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子的潜邸臣(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天启之后》最新章节。
四月二十(无史实),范慧妃生皇二子朱慈焴,晋封皇贵妃。
虽然紫禁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毁坏,但天启帝依然很高兴。连连祭拜天地,感谢上苍又赐给了自己一双儿女。皇帝的心情很好,所以紫禁城的修建工作也顺利地启动,仅仅半年多,就修缮完毕。此话不提。
与此同时,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遭到曾经的对食妻子客氏和执掌东厂的义子魏忠贤的排挤构陷,不久便命丧黄泉。魏忠贤害死魏朝,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领提督东厂,达到自己的权利顶峰。
原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被魏忠贤排挤,被贬往天津督军。阉党田尔耕得到魏忠贤重用,升任锦衣卫都指挥使。
这一桩桩的大事,皆出自魏忠贤之手。不得不说魏忠贤当真是好手腕。
另一头儿,当小朱慈燃得到这些消息的时候,都已经是几个月之后了。毕竟,除了自己,还没有人知道自己这附小小的身体里面装的是一个成年人的灵魂。所以小朱慈燃在消息的获取方面始终不敢太过显眼,以免被人看出破绽。
相应的,现在小朱慈燃也加快了自己的步伐。他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更多,而且碍于身份和年龄的限制,肯定是困难重重。所以适当地加快脚步,就显得尤为重要。
坤宁宫的西暖阁,本是皇后夏日里居住的地方,里面没有炕床和地龙的布置,空间大了许多,所以皇后的书房也是设置在此地。
如今天已经渐渐入冬了,皇后便搬到了东暖阁居住,小朱慈燃和乳母也随之搬到了东暖阁的隔间,各处也已经撤下了夏日的珠翠门帘,取而代之的是厚实的棉布门帘。
小朱慈燃人小鬼大,一有空闲,便在西暖阁的书房里厮混。
起先张皇后还担心他走路不太稳当,毕竟才一周岁,一直命人跟侍左右。待到后来,倒是不曾见他有摔倒过,也就渐渐地放心他各处走动玩耍,只要不是出了坤宁宫大殿,所幸放开了不再特意地管制他。
这倒是方便了小朱慈燃做一些事情。比如,他偷偷地从自己的“百宝库”中找到了一个锦盒,是外祖父送的,里面是一套几十枚银黄两色各种大小的金银元宝锞子,大的也只比杏核稍大些。大概是外公打算从小就要教会外孙认识钱的“精美”吧,所以才送了进来。
现在出不了宫,金银锞子也只能当做玩具,所幸便一股脑地赏赐给了坤宁宫的太监宫女们,当然了,漂亮的宫女姐姐会多分得一些,倒是惹得众位来串门的妃嫔们一齐打趣道,小小年纪竟也这般是个风流人物,以后少不得要疼爱老婆孩子些云云!
金银锞子送了人了,锦盒便被拿来装一些自己写的关于以后的规划打算,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的手札。比如,里面写的第一件事便是“改良农作物以备灾荒”。
这个锦盒不曾给别人看过,就连张皇后和大宫女琥珀还有灵犀都不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只道是小孩子家的玩物,看他宝贝得不给众人瞧一瞧的机会的样子,倒是更加可爱。
如果被旁人看到的话,肯定是惊世骇俗地不敢相信,一岁的孩子便会写字,写的还是关于这样的内容。
又是一个难得的晴天,气温回升了一些。老王安正在宫院四周廊房的房檐下晒着太阳,眯缝着眼睛,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睡着了。
小朱慈燃倒是没像往常一样去捉弄这个老家伙,只是煞有介事地站在殿前的台基上冲着老王安说话:“王大伴,你过来!孤的金锞子丢了一个,你来帮着找找。”
小朱慈燃穿着黄绫子棉衣,外面还套着个紫青色坎肩,腰上系着灵犀给打的璎珞。头上是白狐裘皮的帽子,银色的狐毛露在外面,甚是精美。小脸被冷风一激,红扑扑的。面庞干净,粉嘟嘟的,当真是个粉雕玉琢的迷你版金童子。
老王安应了一声,缓慢地起身,掸掸衣袍,趋步迎着上了台基,撑开门帘,待小太子进了里间后方才转身行礼。
“你且起来说话,来,坐这儿。”小朱慈燃随手指了个锦墩儿,“孤王有些事情需要王大伴帮忙。”
“老奴一介残躯,当不得殿下求助。老奴本是必死之人,生受皇后娘娘活命之恩,加之殿下爱护,无以为报。殿下若有差遣,只管吩咐就是了,老奴定当尽心竭力,供殿下驱使!”
小朱慈燃盯着老王安的眼睛,看了半晌也不说话,倒把人看得不自在,“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道:“老奴六岁净身进宫,干过苦工,做过杂役,后有幸进了内书堂读书,又伴读先皇十几年,不说圣贤之道,大是大非,忠义之礼,老奴还是理得清的。”说罢扑倒在地。
“孤有早慧之识,这你是知晓的,可是孤还有立世之智。”小朱慈燃早就想把自己的事情找个人说说了。每天被人当成小孩子对待,还要装出一副小孩子懵懂的样子实在是太憋闷了。
有时候一个人寂寞,真想找个人好好地谈一谈自己的三观,还有自己的审美女观念,可就是条件不允许啊。如今能有个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秘密,一下子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整个人也感觉清明了许多。
“立世之智?难道殿下便是圣人转世?老奴老早就有种感觉,觉得殿下与常人非同,当时还以为是自己老眼昏花,如今看来是天佑我大明!老皇爷,您天上有知啊,是您在护佑着咱大明啊!”说着已是涕泗横流,呜咽难言……
小朱慈燃也没有想到,眼前的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竟有着如此的忠义之心,怪不得后世人都对其赞誉有加,当之无愧,一代儒宦。
待得气氛稍稍缓和些,朱慈燃起身扶起了这位为大明朝的皇帝操碎了心的老太监。
“孤这里有些东西,你且先看看罢……”说罢,把锦盒里的一份准备好的手札递给了老王安……
“这,这,这是殿下关于改良农作物的想法?”仔细地看了信札,足足有三四千言。自此,老王安才完全相信小朱慈燃所说。
再细看这手札,从作物的种类,到耕种之法,甚至连大致产量都有数据可言,不得不对太子殿下另眼相看。
“农事关乎国本,历朝历代皆不敢擅动,殿下的想法虽好,可陛下必不会轻易允准的,况且这件事牵扯甚广,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老王安不愧是老人精,一下就戳中了要点,给出了很中肯的评价。
“嗯,这件事要是给父皇去做,肯定阻力甚大,况且还不一定成功。但是上天示警,大灾之象愈来愈近了,孤也没有太多的时间耗在朝堂上和大臣们扯皮,这事我会另有安排的,但是一些具体的事情就需要王大伴的帮忙了。还有,就是你帮孤王去找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是日后孤王有大用的人才之士。”
“好,殿下吩咐就是,老奴好歹在外面有座宅子,收养了几个无家可归的小猴儿,如今也都大了,该是历练历练的时候了。找人的事儿,想必都能做好的。”
“嗯,你听着,第一个是前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第二个是大名知府卢象升,还有一个是河南开封府城的医士吴又可。你派几个人,尽量去寻找,前两个应该不难,至于第三个,实在找不到也没有关系。时间的话,就定在两个月后。两个月后,不管找到与否,都要回来禀报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