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中华养生的十大健康长寿秘诀(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日常养生常识》最新章节。
清晨五点半,天刚蒙蒙亮,九十八岁的陈老爷子已经在他那间朝南的小院里缓缓打着太极拳。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呼吸绵长均匀,仿佛与这晨光融为一体。院角的石榴树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几只早起的麻雀在枝头跳跃,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陈爷爷,您这精神头比我们年轻人还好啊!"路过的社区卫生站张医生忍不住停下电动车,由衷地赞叹道。
陈老爷子徐徐收住动作,笑呵呵地说:"养生啊,就是养成了好习惯。我这套太极拳,打了整整七十年咯!你看我这身子骨,比好些六七十岁的人还硬朗。"
张医生好奇地问:"那您觉得长寿最重要的秘诀是什么?"
陈老爷子指了指院里石桌上那本泛黄的《黄帝内经》,神秘地笑了笑:"老祖宗的智慧,都在这里头呢。我这辈子就靠着这些道理,平平安安活到这把年纪。"
一、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智慧
《黄帝内经》开篇就讲:"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句话道出了中华养生的核心智慧——顺应自然。古人观察天地运行规律,总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真实案例:
在广西巴马长寿村,一百零三岁的黄奶奶至今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她的木屋,她便起床开始一天的劳作。她的曾孙在城里做程序员,经常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才三十出头就得了脂肪肝、失眠症。去年回村跟黄奶奶住了三个月,按照自然规律生活,这些毛病竟然不药而愈。
"刚回来时,我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曾孙回忆说,"奶奶让我每天跟她一起早起,去山上采茶,晚上八点就睡。开始真不习惯,但一个月后,我发现整个人都轻松了。"
四季养生要点:
· 春季:早睡早起,广步于庭。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要多在庭院里散步,让阳气自然生发。
· 夏季:晚睡早起,无厌于日。夏天阳气最旺,要顺应时节适当晚睡,但不要讨厌阳光。
· 秋季:早睡早起,与鸡俱兴。秋天气候转凉,要像鸡一样早睡早起。
· 冬季:早睡晚起,必待日光。冬天要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
现代解读:
人体生物钟与自然节律息息相关。研究表明,遵循自然作息的人,内分泌更平衡,免疫力更强。现在很多人熬夜、作息混乱,就是在违背自然规律,自然会生病。科学家发现,人体内有个"生物钟基因",它控制着我们的睡眠、饮食和代谢。当我们违背自然规律时,这个基因就会失调,导致各种疾病。
二、食饮有节:脾胃是后天之本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是《黄帝内经》对我们的告诫。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饮食过量的危害。
真实案例:
八十六岁的国医大师陆广莘教授,一生坚持"食不过饱"。他的午餐常常就是一小碗米饭,配一荤一素,从来不会吃得过饱。他说:"要想身体安,三分饥和寒。"如今他仍能出诊看病,思维敏捷,走路稳健。
陆教授有个习惯:吃饭时总是在觉得还能再吃几口的时候就停下筷子。他说:"给脾胃留点空间,它才能更好地工作。"
具体方法:
1. 定时定量: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早餐要营养丰富,午餐要分量适中,晚餐要清淡少量。
2. 细嚼慢咽:每口饭咀嚼20-30次。这样不仅能减轻肠胃负担,还能让大脑及时接收到饱腹信号。
3.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少糖。现代人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控制调味品用量很重要。
4. 五谷为养:主食要占饮食的50%以上。谷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不能为了减肥就不吃主食。
特别推荐:
陆老的"三宝粥":小米、山药、大枣各适量,熬粥食用。小米养胃,山药补脾,大枣养血,此粥健脾养胃,特别适合中老年人。陆老建议在秋冬季节早晚食用,能增强脾胃功能。
三、起居有常:规律生活的力量
"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内经》的重要养生原则。规律的生活作息是健康长寿的基础。
真实案例:
着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活到九十八岁,他的养生秘诀就是规律生活。每天清晨四点起床,开始读书写作;七点吃早餐;中午休息一小时;晚上九点准时睡觉,数十年如一日。他说:"生活有规律,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我这一辈子,就是靠着规律生活,才能完成这么多工作。"
