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鸭纳斯热带雨林(2)(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黑龙特别行动组2》最新章节。

? 独特机制:光斑区形成“孤岛式光合带”,苔藓与藻类仅靠每天 20 分钟的直射光完成初级生产。

红土台地-季节性沼泽(海拔 200–400 m,雨季积水 4 个月)

? 生境特征:雨季呈“红色镜面”,旱季龟裂成 1 m 深的蜂窝状裂缝。

? 旗舰生物:红土水韭 Iso?tes lateritica(可脱水 90 %仍存活)、长喙鹬 Asian dowitcher 迁徙中继站。

? 生态功能:沼泽-裂缝交替像“呼吸泵”,把地表水快速注入地下暗河,维持旱季瀑布流量。

界河-黑水潮汐带(海拔 80 m,受鹰潭国下游潮汐顶托)

? 生境特征:河水因高腐殖酸呈咖啡-墨色,pH 4.2,但溶氧高达 9 mg/L(湍流+低温)。

? 旗舰生物:黑水鳠鱼 Pseudobagrus niger(全身透明→仅骨骼与内脏可见)、河狸海狸混交种群(华夏河狸×鹰潭海狸)。

? 独特机制:黑色水体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形成“暖廊”,冬季水温比周边高 3–4 ℃,成为热带鱼越冬避难所。

林窗-火烧快替带(海拔 500–700 m,雷击火周期 7–10 年)

? 生境特征:闪电引燃的“冷火”只烧地表 30 cm,留下 0.1–0.3 ha 的微型林窗。

? 旗舰生物:火绒草 Eupatorium pyrophilum(种子需 60 ℃高温刺激才能萌发)、黑翅蜂鸟 Saucerottia ignita(专食火后首次开放的火炬姜花)。

? 生态功能:林窗-快速演替带像“补丁引擎”,为雨林斑块提供边缘效应和基因流动通道。

跨系统耦合效应

? 云雾林苔藓拦截的养分随“地下瞬移水”直达黑水河,为墨河里的透明鱼提供外源食物。

? 火烧快替带产生的灰分被暴雨冲入红土沼泽,抵消酸性红铁铝土对植物的毒性。

? 暗河洞顶光斑里的藻类,通过蝙蝠粪沉降,反向为地下系统输入能量。

鸭纳斯把“雨林、云海、暗河、红土沼泽、黑水河、微型林窗”压缩在不到 400 km2 的折叠地形里,形成一套自我补给、能量瞬间切换的“多层生态魔方”。

鸭纳斯虽然因垂直落差大、微生境多样,像一座“折叠”起来的立体动物园:从河谷季雨林到云雾苔藓矮林。

一共记录到哺乳动物 82 种、鸟类 217 种、爬行类 98 种、两栖类 67 种,加上昆虫、鱼类,物种密度远高于同等面积的热带保护区。

下面按“食肉—杂食—食草”做一个速览,挑最常被动物学家或红外相机拍到的代表。

一、顶级与中型食肉动物

华夏云豹(Neofelis nebulosa chinensis)

? 鸭纳斯的旗舰物种,估计核心区内有 15--20只成体,喜欢在 800–1 200 m 的原始龙脑香林里巡游,红外相机拍到过它们叼着长鼻猴幼崽的影像。

鹰潭虎(Panthera tigris jacksoni 亚种)

? 边境另一侧的鹰潭皇家保护区提供走廊,每年干季会有 9--11只雄虎越界到鸭纳斯河谷猎食野猪。

金豺(Cuon alpinus)

? 成群 10-12 只活动,擅长围猎体型比自己大的豚鹿。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渔猫(P. viverrinus)

? 豹猫遍布林缘;渔猫则守在石灰岩暗河出口,夜里抓鲶鱼。

熊狸(Arctictis binturong)

? 严格说是杂食,但雨季以捕鸟、啮齿为主,尾巴具抓握能力,可在 40 m 高空“空中走索”。

食草与果食动物

豚鹿(Axis porcinus annamiticus)

? 河谷草甸小群 80 余只,是云豹和鹰潭虎的主菜单。

短鼻象(Elephas maximus borneensis 迁移小群)

? 不足 19头的“迷你象群”,每年 3 月沿古盐道进入鸭纳斯,用象牙凿开龙脑香树干取含碱汁液。

长鼻猴(Nasalis larvatus yanasis 亚种)

? 全球分布最北的长鼻猴族群,仅 60–80 只,栖息于树林与淡水沼泽交界处。

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红颊松鼠(Dremomys rufigenis)

? 果期时,龙脑香种子 60% 由它们分散贮藏,是“植物造林队”。

鸭纳斯狭吻犀(Rhinoceros sondaicus var. yanusis)

? 极危亚种,野外估计 3 头;保护区已布设 24 小时声学围栏,防止盗猎。

杂食与“跨界食客”

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