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0章 我能帮你的,只有这么多了(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最新章节。
心腹仆人不敢怠慢,连忙端来一盆温水。
赵御史小心翼翼地将茶罐放入温水中浸泡,不一会儿,罐口的蜂蜡封泥开始融化,一股淡淡的茶香飘散开来。
他屏住呼吸,轻轻地打开茶罐,将里面的茶叶倒了出来。
茶叶一层一层地散落在桌面上,他仔细地翻找着,终于在两层茶叶之间,找到了几张卷成细小圆柱的胶卷纸卷。
他小心翼翼地将纸卷展开,借着昏暗的烛光,仔细地阅读着。
他的脸色越来越凝重,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些纸卷上,记录着一整套“影子章”伪造流程图、火漆印比对图谱,以及周文远签署密诏时墨迹显影的全过程复原。
每一张图都清晰地标注着关键步骤和细节,令人触目惊心。
更骇人的是,在纸卷的末页,附有一张用炭笔摹绘的紫袍老者侧影,旁边用蝇头小楷写着一行字:“东阁幕后,非君即鬼。”
赵御史的手微微颤抖。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起案件竟然牵扯到了如此高层的权贵。
他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向他袭来,几乎要将他压垮。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另一角,沈瞎子的弟子正在城南的酒肆里,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茶中诏》的故事。
“话说那某地百姓啊,受了冤屈,无处伸冤,只好以茶代书,将冤情藏于茶叶的叶脉之间。幸亏遇到了一位明察秋毫的清官,识破了这其中的玄机,最终为百姓洗刷了冤屈……”
听客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唏嘘之声。
人群中,几个身着便衣的锦衣卫探子默默地听着,将故事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准备回去禀报。
而在遥远的北岭,柳三婆拄着拐杖,走街串巷,组织着村里的妇孺,一遍又一遍地教唱着新编的童谣:“一壶苦茶煮春秋,三寸叶底藏王侯……”
这首童谣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岭,并且随着来往的商队,向北方传播。
不知不觉间,歌声传到了漕运码头,被一名兵部返乡的小吏听入耳中。
他心中一动,悄然将童谣抄录下来,准备上报给兵部。
赵御史将所有的证据整理完毕,已经是深夜时分。
他感到一阵疲惫,但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他知道,这些证据关系着无数百姓的性命,他必须尽快将它们呈报上去。
可是,他却面临着一个难题:如果直接上奏,必然会被那些权贵扣上“私受民讼”的罪名,到时候不但无法伸张正义,反而会惹祸上身;如果匿名投递,则很容易被当作诽谤之词,直接焚毁,根本无法到达皇帝的手中。
他苦思冥想,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万全之策。
突然,他想起了一个细节。
每月初五,内阁值日官需要向皇帝呈报一份《天下舆情汇钞》,其中收录了各地流传的童谣、异闻、以及民间的各种传言。
这些信息虽然看似琐碎,但却能够反映出民间的真实情况,是皇帝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
他心中一动,计上心来。
第二天凌晨,天还未亮,他乔装成一名普通的抄录吏,混入了翰林院外围。
他凭借着自己对翰林院的了解,悄悄地溜进了存放《天下舆情汇钞》的房间。
他迅速找到汇钞的副册,将一份事先准备好的“童谣解析”塞了进去。
解析的内容是:“北岭茶语云:‘井填人未死,火签反照己’,恐有钦使冤案隐现。”
这段解析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暗藏玄机。
“井填人未死”暗示着北岭百姓的冤情,“火签反照己”则暗示着有人利用“火签”伪造证据,陷害忠良。
他没有留下任何署名,做完这一切后,他悄无声息地离开了翰林院。
他相信,以皇帝的聪慧,一定能够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引起皇帝的警觉,从而为北岭的百姓争取一线生机。
三日后,宫中传出消息:皇帝批阅舆情时突问:“北岭何事?“
三日后的紫禁城,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山雨欲来的味道。
“北岭何事?”金銮殿上,皇帝的问话如同一道惊雷,炸得在场的官员们心惊胆战。
皇帝一向不怎么过问地方琐事,这次突然发问,定是有所察觉。
紧接着,一道密旨如利剑般刺向东阁——彻查近期所有动向,细至每一份奏折,每一句言语。
赵御史在病榻上听到这个消息,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北岭的百姓,或许有救了。
然而,还未等他彻底放松,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
他警觉地抬起头,透过窗户,一个黑色的身影静静地站在屋檐下。
那人全身笼罩在黑袍之中,遮住了面容,手中,赫然握着一只空空如也的茶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