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4章(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万尾妖王的影新书》最新章节。
“该拓新纹了。”父亲拿着拓纸走过来,语气里带着点期待。每年秋收后拓树纹,是族里的老规矩,今年的树纹格外特别,一道主纹直挺挺地向上延伸,旁边分支出三道细纹,像极了枣苗画里的糖葫芦。
枣禾把拓纸铺在树上,用滚筒轻轻压平。父亲则握着枣苗的小手,教她用蜡笔沿着拓纸边缘涂画。“慢点儿,顺着纹路走,”他的声音放得极柔,“你看这道粗的,是姐姐;旁边这两道细的,一道是爹,一道是你——咱们仨,可不就是一串糖葫芦嘛。”
蜡笔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枣苗的小手偶尔会偏,父亲就用自己的手裹住她的,一点点把歪掉的线条拉回正途。枣禾看着父女俩交叠的手,突然发现父亲的指节上沾着点红蜡笔印,和她小时候在父亲手背上画的一模一样。第一场雪落时,祠堂里飘着甜香。族人们围坐在炭火旁,手里都拿着根糖葫芦——这是“串年礼”,每年冬至都要串一串,核儿必须用祠堂糖罐里的旧核,糖衣得用当年新收的枣花蜜熬。
“你尝尝这个,”祖母把一串糖葫芦递给枣禾,“这颗是2010年的核,裹了今年的蜜,甜得不一样吧?”枣禾咬了一口,糖衣脆得咔嚓响,蜜香里果然混着点说不清的味道,像晒了十年的阳光突然化在了舌尖。
枣苗举着自己的小糖葫芦,核儿是她自己吐的那颗彩虹核。“姐姐,树会不会真的长出糖葫芦?”她含糊地问,糖渣粘在嘴角。
“会啊,”祖父笑着帮她擦掉糖渣,“等到来年春天,你往树根埋点蜜,树喝了蜜,就会长出带蜜的糖葫芦。”枣苗信以为真,立刻拉着枣禾往树下跑,非要把糖葫芦的糖衣刮下来埋进土里。
枣禾看着妹妹认真的样子,突然觉得祖父的话未必是哄孩子。她想起那些被阳光晒透的枣核,想起树干上那道像极了糖葫芦签的纹路,想起樟木框里的字条和照片——或许时光真的能像糖衣一样,把散落的日子都裹在一起,串成串,慢慢熬成蜜。终卷的字条被透明胶带仔细粘在泛黄的稿纸上,糖渣嵌在胶带与纸页之间,折射出细碎的光。枣禾用指尖轻轻叩了叩那光,像在敲一扇门。
“这糖渣是2024年的。”她对着空荡的书房轻声说,声音在堆满卷宗的书架间反弹,带着回音。桌角的铜盒里,整整齐齐码着历年的糖渣标本,每颗都贴着标签:2010年沾着巧克力的,2015年混着枣泥的,2020年裹着雪粒的……最新的一格空着,等着嵌进这颗“凝固的阳光”。
卷宗里夹着张褪色的收据,是2010年庙会的糖葫芦摊开的,金额栏写着“叁串,赠糖渣一袋”,收款人签名处画着个歪歪扭扭的糖葫芦。枣禾记得那天风很大,父亲把她裹在棉袄里,自己露着半截手腕数零钱,糖葫芦的糖衣被风吹得发脆,她咬一口,糖渣掉在父亲手背上,他就着风吸进嘴里,说“比糖衣还甜”。
现在那截手腕的纹路,已和卷宗里的树纹拓片重合。枣禾翻开2024年的树纹记录,主纹加粗了半寸,分支出的三道细纹里,最细的那道顶端,多了个针尖大的凸起——那是枣苗画蜡笔时,不小心戳在树上的小坑。
“该给糖渣标日期了。”她从笔筒里抽出钢笔,笔尖悬在标签纸上,突然想起枣苗今早的话:“姐姐,阳光会过期吗?”
