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人事制衡(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凌烟志》最新章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渊默然。他想起窦轨上次回京述职时,甲胄都不解就进宫见驾,浑身散发着血腥和汗臭混合的味道。那是个真正的悍将,但也是个让人头疼的臣子。
"告诉窦轨,"李渊最终说道,"朕准他再留一年。但若是再闹出人命,就让他滚回陇西老家放羊去。"
所有的决议最终都要形成正式的诏书。这个过程远比外人想象的要繁琐。首先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根据皇帝意旨起草诏书,然后送交门下省审核。门下省的给事中们会逐字推敲,有时甚至会将诏书驳回重拟。
此刻,在中书省的值房里,中书舍人温彦博正在为屈突通的任命诏书绞尽脑汁。
"'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他喃喃自语,"这个'右'字要不要加个'副'字?毕竟上头还有秦王这个尚书令..."
一旁的老书吏笑道:"温舍人多虑了。秦王殿下那个尚书令是遥领,实际政务还得屈突公来处理。加个'副'字,反倒显得陛下小气了。"
温彦博点头称是,继续斟酌词句。诏书不仅要准确传达旨意,还要体现皇帝的器重与期望,更要让接旨的人感受到荣耀与责任。每一个用词都需反复推敲。
与此同时,在门下省,给事中欧阳询正在审核关于李道玄的任命诏书。
"'淮阳王道玄,英武早发'..."他念到这里停顿了一下,转头问同僚:"这个'早发'是不是有点暗示人家年纪小的意思?要不要改成'天纵英武'?"
同僚凑过来看了看:"欧阳公考虑得是。不过下官以为,点出年少未必是坏事。十九岁的洛州总管,这才显得陛下破格用人,不拘一格嘛!"
诏书在经过层层审核后,最终用黄纸誊写,由侍中副署,送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接到诏书后,需要根据内容分发到吏部、兵部等相关部门具体办理任免手续,制备官符、印信等物。
当屈突通接到任命时,他正在军营里督促士兵操练。传旨的中使捏着鼻子站在校场边,看着尘土飞扬中那个黑脸将军吼得嗓子沙哑。
"...特进屈突通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即日赴洛阳任职。钦此。"
屈突通跪在地上,半晌没有动静。中使轻咳一声:"屈突公?接旨啊?"
老将军抬起头,眼中竟有泪光闪烁:"臣...臣乃降将,陛下如此信任,臣..."他忽然重重磕了个头,"臣必竭尽全力,死而后已!"
而在秦王府,李世民得知这些任命后,只是微微一笑。他对长孙无忌说:"陛下这是要给洛阳上个双保险啊。屈突通镇着,道玄看着,妙得很。"
"殿下不觉得陛下是在..."长孙无忌欲言又止。
"在什么?在分我的权?"李世民轻笑,"无忌啊,你要记住,这天下是李唐的天下,不是某个人的天下。陛下这么安排,自然有他的道理。"
他说着,目光投向窗外。那里,几个工匠正在示范新铸的开元通宝该如何鉴别真伪。铜钱在阳光下闪着均匀的光泽,上面的"开元通宝"四个字清晰端正。
"你看这新钱,"李世民忽然道,"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有了标准。轻重、成色、大小,都有规矩。这人事安排也是一个道理。有了规矩,天下才能长治久安。"
长孙无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看见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那不仅仅是对新钱的赞赏,更像是对某种更大棋局的审视。
而在益州,窦轨接到留任的诏书时,正在鞭挞一个延误军机的校尉。血点溅到诏书上,他随手用袖子擦去。
"告诉陛下,"他对传令兵说,"有我在益州一天,就乱不了。"
他身后的庭院里,血迹斑斑的石板被烈日晒得发烫,几个士兵正提水冲洗,水流漫过石缝,带着淡淡的红色流向沟渠。
整个帝国就像一架刚刚经过大修的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被重新调整、上油、安装。有些齿轮咬合得顺畅,有些则发出刺耳的摩擦声。但无论如何,机器已经开始重新运转,带着血腥与希望,向着一个未知的时代缓缓驶去。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