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咱们得换个法子(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最新章节。

他咬破手指,在背面写下“东华门外第三石狮口含钥匙”,托清扫太监投入下水道。

陈皓站在皓记酒馆的门口,望着远方,眼神深邃。

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他必须争分夺秒,赶在金秤落下之前,找到那把钥匙。

他隐隐觉得,事情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三日后,去后山看看。”陈皓喃喃自语,

三日后,北岭村口,尘土飞扬。

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蓬头垢面,看不清眉眼,拄着根打狗棍,一步一瘸地进了村。

他四处张望,浑浊的眼睛里带着一丝探寻。

最终,他停在了正在河边浣洗衣物的柳三婆面前,嘶哑着嗓子问道:“请问……陈皓,住哪儿?”

柳三婆警惕地打量着他,村里人现在对陌生人都格外小心。

但看到乞丐风尘仆仆的样子,又觉得不像坏人,便指了指村子中央的皓记酒馆。

乞丐道了声谢,蹒跚着走向酒馆。

到了酒馆门口,他却没进去,而是转头走向河边,再次找到了柳三婆。

“老婆婆,这东西,陈掌柜让我交给你的。”乞丐从怀里掏出一枚沾满泥土的铜钥匙,递给柳三婆,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柳三婆拿着钥匙,一脸疑惑。

她不认识这乞丐,也不知道这钥匙是干什么的。

但她知道,陈皓让她收下,肯定有他的道理。

当陈皓从柳三婆手中接过那枚带着泥土腥味的铜钥匙时,他握着它,感觉仿佛握住了整个北岭的命运。

钥匙冰冷,却激得他热血奔涌。

良久,他终于动笔,写下了一段话,却不是寄给某个官员,而是刊登在了新创办的《民声报》首版头条:

“我们不要青天,只要公道;不求赦免,只求对等审判。”

报纸一经刊印,便如同一阵飓风,沿着驿道,迅速传遍四方。

那些被压迫,被欺凌的百姓,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们默默地传阅着报纸,将这段话刻在了心里。

当夜,陈皓独自一人站在新渠闸门前。

月光如水,倾泻而下,将新渠中的流水染成一片银色。

他望着水中倒映的明月,轻声道:“金秤能压一时,压不住千江。”他的声音不大,却充满了力量,仿佛在向那些高高在上的权贵宣战。

而在遥远的京城,东华门外,一个身穿锦衣的男子,鬼魅般地出现在一座石狮子旁。

他左右环顾,确定无人后,便从怀里掏出一根细长的铁丝,小心翼翼地撬开了石狮子的嘴巴。

从石狮子口中,他摸索出一卷被水浸湿的密档。

他借着微弱的月光,快速地浏览着密档上的内容,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低语道:“这局棋,有人从地下走到了地上。”他将密档收入怀中,身形一闪,便消失在了夜色中。

陈皓手握铜钥,并未急于开启什么“天机”。

他并非那种得了藏宝图就恨不得立刻挖出金山的人,而是像个老道的猎户,先要摸清猎物的习性,再设下天罗地网。

“三婆,”他低声吩咐,“这钥匙的来路,得好好查查。”

柳三婆应声而去,她就是北岭的活地图,消息树。

不出半日,村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匠人都被她请到了皓记酒馆的后院。

“王老五,你见多识广,看看这玩意儿,像哪儿来的?”陈皓将铜钥递给村里的老铁匠。

王老五接过钥匙,眯起老花眼,对着阳光仔细端详。

他用粗糙的手指摩挲着钥匙上的纹路,又凑近鼻子闻了闻上面的铜锈味。

“这铜的成色,不是咱们本地的料。”王老五摇了摇头,又仔细辨认了一会儿,忽然惊呼一声,“这纹路……有点像三十年前工部配发给京畿水利监的‘河防密匙’!”

“河防密匙?”陈皓心中一动,这玩意儿怎么会出现在北岭村?

与此同时,他也没闲着。

他命杜九娘取来酿酒后的残渣,按照铜钥匙的材质,在窑里试烧。

“九娘,你得给我烧出个一模一样的锈色来。”陈皓嘱咐道,“多试几次,不怕费工夫。”

杜九娘虽然不明白陈皓的用意,但还是认真地照做了。

她原本就是个倔强的女人,一旦认准了的事,就会做到最好。

一次,两次,三次……经过反复试验,杜九娘终于烧出了一个与真钥匙几乎一模一样的“赝品”。

陈皓满意地看着手中的两把钥匙,一把带着历史的沧桑,一把带着泥土的温度。

“有了这两把钥匙,咱们就有了主动权。”陈皓心想。

夜深人静,皓记酒馆早已打烊。

陈皓提着一壶酒,悄悄来到了村头的沈瞎子家。

沈瞎子虽然双目失明,但耳朵却格外灵敏。

他一听到陈皓的脚步声,就知道是他来了。

“陈掌柜,稀客啊。”沈瞎子笑呵呵地说道。

“沈先生,今晚想请你评一段新戏。”陈皓开门见山地说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哦?什么戏?”

“《纸船渡冤》续篇。”陈皓缓缓说道,“就说那苦主,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一把钥匙,这钥匙上刻着一些暗语,不知是何含义。”

沈瞎子心领神会,他摸索着接过铜钥匙,用手指轻轻摩挲着钥匙上的凹槽。

他就像一个音乐家在弹奏古老的乐器,每一个指尖的触碰,都仿佛在解读一段尘封的历史。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沈瞎子的眉头越皱越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