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化整为零,聚沙成塔(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最新章节。

“灰碗套装?掌柜的,这是什么?”柱子一脸疑惑。

“就是粗陶碗配上小铲刀。”陈皓解释道,“碗上题字:‘碗中有乾坤,灰里藏春秋’。”

柱子听了,顿时明白了陈皓的用意。“掌柜的,我这就去!”

与此同时,被软禁在宅院中的刘婆子,也听说了外间盛行“灰碗”的消息。

“哼,想困住我老婆子?没那么容易!”刘婆子冷笑一声,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走到床边。

她费力地拆下一块床板,用菜刀将木头削成细小的木屑。

然后,她将木屑放在手心,吐上唾沫,用手搓成细长的条状。

“老婆子我年轻的时候,可是做过绣娘的,这点手艺,还没忘呢!”刘婆子一边搓着木条,一边自言自语道。

搓好木条后,她将它们放在墙角阴干。

几天后,这些木条变得坚硬起来,成了可以书写的“唾炭笔”。

刘婆子用“唾炭笔”蘸着水,在墙上默写着《记事册》中的律例。

写完一条,她便将写满字的木条塞入马桶的夹层中,让负责清理粪便的老汉带出城外焚烧。

老汉心知肚明刘婆子的用意,每次都小心翼翼地将木条带出城外,在偏僻的地方焚烧。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一次,老汉焚烧木条时,一阵风吹过,将未燃尽的灰烬吹到了附近的河边。

几个正在河边洗衣的妇人,发现了这些灰烬。

“咦?这是什么?”一个妇人好奇地问道。

“好像是烧过的木头。”另一个妇人答道。

“不对,你们看,这里面好像有字!”一个眼尖的妇人指着灰烬中的一些残渣说道。

几个妇人连忙将灰烬捞起,仔细过滤,竟然从中筛出了一些未燃尽的字迹——“税不可滥”。

数日后,河边洗衣的歌谣悄然改了词:“三担谷,交两斗,剩下那筐归你手。”

远在县衙后巷的赵九渊,此刻正站在一棵大树的阴影里,注视着县衙门口张贴的告示。

告示上写着:严禁“私造文具”,违者杖三十。

赵九渊冷笑一声,转身离开了县衙后巷。

他来到漕帮的秘密据点,找到了漕帮的头目。

“帮主,该我们出手了。”赵九渊说道。

“怎么做?”漕帮头目问道。

“在运河南段推出‘夜航食盒’。”赵九渊答道。

所谓的“夜航食盒”,是一种特制的食盒。

食盒的每一层饭菜格间,都嵌有可以拆卸的竹片。

竹片上刻着谜语式的农谚。

船工们在吃饭的时候,可以拆解竹片,拼成完整的图案,从而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

果然,这种“夜航食盒”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船工们的欢迎。

大家在吃饭的时候,都会互相交流竹片上的信息,破解其中的谜语。

慢慢地,船工们发现,这些竹片拼凑起来,竟然可以还原出一段完整的《粮审规程》。

更有一些心灵手巧的工匠,将竹片做成儿童玩具“字骨牌”,打出“一米一丈,不得虚放”等口诀,让孩子们在嬉戏玩耍的过程中,将这些口诀牢记在心。

一时间,街头巷尾,到处都回荡着孩子们背诵口诀的声音。

规则,就这样在人们的心中扎下了根。

李芊芊收到了一份匿名送来的破布鞋垫。

她仔细翻检,发现鞋垫的内衬夹层里,用细线绣满了蝇头小楷。

“这是……”李芊芊倒吸一口凉气。

鞋垫上绣的,正是吴师爷私下勾结万富贵,进行非法借贷的明细账目!

李芊芊不敢怠慢,立即命人复制了十份鞋垫,分别藏于送往各镇的“笔耕奖”犁具把手的空腔中。

农民们在耕地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犁具把手中的秘密,纷纷将鞋垫取出,争相传阅。

消息很快传到了李少爷的耳中。

“查!给我查清楚,这些犁具是从哪里来的!”李少爷怒吼道。

经过一番调查,巡夜司发现,所有的犁具,竟然都出自官办的铁坊。

“怎么会这样?”李少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原来,赵九渊早已买通了铁坊的铸匠,在模具刻字的时候,预留了暗槽,以便藏匿鞋垫。

当夜,陈皓立于古庙废墟前,望着曾被铲平的“字墙”遗址。

忽然……

陈皓立于古庙废墟前,望着那片被权贵铲平的“字墙”遗址,心中怒火翻涌,却又被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所取代。

这不仅仅是一面墙,更是南塘村乃至整个县的希望!

忽然,一个瘦弱的身影摸索着靠近,是个盲童。

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还带着余温的陶片,怯生生地说:“先生,我能摸到墙还在。”

陈皓俯下身,接过陶片,指尖触碰到的是一个个凸起的笔画。

借着微弱的月光,他看清了——这哪里是普通的陶片,分明是烧制过的泥砖,上面赫然压印着《记事册》的全文!

原来,村民们竟然趁着夜色,将《记事册》的文字压印在湿泥砖上,焙烧成瓦,再悄悄地替换被毁掉的庙基残砖。

这简直是化整为零,聚沙成塔,将知识的火种深深地埋藏在这片土地之下!

他指尖摩挲着陶片上凸起的笔画,感受着那份滚烫的希望,心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