即使在文革期间被打倒,季老仍然坚持规律作息。他说:"外在环境可以改变,但自己的生活节奏不能乱。"
科学依据:
德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规律作息能让身体各个器官在固定时间休息和工作,大大减轻身体负担。保持规律生活的人,比生活不规律的人平均寿命长6-8年。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活跃期和休息期,规律作息能让器官功能保持在最佳状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实用建议:
· 固定作息时间,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改变太大。生物钟最怕频繁调整。
· 午休20-30分钟,但不要超过1小时。短时间午休能恢复精力,过长时间反而会让人更疲倦。
· 睡前2小时不再进食。给肠胃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保证睡眠质量。
四、不妄作劳:劳逸结合的智慧
"形劳而不倦"是古人提倡的养生之道。劳动但要适度,不要过度疲劳。
真实案例:
着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活到九十三岁仍能作画。他的秘诀就是"作画时专心致志,休息时彻底放松"。他常说:"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齐老作画时能够连续工作数小时,但休息时就会完全放下画笔,或是赏花,或是散步,让身心得到充分放松。他的画室里总是放着躺椅,累了就小憩片刻。
现代启示:
现在很多人要么过度劳累,要么完全不运动,这都是不健康的。办公室白领整天坐着,工地工人整天劳累,都不符合养生之道。应该做到:
· 脑力劳动者要适当运动。每天至少活动半小时,可以散步、做操。
· 体力劳动者要注意休息。工作间隙要做些放松活动,不要连续工作太久。
· 运动要适度,以微出汗为宜。过度运动反而会损伤身体。
推荐运动:
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温和运动最适合养生。研究表明,每天散步30分钟,可以降低30%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北京体育大学的研究显示,坚持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平衡能力比同龄人好很多,跌倒风险显着降低。
五、形与神俱:身心合一的境界
"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内经》如是说。形神兼备,才能享尽天年。
真实案例:
钱学森院士享年九十八岁,他在科研之余坚持练习气功。他说:"气功让我保持头脑清醒,精力充沛。"直到晚年,他仍能从事复杂的科学研究。
钱老每天早晚都要练习气功半小时,这个习惯坚持了五十多年。即使在最忙碌的科研时期,他也从不间断。他说:"这半小时的练习,能让我一整天都保持最佳状态。"
修炼方法:
1. 静坐冥想:每天15-30分钟。选择安静的环境,盘腿而坐,放松全身。
2. 调息养神:深长均匀的呼吸。吸气时想象清气进入体内,呼气时想象浊气排出。
3. 意守丹田:注意力放在下腹部。丹田是人体能量的中心,意守丹田能积蓄元气。
4. 形神合一:动作与意念相结合。练习时要全神贯注,不要心不在焉。
科学验证: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经常冥想的人,大脑皮层厚度增加,记忆力、注意力都明显改善。美国麻省总医院的研究显示,长期冥想者的大脑前额叶皮层更活跃,这个区域负责注意力和自我调节。
六、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要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境平和,疾病就无从侵袭。
真实案例:
冰心老人活到九十九岁,她的养生之道就是"淡泊名利,心境平和"。在动荡岁月中,她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写出优美的文字。
文革期间,冰心被下放到干校劳动,但她从不抱怨。晚上回到宿舍,还要在煤油灯下读书写作。她说:"外在的磨难打不垮内心的宁静。"
修心方法:
· 看淡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到不狂喜,失去不悲伤。
· 知足常乐:珍惜现有的一切。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不奢求得不到的。
· 宽容大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别人的过错,解放自己的心灵。
· 随遇而安:顺应环境变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生活的乐趣。
现代意义:
在压力巨大的现代社会,保持心理平衡尤为重要。研究发现,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平均寿命长7-10年。美国梅奥诊所的调查显示,心态积极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比消极者低50%。
七、谨和五味:饮食养生的精髓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五脏靠五味滋养,但也可能因五味失调而受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