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把他们通通掳走!(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三藩之变:大清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

吴应熊抬起头,望着眼前传出朗朗书声的“见麟书院”几只大字,懵了。

转头看到站在墙角撒尿的窦开山(注),吴应熊很是怀疑,自己是不是被这家伙当枪使。

“窦兄弟,这就是你的投名状?”

其实吴应熊很想跟他说,实在拿不出来就算了,反正他又不是吃“拦把饭”的山大王,没那么多江湖规矩。

“对啊,就是这个见鹿书院,没错的。”窦开山吧唧着嘴巴,自言自语地嘟囔着:

“好端端改什么名,还没以前的名字‘献陵书院’好听呢。”

吴应熊试着问道:“这书院得罪你啦?”

窦开山摇了摇头。

“书院没有,只是我跟山长有仇怨。”

吴应熊更懵了。

你一个干着偷马牵牛勾当的家伙,怎么跟人家山长扯上关系了?

山长就是校长,自古以来教书育人的老师,在中国这个重视教化的社会中论起来,地位还是很高的。

但地位再高也不是执掌权力的官员,甚至连胥吏都算不上。

人家一个没权没势、手无缚鸡之力的教书先生,哪里得罪你了。

不会是你上课不认真,被他开除后怀恨在心吧。

等向窦开山了解后才知道,见麟书院的山长,跟他家有世仇。

见麟书院的山长叫王余佑,字介祺,自号五公山人,直隶新城(今河北旧新城)人。王余佑出身世宦之家,少年时就有才誉,早年攻读孙、吴书,研习武艺。

大明天启五年(1625年),魏大中、杨涟、左光斗等人被魏忠贤逮捕入狱,魏大中长子魏学洢至京师抗争。

当时阉党逻卒四布,王余佑与鹿善继、孙奇逢、杜越等人予以掩护,奋不顾身,相与周旋患难。

王家父子志在维护大明(官绅)统治,是典型的大明士绅。

李自成攻克北京的消息传来时,王余佑正校试于易州,闻讯投笔而归。路经容城,与大儒孙奇逢合谋起兵保明抗顺。

王余佑生父王延善,率三子及两从子余厚、余慎联合雄县人马鲁(一作马于)建义旗,传檄起兵,聚众千余人。

孙奇逢也在容城起兵,共同收复了雄县、新城、容城三县,捕杀大顺的地方官吏。

王家可谓世代大明忠臣。

后来清兵至,大明亲密的阶级伙伴来了,于是守土卫乡的团练就解散回家了。

后来,王延善遭仇家陷害,以抗清的罪名被捕入京,余恪、余佑、余岩三兄弟准备随父一起进京赴难,长兄余恪以余佑已过继伯父为嗣,不可轻死,于是偕其弟余岩赴京。

驰至琉璃河,夜闻人唱《伍员出关曲》,余恪说:“阿弟,误矣!吾二人俱死,谁可复仇者?弟壮,可复仇,我死之!”

于是把王余岩赶走,长兄亲自赴京,大呼曰:“我起义生员王某长子也,来赴死!”

于是父子二人俱死燕市。

王余岩回去后,夜率壮士入仇家,尽歼其老幼三十余口无孑遗。

王余佑闻父兄罹难,痛不欲生,招魂葬父兄毕,即奉继父母隐居易州五公山双峰村,自称五公山人,躬耕养亲。

从此易州隐居三十年,而后又于献县见麟书院讲学十年,终身不再仕清。

而窦开山他爹窦志忠是大顺磁侯刘芳亮的部下,刘芳亮是穷苦人出身,他的部下自然也是穷人出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