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火种不靠风,靠的是谁都不信的那口气(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全能太子,李二直呼内行》最新章节。

李承乾负手立于檐下,听着那句“江淮那边……”,心头的不安瞬间放大。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山间的寒意一并吸入肺腑,沉声道:“说!”

“殿下,江淮连日暴雨,三座炭窑枢纽被洪水冲垮了!”来人上气不接下气,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官道也因泥泞不堪,飞骑营正在加紧抢修,朝廷已下令重修‘火路碑’,确保炭供应线路畅通。”

李承乾眼中精光一闪,却并未露出丝毫慌乱。

重修“火路碑”?

这帮老家伙,还是想着走老路!

他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弧度,淡淡道:“民生司那边怎么说?”

“民生司……民生司那边,静默如水。”那人小心翼翼地说道,“听说司里封存了所有图纸库,只发了一道通令……”

“哦?”李承乾来了兴趣,“什么通令?”

“凡能复原《白皮册·水患篇》者,可申领重建配额。”

李承乾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山间回荡,带着一丝狂放。

“好!好一个‘凡能复原’!这群泥腿子,倒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他停止了笑声,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光芒,喃喃自语道:“火种不靠风,靠的是谁都不信的那口气……看看这口气,能吹出多大的浪来!”

果不其然,消息一出,整个江淮地区都沸腾了。

什么叫“高手在民间”?

什么叫“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次,李承乾算是彻底见识到了。

扬州城内,一间破旧的祠堂里,几十个“灶事互助社”的成员围坐在一起,连夜召开“记忆会”。

昏黄的油灯下,老人们颤巍巍地讲述着当年抗洪抢险的经验,孩童们则在一旁认真背诵着《白皮册·水患篇》的段落。

“……遇山开路,遇水搭桥,木石为基,草泥为辅……”一个稚嫩的声音念诵着,虽然磕磕绊绊,却充满了力量。

几个盲人技师围坐在桌旁,用粗糙的手指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墙上绘制的图纸。

他们虽然看不见,却能通过触摸,感受到每一条沟壑,每一个细节。

而在长安西市,周哑子正带领着他的聋匠队,用特制的锤击频率传递着信息。

他们虽然听不见声音,却能通过敲击的节奏,将指令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工匠手中。

七天时间,整个江淮地区都动员了起来。

各地“灶事互助社”的成员们各显神通,硬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汇总出了九种地域适配版的炭窑重建方案。

高邮湖畔,十二岁的沈六郎正带领着他的“六郎团”,挥汗如雨地忙碌着。

他们用从四处搜集来的浮木,搭建起临时的烘炭架。

湖风呼啸,吹干了他们脸上的汗水,也吹干了那些湿漉漉的木炭。

“六郎哥,好了没?好了没?”一个满脸泥巴的小孩跑到沈六郎面前,焦急地问道。

沈六郎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仔细检查了一下木炭的湿度,咧嘴一笑:“快了!快了!只要炭干了,咱们就能运到城里去了!”

“太好了!”孩子们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与此同时,兵部员外郎裴行俭正奉命南下,核查“无图重建”的成效。

他明面上是来视察的,实际上却是带着皇帝的旨意,暗中调查民生司的真实意图。

“一群刁民,没了朝廷的指挥,还能翻了天不成?”这是李二的原话。

裴行俭一路走走停停,仔细观察着各地的情况。

他发现,虽然没有官方的图纸,但民间的重建工作却进行的有条不紊。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裴行俭看到一个老妪正指挥着一群年轻人堆砌通风窑。

他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这通风窑的结构竟然与工部颁布的标准分毫不差。

“这……这怎么可能?”裴行俭心中震惊不已。

他暗中取了一些炭样进行检测,发现其湿度竟然低于官方限值两成!

“这……这简直是奇迹!”

裴行俭忍不住走到老妪面前,问道:“老人家,请问您是怎么知道这通风窑的结构的?”

老妪指了指墙上的一幅炭粉拓画,笑着说道:“这是去年‘小先生’教的‘看烟辨干法’。只要学会了这个方法,就能知道这炭烧的怎么样了。”

裴行俭走到墙边,仔细观察着那幅炭粉拓画。

那上面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通风窑的结构,以及炭燃烧时烟气的变化规律。

“原来如此……”裴行俭心中恍然大悟。

他默然良久,最终还是没有提起“补碑”之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