标签最终写的是“2024.12.22 未过期”。祠堂的供桌被重新漆成了枣红色,桌面上用金粉画着串糖葫芦,每颗“果子”里都嵌着片透明胶片,胶片里是历年的糖渣。最顶端的“果子”空着,胶片上贴着张字条:“待2099年启封”。
族里的孩子们排着队,用红线把自己的乳牙串成串,挂在供桌旁的铜钩上。枣苗的乳牙串最长,上面还缠着根蜡笔芯,是她换牙时非要塞进去的,说“这样树就能尝到颜色的味道”。
“串珠要留三分空。”祖父给孩子们讲谱子时,手指在供桌的糖葫芦纹路上游走,“就像这顶端的空果子,是给后来人留的位置。”他拿起枣禾递来的新牙串,上面沾着点血迹——枣苗今早掉牙时哭得厉害,牙床渗了血,也非要串进去。
“血气能养珠。”祖父把牙串挂在最显眼的钩上,“当年你爹掉牙,在山里追野兔摔了跤,牙上沾着泥和血,现在那珠子亮得能照见人。”
枣禾翻开《串珠谱》,最新一页画着幅简笔画:三个串珠钩,最上面挂着牙串,中间挂着糖渣串,最下面挂着片枣叶。旁边写着:“牙是骨,渣是甜,叶是气,三样凑齐,才叫家。”
画旁贴着张牙片大小的树纹拓印,是今早刚拓的,那道针尖大的凸起处,晕开了圈浅金色,像被阳光吻过。熬糖的铜锅在祠堂的大灶上沸腾,枣花蜜和麦芽糖在锅里翻出琥珀色的浪。掌勺的是族里最年长的三婆,她的手臂上布满烫伤的疤痕,都是熬糖时被溅起的糖浆烫的。
“熬糖要经三沸:一沸冒鱼眼泡,是‘唤魂’,得喊家里人的名字;二沸起蟹眼泡,是‘锁甜’,要往锅里撒把去年的糖渣;三沸翻珠花泡,是‘凝情’,得把火压到最柔。”三婆一边搅动长勺,一边给围在灶边的孩子们讲,“你们看这泡,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就得像日子那样,不疾不徐地翻。”
枣禾站在灶口添柴,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烫。她看着糖浆从透明熬成琥珀色,想起父亲说过,2010年的糖浆熬糊了,是因为他急着赶去接放学的她,火没压稳。“糊糖也有糊的味。”父亲后来总说,“就像那年你摔破膝盖,哭着说再也不爬树,结果第二天照样抱着树干往上蹿。”
糖浆第三次沸腾时,三婆舀起一勺,悬在半空,糖丝坠成线,在阳光下亮得像金丝。“成了。”她喊了声,族人们立刻把穿好的枣核串递过来——每颗枣核都用针扎了小孔,串在棉线上,线头系着写有名字的木牌。
枣禾握着自己的串,核儿是2010年那颗带牙印的,木牌上的“禾”字已被岁月磨得浅了。她看着糖浆均匀地裹在核儿上,像给记忆裹上了层铠甲。
“甜要裹在外面,苦要藏在里里。”三婆帮她转着串,糖浆滴落在炭灰里,凝成小块,“但记住,核要是空的,糖衣再厚也撑不住。”糖串挂满了祠堂的横梁,风穿过时,发出叮铃的碰撞声,像无数颗小铃铛在唱。枣禾踩着梯子,把最新的一串挂在最高处,木牌上写着“枣苗”,旁边挨着写“枣禾”的那串,两串的糖衣在阳光下融出细珠,慢慢连成线。
树下的孩子们在捡地上的糖渣,枣苗捡了颗最大的,跑过来塞给枣禾:“姐姐,三婆说这是‘漏网的甜’。”
枣禾把糖渣放进铜盒的新格里,标签终于填完整了。她抬头望去,横梁上的糖串密密麻麻,像结满了果子的树,每颗果子里都藏着个名字,藏着段被糖衣裹住的时光。
“万颗子,一颗心。”三婆的声音从灶房传来,带着熬糖后的沙哑,“记住了,不管串多长,根都在这灶台上,在这祠堂里,在每个人喊出的名字里。”
枣禾摸着胸口的银锁,锁里嵌着片枣叶标本,是2010年她爬树时摘的,叶纹里还能看见小小的虫洞。她知道,这锁会陪她走很远,但只要糖串还在横梁上晃,只要铜盒里的糖渣还亮着,她就永远走不丢——因为那糖衣里的甜,早已顺着血脉,长成了心底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