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丁洪涛提出条件,周海英主动帮忙(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媳妇邓晓阳我叫李朝阳》最新章节。
坊间已经有传闻,周海英的父亲周鸿基将调任省政协任党组副书记,副主席。这职务自然是比不上他曾经担任的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显赫,但相较于前一阵子沸沸扬扬、说他可能要被直接调查的小道消息,这已经算是平安落地,是最好的安排了。
东原不少了解些上层情况的干部私下议论,都说周鸿基这位老领导,人还是很有组织原则和底线的,在经济上、生活作风上都没听说有什么大问题,就是在子女教育方面,对周海英这个儿子,显然是没约束住,或者说,是力不从心了。周鸿基本身,无论是在政治操守还是在经济问题上,都是能够经得起检验的。安排到省政协任副主席,这对于一位即将到龄的省级领导来说,也算是一种体面的、平稳的过渡,是组织上对老干部的一种妥善安置。
周海英对于父亲职务的变动,其实早有预料。他混迹官场这么多年,消息渠道比一般人灵通得多。干部退休,这是制度性的安排,谁也无法抗拒。从手握实权的省委常委,到省政协的副主席,老爷子这也算是比较体面地完成了政治生涯的平稳过渡。自从父亲要去省政协的消息基本坐实之后,周海英明显比以往低调了不少。他心里清楚,一旦父亲真正退下来,那层耀眼的光环就会逐渐黯淡。老爷子在省里,说到底也是一位需要遵守规则、有时也难免无奈的领导干部,并非无所不能。就比如在魏昌全那个案子的最终处理上,虽然老爷子肯定也发挥了一些影响力,但魏昌全最终也没能逃脱法律的严惩,市中级人民法院还是判处了魏昌全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个结果,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周鸿基影响力的边界。
此刻,在财政局局长赵东的办公室里,周海英手里夹着烟,脑子里却飞快地转着。他敏锐地意识到,丁洪涛这个时候给他打这个电话,其目的恐怕并非真的要下狠手处理田嘉明。如果丁洪涛铁了心要按程序严肃处理田嘉明,根本没必要打这个电话来跟他“通气”,直接走组织程序,该调查调查,该免职免职就是了。官场上,这种事先的“通气”,往往意味着事情还有转圜的余地,意味着打电话的人有所顾忌,或者另有所图。
周海英把丁洪涛的电话和田嘉明之前的求助电话联系起来一想,心里渐渐明朗起来。丁洪涛这是想让自己当这个和事佬,在中间递个话、搭个桥。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周海英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心,又有些活络起来,仿佛又回到了以前那种门庭若市、各方势力都要求他居中协调的日子。
想到这里,周海英对着电话那头的丁洪涛,语气放缓了些,带着点调侃又像是劝解的味道说道:“哎呀,丁书记,什么事情值得发这么大的火气嘛?”
丁洪涛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语气显得颇为无奈和郑重:“海英啊,你是不知道我的难处。我呀,之前是力排众议,坚决推荐田嘉明同志进县委常委班子,下一步就准备安排他担任政法委书记。这事儿我之前也跟你透过气。嘉明同志有能力、有魄力,这我承认。但是,他在之前的一些事情上,工作方法可能比较直接,得罪了东洪本地的一些干部。你也知道,县里面情况复杂,本土干部、外来干部,机关干部、基层干部,各种矛盾盘根错节。最近,有几位在县里有一定分量、有一定级别的老同志,专门到我的办公室来反映田嘉明的情况,说他主持县公安局工作期间,在涉案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私自挪用的嫌疑,而且据说金额还不小。”
丁洪涛停顿片刻,语气更加严肃:“海英,这事儿性质不一样啊。涉案经费的管理,国家有严格的规定,这是高压线。如果反映的问题属实,那我这个时候还坚持推荐他走上县委常委这么重要的领导岗位,万一在后续的组织考察或者审计中冒出个大问题来,我这个县委书记是要承担首要责任的!我得对组织负责,对东洪县的事业负责啊!”
