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你们应该是叛贼吧(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藩之变:大清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

唐甄看着碗里泛着油花的肉粥,像做场梦一样。

他脑子里把自己从山西到直隶这一路做的事情想了一遍,想破脑袋都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要绑架他这个穷书生。

若是要钱,他一个漂泊在外的穷书生,全身最值钱的就是身上打着补丁的棉衣。至于背囊里的手稿,估计给绑匪擦屁股都嫌硬。

若说寻仇,他在长子县当十个月知县,重视生产,亲自下乡督导种桑养蚕,废除酷罚,可谓中规中矩;也没有不怕死的去清查田亩黄册,插手重申冤假错案,未曾得罪长子的官绅百姓啊。

反而自己是因为朝廷的“逃人罪”而被连误丢了官职。

由于自己不贪不占,堂堂举人出身的朝廷命官,居然沦落到要去做下九流的“牙”。

长子虽穷,但自己堂堂一个百里侯,只要想要捞钱,打个眼色还不是有大把人送钱来。

既然没有得罪人,那是什么原因被绑?而且居然还给肉粥喝,现在绑匪都那么富裕了?

外面的百姓都是挖野菜混杂粮,一年到头都吃不上一顿肉。

唐甄想不通了。

不理了,想不通就不想,反正要钱是没有,要命就一条。

心态极好唐甄“噗嗤噗嗤”地把冒着热气的肉粥一股脑往嘴里扒拉。

和他一同被绑来的颜元就没那么好心态了。

“你们是什么人,堂堂天子脚下竟敢强掳生员,还有没有王法,眼里还有没有圣人!尔等可知我是谁,我是五公山人王公的弟子,是见麟书院的学生!”

双手被绑的颜元,满肚子怨恨地对看管自己的绑匪破口大骂。

他可就冤了。

本来听从老师吩咐,送唐甄一同出城的。

他与唐甄志趣相投,二人相差五岁,年岁相仿,甚至连经历都相近,都是官宦人家家道中落。

他幼年家贫,被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孙,养祖父朱九祚是崇祯朝的兵备道禀事官。

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朱九祚并无反抗的表示。

顺治四年(1647年),蠡县生员蒋尔恂曾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聚众杀死知县,称大明中兴元年,朱九祚却“率众守里”,对抗蒋尔恂的义军。

蒋失败后,清廷驻蠡县兵备授予朱九祚巡捕官职务。顺治初年,“刘里被圈,旗奴韩某恣横,率意耕田,失产者日众”。九祚“伺其窝盗,围而擒之,鸣于县府”。按律,韩某本应问斩,虽遇赦得脱,但不敢再行肆虐,“里闬穷民不受满人侮,得各租祖田”。

顺治八、九年时,地方粗安,清廷裁革省南道,朱九祚便谢任。不久,又因事被人控告,一度逃遁,颜元亦被系讯。讼案完结,家产日落。

是典型的家道中落读书人家,与唐甄可谓惺惺相惜,如今送他出城,正好可以一同谈讨学问。

不料出城后送他不到十里地,就有一伙强人手持棍棒麻绳呼啸而至。因为反抗,两人还被扇了几巴掌,然后就被绑上马匹,一路颠簸南下,估摸走上百里路后才停下来。

等停下来后才发现,在这荒郊野外,连个遮风挡雪的都没有。

“我说书生,你也别瞎咧咧了,有得吃快吃,这可是放了盐的肉粥,地主家也不见得能吃得到。我们头对你们可好了,还特地吩咐把肥肉分给你们,他自己才啃肋条咧。”

一个献县口音的绑匪端着木碗,拿两个树枝当筷子扒拉着碗里的热粥道。

一听对方是本地口音,颜元更是生气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