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与王老师交流的二三事(上)(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嘉靖是我哥》最新章节。
陆斌着实又过了几日批改奏章的苦日子。
叫人焦头烂额的事情一大堆。
国朝诸事繁复,近乎无穷无尽。
旁的不说,只是京兆府移送递交上来的京畿杀人,伤人的事情,这个月就有十数起。
又有风闻奏事的,又有捕风捉影的,又有切实言事的,总之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
老杨头儿为了打磨朱皇帝的政治敏锐性,他老人家还会针对一些特别遴选出来的奏章,进行细心的讲解。
他老人家磨练皇帝的基本素养,差点儿没把陆斌抬走。
但不得不说,跟杨廷和后面确实学到不少关于人心人性,时事时局方面的东西,这是以往所无法拥有的经验。
说实话,即便是陆斌也感觉到,杨廷和似乎不再想就大礼议这件事与自己这些人进行斗争了。
他就像是看见了某种危机一样,开始有意识的培养朱厚熜,培养自己。
以往听课的时候,如若遇到一些敏感的东西,他总会叫朱厚熜屏退左右,这其中就包括自己。
若是朱厚熜不敢,他不仅会苛责他过于重视情感,还会拿棍棒打在自己的身上,指责自己不够晓事。
可最近一段时间,哪怕他陆斌主动退让,也会被杨廷和给唤回来,一股脑便要讲一大堆言称为必须被记住的东西。
有些填鸭式教育的感觉,又有些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味道。
这让他不禁有些警铃大作起来,陆斌不明白,什么样的风雨,是能够让杨廷和也感到焦急,感到压力的。
他是四朝元老了,无论资历亦或是实力,无论是城府亦或是心机,无论是见识亦或者手段,当朝没有人能与之比肩者。
要知道杨老大人甚至是有明以来,迄今为止,唯一一个独自揽政,以臣权行皇权超过一个月的臣子。
谁会让这样一个人感到危机呢?
千头万绪,疑惑之事有千千万,但好在他现如今有一个绝佳的询问对象。
对,没错,他就是,万众瞩目,期待已久的——王守仁,王阳明,王先生。
老王头儿这两年属实是不容易,正德十五年的时候他老子病了,一直想回家看来着,但总找不着机会,听说陆斌手头上有个神医,于是写了一封信给陆斌。
陆斌就回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家这位神医现在在干那些事情,因何走脱不掉。
老王头儿讲理,回信说算了。
陆斌想了想还是给老老王头儿求了几个温补的方子过去,然后随信奉上让年长者强壮体魄的办法。
不过,应该是没有效果,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当时正好七十五,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任何时候死去都不太奇怪的年纪。
换中医的话来说,就是王华的身体已经走到油尽灯枯的地步,非药石可医。
所以在去年他就申请过回乡探望父亲,朱厚熜应允了,并且按照朝中关于平叛的规章制度,给了王先生一个爵位,证明他的功绩。
因为跟历史发展不太一样,王先生几乎是带着极致尊荣回乡(爵位代表着他做到了“立功”,心学成就代表着他做到了“立言”),人年轻时候发下的成圣之愿,就差传道这一门了,而且他老人家现在还正在矢志不渝的做这个事情。
他现在在文坛,在儒界,基本就是现象级大咖,到哪儿人都围一大堆的那种。
又有功劳加身,一回家,王华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竟激动的从床榻之上一跃而起。
拉着王守仁先生祭祖,跪祠堂,焚香。
三日后,在他余姚老家的主宅厅堂之内,看着他最杰出的儿子向他行完最后一次跪拜之礼后,说了一声“你做到了。”
后溘然长逝。
比历史上早去世了整整一年。
王先生收拾好心情很快便走出了悲伤,这并不是说他对于他父亲王华的感情不够深。
而是王先生实在是一个意志力强大的人,他同他的父亲一样,矢志不渝的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并如同钢铁一样,对自己的目标始终坚定不移。
他认为自己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将自己领悟的那一套理论传播出去,于是王老师比历史上提前了整整一年开启了全面授业的过程。
之前朱厚熜在发诏让王老师进京之前,甚至有私下传递过一封信,说是可以想办法给王老师弄个一官半职的。
王老师回信实在是有够简单,就俩个字——不干。
今日恰好是王先生抵京的日子。
这日子也不是陆斌推算出来的,而是因为他家门口,今日天都不亮堂呢,外面已经传来文人士子蜂拥而动的声音了。
那帮鸟人比自己可积极多了。
洗漱完毕,陆斌今日特意打理了一番自己的形象。
是叫霜姨娘认真为自己打扮的,身着青蓝锦缎袍,脚踏乌黑皂长靴,腰缀翠白玉,头缠灰瓦带,端的是一副相貌堂堂少年郎。
不过,霜姨娘本来是想梳个总角发型的,也就是丸子头那种刻板印象的来源。
陆斌受后世荼毒太深,坚持认为一个男人梳成那副模样,跟娘们也没啥太大区别,死活不干,他的底线是用带子束一个马尾。
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其实特别想说服老爹老娘,给自己头发推平,剃个板寸,或者平头就行了。
然而这个话题刚跟他亲爱的老子陆松同志提那么一点儿,陆松都差点没给丫挂树上抽,他爷爷都不拦着的那种。
这年头虽然不像是清朝,大行什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点,搞什么理个发跟被挖了祖坟一样。
但陆斌这种想法,也属于是歪门邪道到极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