周海英听着,嘴角却露出笑意,他吸了口烟,慢悠悠地说道:“哎呀,洪涛啊,我还以为是什么捅破天的大事呢。你也不是第一天在基层工作了吧?你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干部,应该清楚,下面哪个单位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经费使用完全百分之百合规?大家不都是‘尽量’合规嘛,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平衡。如果都死板地按条条框框来,那财务科的工作倒是好干了,财政局长也更轻松了,可很多实际工作就没法推动了嘛。所以啊,我觉得,在经费使用上,只要大方向没错,没进个人腰包,是为了工作、为了集体,有点小小的‘变通’,也算是各地的普遍情况了,不算什么天大的事情吧?”
丁洪涛立刻反驳道:“海英局长,你不在县里工作,可能不太了解县里局面的复杂性。这不仅仅是经费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啊。朝阳县长之前在东洪推行改革,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很多人把怨气都积攒着。田嘉明同志又是朝阳县长比较倚重的干部,有些人现在是把矛头对准了他。县委的工作现在非常被动,处理不好,会影响全县的稳定和发展大局。”
周海英心里跟明镜一样。他清楚,田嘉明和丁洪涛两个人,其实在龙投集团都多少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联。龙投集团能在东原做得风生水起,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如今,自家老爷子周鸿基已经是日薄西山,即将退居二线。一旦老爷子真正退休,余温消散,以往那些看在老爷子面子上给予的关照和便利,还能剩下多少?接下来的路,很大程度上得靠自己走了。而要想保持龙投集团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维系好与东原市、特别是像东洪县这样的具体执行层面的关键人物的关系。
想到这里,周海英忽然有些理解,为什么前任市委书记钟毅会被很多老干部私下里称为“厚道人”。在权力场上,有时候给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他清楚地意识到,如果父亲退休之后,要不了几年,人走茶凉是常态,自己和街上那些为生计奔波的小商贩,在社会地位的实质层面上,差距可能会迅速缩小。现在有这个城管局局长的身份撑着,好歹还是个正儿八经的正县级干部,还能维持一定的体面和话语权。
于是,周海英话锋一转,语气变得热情而肯定:“哎呀,洪涛啊,你看你,自从到了东洪县担任书记,我这边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多,还没好好向你表示过祝贺呢。这样,今天我做东!你必须得到市里来一趟,我把田嘉明也叫上。正好,我现在就在咱们赵东局长办公室,晚上把赵局长也一起请上。大家有什么话,坐到一起,当面说开不就完了嘛!何必非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走那些组织程序呢?伤了和气,对工作、对个人,都没好处嘛!”
电话那头的丁洪涛沉默了片刻,显得有些为难地“嗯”了一声。
周海英趁热打铁,语气带着点不容置疑的亲昵和强势:“怎么?洪涛,当上了县委书记,小周就没面子请动你了吗?是不是要我亲自开车去东洪接你啊?”
这话说得相当直接,却正好给了丁洪涛一个台阶下。丁洪涛马上顺势说道:“哎呀,海英局长,您这话说的,让我惭愧啊!您是年轻的老领导了,一直对我很关心,我感激还来不及呢。好好好,既然您发话了,那我肯定到。这样,晚上我来安排吧。迎宾楼听说现在改成打字社了。您看定个什么地方合适?”
