙砖。

“顶住!

都给老子顶住!”

校尉的吼声淹没在厮杀声中。

一个小兵被流箭射中肩膀,却咬牙折断箭杆,骂道:“呸!

想拿老子的命?

做梦!”

就这样,在重赏的刺激下,这支原本军心涣散的守军,竟硬生生扛住了突厥人的猛攻。

一天、两天……足足撑了将近一个月。

隋炀帝又下命令,让全国各地招募士兵。

附近的守将和官吏都积极响应,带着军队赶来救皇帝。

屯卫将军云定兴也赶忙招募壮丁,准备去支援。

有一天,营帐外面来了个少年。

这少年个子挺高,精神头十足,站在那儿就跟普通新兵不一样。

云定兴抬头一看,心里暗暗称赞,就招手问他:“你是谁啊?从哪儿来?”

那少年抱拳行了个礼,声音清脆地说:“我姓李,叫李世民,是抚慰大使李渊的二儿子。”

云定兴一听,马上笑了,说:“将军家的孩子就是厉害,果然不一般!

不过你年纪还小,怎么上战场打仗啊?”

李世民不慌不忙,大声说:“将军,我虽然才十六岁,但也知道报效国家的道理。

再说当将军的,关键不在于有多勇猛,而在于有没有谋略。

谁说非得亲手杀敌人,才算是为国出力呢?”

云定兴有点吃惊,心想这少年说话不简单,就抬手示意他坐下,说:“行,那我问问你,现在始毕可汗带着大军把皇帝困住了,情况很危急,你有啥好办法不?”

李世民稍微想了想,淡定地说:“始毕敢这么嚣张地来进攻,就是觉得咱们一下子召集不了很多军队。

现在咱们兵力不够,新招来的士兵也没训练过,硬拼肯定得输。”

他停了一下,眼睛里闪过一道亮光,接着说:“咱们不如虚张声势,用疑兵计。

白天多插些旗帜,让旗帜排出去几十里;

晚上就敲鼓呐喊,把动静弄得大大的。

始毕看到这种情况,肯定以为咱们的大部队到了,心里害怕,就不敢强攻了。”

云定兴听了,猛地一拍桌子,说:“好主意!”

他哈哈大笑,“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厉害的谋略,李家后继有人啦!”

于是,他马上命令按照李世民说的去做。

只见旗帜在风中呼呼地飘,鼓声轰隆隆地响。

远处突厥的探子看到这情况,赶紧跑回去报告。

始毕可汗果然心里犯嘀咕,一直不敢使劲攻打雁门关。

炀帝又专门派了密使,让突厥来使当向导。

这两人一起出了关,抄小道绕到了突厥的牙帐。

密使见到义成公主后,请求她想办法解雁门之围。

义成公主听后,皱着眉头说:“这事儿我肯定得出力。”

她很快就给始毕写了封信,在信里谎称北方出了紧急情况,催始毕赶紧回军。

始毕收到信后,正带着兵往前进呢,心里犯起了嘀咕。

他心想:“这北方要是真出事儿了,我再往前打,后方可就危险了。”

这么一犹豫,他就没法再前进了,还得操心后方。

没办法,始毕只好下令撤兵解围,垂头丧气地带着人走了。

炀帝一看始毕撤兵了,胆子一下子又大了起来。

他对手下说:“给我派骑兵去追!”

骑兵领命而去。可始毕走得早,早就没影了,只在后面剩下一两千老弱残兵。

官军逮住这些人后,就把他们带回来报功。

炀帝看着这些俘虏,眼睛一瞪,大声说:“都给我砍了,把头挂在关门上!”

手下人赶紧照办。

其实啊,这不过是炀帝虚张声势的老办法罢了。

他还是改不了这毛病,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威风。

处理完这些事,炀帝觉得差不多了,便下令启程南返。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只留下关门上那几颗孤零零的头颅,见证着这场短暂的风波。

隋炀帝一行人走到了太原。

这时候,宇文述等大臣就跟隋炀帝说,要不咱们还是回东都去吧。

就在这时,有个老臣站了出来,上前劝谏道:“陛下,最近这盗贼闹得不停,咱们的士兵和马匹都累坏啦。

您还是赶紧回西京吧,好好稳固根基,这可是为了社稷着想啊。”

隋炀帝定睛一看,原来是光禄大夫苏威。

隋炀帝有些感慨地说:“你说得在理,朕就听你的。”

苏威听了,便退了出去。

这苏威啊,之前因为阻拦修筑长城,忤逆了圣旨被罢黜。

不过没多久又重新被起用,担任纳言,后来还升为了光禄大夫,加封房公。

这次他也跟着皇帝到了雁门,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建议。

等苏威退出去后,隋炀帝又把宇文述召进来商议。

宇文述说道:“陛下,那些跟从的官员,他们的妻子大多都在东都呢。

就算咱们要回西京,先到洛阳停留几天,再从潼关进入京城,也不算晚呀。”

其实呢,隋炀帝心里本来就想去洛阳。

这宇文述可是会察言观色,顺着皇帝的心意说话,那自然是句句都说到了隋炀帝的心坎里,隋炀帝听着那是格外顺耳。

于是呢,隋炀帝就改变了去关中的想法,带着人马从太原一路南下。

他们马不停蹄,一路前行,最后顺利地直达东都。

炀帝站在街上,眼睛扫视着周围,然后转头对身边的侍臣说:“这街上人还不少呢,得防着点儿。”

侍臣们大多没明白他这话啥意思,只能唯唯诺诺地应着。

有些机灵的人,在旁边琢磨了一番,才恍然大悟。

原来啊,炀帝觉得之前平定杨玄感叛乱的时候,杀的人还不够多,怕那些余党混在这都城之中,所以心里头一直不安生。

其实呢,老百姓要是有反抗的心思,全得靠当君主和宰相的好好安抚,哪能光靠杀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得太平呢?

再说这炀帝,他这人喜欢杀人,却舍不得赏赐,性子刻薄得很。

之前平定杨玄感叛乱的时候,给的赏赐就跟人家的功劳不匹配。

这次,将士们在雁门拼死守城,一共有一万七千人呢。

可事后论功行赏的时候,就只有一千五百人能晋升官阶,

这跟在雁门的时候下的谕旨完全不一样。

将士们都觉得皇上说话就跟闹着玩儿似的,心里头满是怨言。

樊子盖看大家都有意见,就站出来替众人向皇上请求,说不能失信于将士啊。

炀帝一听,脸立马就变了,冷冷地说:“你这是想收买人心吗?”

樊子盖碰了一鼻子灰,哪还敢再说话。

从这以后,将士们的心都散了,各自都有了别的心思。

唉,这君主做事如此,怎能让手下的人忠心耿耿呢?

赏罚不明,本就是治军大忌。

炀帝却这般行事,实在让人叹息。

要知道,军队可是国家的根基,将士们若离心离德,这国家又怎能安稳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一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