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干支营的问题(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袁燕》最新章节。
袁熙自打当了太上皇,身体也逐渐好转了起来,反而比身边的女人们都更能活了。
面对着枕边人一一去世,袁熙从一开始的悲痛,变成了平静。
袁熙对这种平静的理解为“等死”。
这显然不是一种好的心态。
最后,就连平日里最为关心的“干支营报告书”,袁熙的关注都在逐渐减少,甚至有时懒得阅读。
整个大燕帝国在迁都洛阳之后,不说鸡飞狗跳,也是十分混乱的。
特别是袁谦这个皇帝病重之后,更是一片内战的阴云。
袁谦最终选择让晋王袁诰(原十四皇子)以中书令的身份辅政,主要还是因为唯一的儿子袁仪年龄太小,不得不如此行事。
绍昌十三年(公元247年)二月,大燕帝国皇帝袁谦驾崩。
在陪都邺城被责令“奉母”的凉王袁谨(原十七皇子)、雍王袁谚(原十九皇子),怂恿在邺城驻守的雅利安王袁谛(原六皇子)造反,被袁谛直接缉拿,交到了洛阳。
作为辅政的中书令袁诰,给袁谨和袁谚定罪之后,又把这二人交给了袁熙,当时袁熙在洛阳参加自己儿子的葬礼。
袁熙看着两个不知死活的小儿子,愤怒地揍了他俩一顿,将二人的腿打断之后,带回了蓟城。
而袁熙自己的身份也从太上皇,升到了“老祖宗”。
中书令袁诰作为“辅政”,一开始自然还是很尊重袁熙这个“老祖宗”父亲的。
父子二人约定,由袁诰执政七年,七年之后,太宗(袁谦,谥号燕太宗)的儿子袁仪成年并亲政,袁诰还政于袁谦这一脉。
当然这次为袁仪这个小皇帝辅政的大臣,可不止袁诰这一位中书令,还有尚书令司马懿、侍中王肃、御史中丞荀闳。
袁熙与袁诰的约定自然也是四个辅政大臣都知道。
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
头两年,袁诰还能和几位辅政大臣搞好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进,袁诰还是暴露出了野心。
再加上曹节(原昭仪贾空,此时已经恢复了原名曹节,得到了颖川一脉的支持)这个太后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跟袁诰搭上了,居然得到了袁诰这个辅政大臣的允许,垂帘听政,二人基本上把小皇帝袁仪当做了傀儡。
因此,整个洛阳皇宫都笼罩在一股随时政变的阴影下。
昭圣六年(先天是小皇帝袁仪的年号,这一年是公元252年),春,御史中丞荀闳因病去世。
袁诰趁机对侍中王肃发难,在太后曹节和小皇帝袁仪面前,状告王肃“强占地方均田、强逼百姓为奴”等二十七条大罪。
当朝将王肃下狱。
此后,袁诰派人将王肃一家抄没。
另,针对参与者继续追查,太原王氏遭到重创,因此事诛连者,达千人之多。
“这找的理由是个世家豪族的都会有,他自己不也占了不少问题,这样的手段,也就是司马懿让着他,否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