周海英见丁洪涛松了口,心里踏实了,说道:“嗯,这样,你们先到城管局我办公室来喝会儿茶,聊聊天。晚上呢,我带你们去个小店,新开的,东北菜,味道据说挺地道。于书记前两天好像还去过,评价不错。咱们这也算是紧跟主要领导的步伐嘛。”
确定了时间地点,周海英便挂断了电话。他放下那个沉甸甸的大哥大,对坐在对面的赵东摇了摇头,脸上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调侃表情:“赵局,你看这丁书记,到了东洪这才多久,就开始对自家兄弟‘下手’了。唉,真是搞不懂他们这些封疆大吏的心思啊。”
赵东扶了扶眼镜,语气谨慎地说:“不过海英,涉案经费这个事情,可大可小。上面三令五申,要清理小金库,涉案经费必须按规定上缴国库,专款专用。如果公安机关真的私自挪用了,这确实是原则性问题,搞不好,是要追究法律责任的。”
周海英端起茶杯,想喝口水,却发现杯底早就空了,办公室也没有人来添水。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身为客人,周海英不好明言。他无奈地放下杯子,说道:“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事在人为嘛。关键是看问题的性质,和后续的处理方式。”
而在仅一墙之隔的财政局办公室,气氛则有些微妙。财政局办公室的苏主任,一位四十多岁、打扮得体的女干部,正颇为悠闲地翻看着一本《大众电影》杂志。她是前任局长罗明义时期的红人,是罗明义的心腹爱将。罗明义担任财政局长时,财政局下属的三产办得红红火火,财政宾馆、财政招待所每年都能为局机关创造不少利润,逢年过节的福利更是让其他单位眼红。罗明义本人出手阔绰,对下属也大方,下面的人自然跟着受益。
罗明义调走后,方建勇接任局长。方建勇以前干过供销社一把手,又在东投集团当过副总,是企业出身,懂点财务,对机关干部也不错,不仅张罗着盖了集资房,各项福利待遇也尽量保障。方建勇有个特点,敢发钱,而且会找名头发钱,比如卫生局给财政局评个卫生先进,电力局表扬个节约用电,都能成为发奖金的由头,发的数额远超过那点象征性的奖励。财政局的干部对罗明义和方建勇这两位局长,是比较怀念的。
等到赵东来财政局担任党组书记,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赵东是政工干部出身,长期在组织部门工作,对财政业务不熟悉,主要依靠几位副局长和中层干部,但内心深处对他们又并非完全信任。加上他只是党组书记,不是局长,名不正言不顺,做起事来就格外谨慎,魄力明显不足。
最让局机关同志不满的是,赵东来了之后,大抓理论学习。市里统一的“三学”活动明明已经结束了,赵东却要求在财政局再延长搞两个月,搞得干部们每天都要写心得体会,强调转变作风。不少人私下里给赵东起了个外号叫“赵三学”。如果只是学习任务重一点,大家忍忍也就过去了。更关键的是,赵东大力规范甚至削减了各种福利待遇,那些以往不成文但大家心照不宣的收入和补贴,大多被取消了。局机关的干部都知道赵东是市委书记于伟正看重的人,明面上不敢怎么样,但暗地里,赵东推动各项工作都感到阻力重重,下面的人能拖就拖,能推就推,财政局的工作效率反而受到影响。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对赵东还维持着表面上的尊重,但一些老同志和普通科员,对赵东就没那么客气了,有时在食堂吃饭,都没人愿意和赵东坐一桌。
此刻,苏主任一边翻着杂志,一边漫不经心地抬头,对办公室门口一个年轻科员说道:“小王啊,你去给赵局长那边的客人泡茶了没有?”
那个叫小王的年轻科员很不情愿地走到墙角的热水瓶旁,拿起水瓶晃了晃,一边往茶杯里倒水一边抱怨道:“苏姐,这毛病我看都是你们惯出来的。领导自己没手没脚啊?喝个水还得人伺候。”
苏主任也不生气,她知道小王抱怨的是赵东,只是淡淡地说:“哎呀,领导是从大机关下来的,讲究这个。你把水送过去就是了。”
旁边另一位老同志好心提醒:“小王,那水是我早上烧的,这会儿早就凉了。”
苏主任接口道:“不碍事,不碍事。刚才不是已经泡过一遍茶了嘛,茶味已经出来了。这大热天的,喝点凉茶正好,去去火气。赵书记不是总强调要抓学习嘛,凉茶也清醒,正好送客。”她的话里带着几分揶揄。
另一位老同志叹了口气,说道:“唉,既然是在省委组织部那样的大机关待过,何苦来咱们财政局这座小庙嘛。咱们财政局啊,还是需要像方秘书长、罗局长那样懂业务、接地气的领导。大机关来的干部,哎,有时候真是不太了解下面的实际情况啊。”
小王虽然不情愿,但还是端着凉掉的茶水,走到赵东办公室门口,敲了敲门,进去后马上换上一副恭敬的笑脸,给周海英和赵东的杯子里添了水,然后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带上了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