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新安江吴王纳土,武德殿唐旌授符(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快!宣!速宣歙州使者上殿!”李渊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殿堂之中。

很快,一名风尘仆仆的使者,在宦官的引导下,步履沉稳地步入大殿。他身着江南特色的绢布衣袍,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憔悴,但眼神却清澈而坚定。他手中高高举着一卷用锦缎包裹的文书,行至御阶之前,推金山,倒玉柱,行了一个庄重的大礼。

“臣,奉吴王……不,歙州总管汪公之命,特来朝见天子,奉上歙、宣、杭、睦、婺五州舆图、户籍册籍!计二十八县,十万户百姓,良田万顷,仓廪充盈,自此……自此悉数归顺大唐,永为藩臣!”使者的声音起初因激动而微颤,但说到后面,已是字字铿锵。

李渊再也坐不住了,他竟亲自步下御阶,走到使者面前,伸出双手,稳稳地将其扶起。这一举动,让满朝文武都微微动容。

“使者辛苦,快快请起。”李渊温言抚慰,目光落在使者手中那沉甸甸的图籍上,仿佛看到了那一片片山水、一座座城池、一户户生民,“汪卿……不,汪总管,保境安民十余载,使一方百姓免于涂炭,此乃大功于天下!今日又能深明大义,顺天应人,使五州之地重归王化,免去刀兵之灾,更是功在社稷,泽被苍生!朕心……甚慰,甚慰啊!”

他握着使者的手,久久没有松开,那股发自内心的欣喜和感激,透过掌心传递过去。使者感受到天子的诚意,眼眶也瞬间红了,只是连连叩首,哽咽难言。

次日,武德殿内举行了更为正式的朝会,专门商议如何安置汪华及其部众。争论是难免的。有的大臣认为,汪华毕竟僭越称王多年,虽主动归顺,亦应稍示惩戒,或削减其地盘,或调离其故地,以防尾大不掉。但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重臣则力主怀柔。

“陛下,”房玄龄剖析道,“汪华在地方根基深厚,民心依附。今若骤削其权,恐寒了归顺者之心,亦可能激起五州之变。不若待之以诚,授以高爵实职,使其感念天恩,则东南可定,更为日后招抚萧铣、沈法兴等树立典范。”

杜如晦更是直言:“此正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之上策。陛下得一汪华,胜得十万精兵。且其治政有方,五州富庶,正好可为朝廷平定北方提供粮饷支持。”

李渊深以为然。他本就是极富政治智慧的开国雄主,深知在天下未定之时,笼络人心远比计较虚名重要。他最终一锤定音:

“汪华保境安民,功莫大焉;举地归唐,忠义可嘉。着即授汪华为歙州总管,总管五州诸军事,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其麾下文武官吏,各依原职留任,望其同心协力,共安黎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道旨意,既给予了汪华极高的荣誉和实际的权力(总管五州军事),又显示了唐朝的信任(旧部留任),可谓恩威并施,恰到好处。

九月廿五,武德殿内举行了盛大而庄严的授职仪式。旌旗仪仗,森然列队;钟鼓礼乐,庄重肃穆。歙州使者再次入殿,这一次,他代表的是即将成为大唐越国公的汪华。在百官注视下,他恭敬地跪接诏书、金印和紫袍玉带。那一刻,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殿中祝贺之声此起彼伏,人人都明白,这不仅仅是接纳一个藩镇的归附,更是大唐走向真正统一的重要里程碑。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遍天下。正在河北前线与刘黑闼苦战的唐军将士,闻讯士气大振;而困守兖州的徐圆朗,则感到脖颈上的绞索又紧了一分,军心愈发涣散。历史的天平,正在向着大唐帝国无可逆转地倾斜。

喧嚣过后,夜阑人静。李渊在两仪殿的书房里,单独召见了秦王李世民。地图再次被展开,烛光下,父子二人的身影投在墙壁上,显得格外高大。

“汪华归顺,确是解了朕一块心病,也为尔等日后经略江南,铺平了道路。”李渊指着地图上歙州的位置,语气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与深邃,“然而,世民啊,切不可因此懈怠。东南虽得一钥,然门户初开,根基未稳。萧铣据有荆襄,拥兵四十万,船舰千艘,乃是心腹大患。北方的刘黑闼,更是当前燃眉之急。接下来……该是集中全力,彻底解决河北问题的时候了。你的担子,不轻啊。”

李世民目光锐利,沉声应道:“儿臣明白。汪华归顺,已断萧铣一臂,刘黑闼孤悬河北,败亡只是时日问题。请父皇放心,儿臣必当竭尽全力,早日平定北方,再图江南!”

李渊看着英气勃发的儿子,欣慰地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尚未完全插上大唐旗帜的河山,眼神中充满了憧憬与凝重。

而此时,千里之外的歙州城。

新安江的秋水,在月光下静静地流淌,江面泛着细碎的银光。州府之内,烛火通明。已届中年的汪华,正轻轻抚摸着刚刚由长安快马送来的大唐诏书、越国公的金印和崭新的紫色官袍。他的手指划过冰凉的印绶,眼神复杂。

十余年的光阴,仿佛就在眼前。从大业末年的天下大乱,他为了保护乡梓起兵,到逐渐拥有五州之地,在这片群山环抱的土地上,努力经营,劝农桑,兴文教,使这里成为乱世中难得的安宁之所。他自称吴王,更多是一种自保和维系秩序的需要,而非真正的帝王野心。他深知,在这群雄逐鹿的舞台上,自己终究只是一个“保境者”的角色。

如今,李唐王朝如日中天,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继续割据,或许能偏安一时,但最终难免兵戎相见,让这片他守护了十余年的土地再遭战火。归顺,是代价最小、也最符合百姓福祉的选择。他用十余年的经营,为这片土地换来了一个和平融入大一统王朝的机会,也为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找到了一条最好的出路。

他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熟悉的山水轮廓,听着隐约的江水声,心中百感交集。有卸下重担的释然,有对过往岁月的唏嘘,也有对未来的些许忐忑,但更多的,是一种问心无愧的平静。乱世十余年,他尽力了。如今,他为歙州,为这五州的百姓,找到了一个他认为最稳妥的归宿。

夜风吹拂,带着山野特有的清新气息。汪华深深吸了一口气,将手中的诏书握紧。明天,他将以大唐歙州总管、越国公的身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而历史,也将记住武德四年这个秋天,在长安与歙州之间,这次影响深远的和平归顺。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