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间级分离(五)(2/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机动武装尖兵计划》最新章节。

“跟你说说我吧。我是跟着老师来这里的,严格来说不算这里的正式人员,我在月球探测工程中心工作。过去这些年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探月工程上,‘嫦娥’系列、‘玉兔’车……在这些方面我还是有些发言权和自信的。”

说完,单自远走回廊桥中央,声音里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但也正因如此,我时常感到一种无力感。”单自远隐去了月球上令人不安的发现,举了个例子,“假设,就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迫切需要将有效的防御或打击力量快速投送到近地轨道、甚至更远的地方。以我们现在所掌握、所依赖的成熟技术,有哪些手段可以做到呢?”

“呃……坐、坐火箭?”米洛迟疑地说。

“嗯,火箭确实是目前最可靠的技术。”单自远点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但代价呢?我们不妨算一笔账,动用像长征五号乃至更强大的重型运载火箭,以其巨大的箭体和恐怖的燃料消耗为代价,可能最终也只用超过2000万的成本将一名尖兵勉强送上近地轨道。这效率,这成本,对于一场可能旷日持久、需要频繁机动支援的太空防卫战而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单自远伸出手指向夜空。

“从能把几百公斤载荷送入太空的长征一号,到如今的长征五号,火箭的有效载荷何止增长了数十倍?但人类光是为了挣脱地球的重力所进行的所有改进、所有优化,都已经无限逼近了齐奥尔科夫斯基公式所划定的极限!这是物理学的现实,冷酷而绝对。”

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许,带着一种唤醒般的力度。

“事实就摆在眼前!如果人类文明的目标是走向更深远、更广阔的星辰大海,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在近地空间徘徊,那么,真正需要被我们果断、甚至壮士断腕般‘分离’的,或许正是自太空时代开启以来,全人类已经依赖、钻研、并为之付出了整整七十年心血的化学火箭技术本身!”

单自远重新看向米洛,目光重回温和坚定。

“小同志,我无权干涉你的决定。但或许,你可以尝试转换一下思考的重点——不是死死抓住眼前不舍得放手,而是去衡量,衡量一下你所依恋的‘现在’在你选择放手之后是否会迎来一个更好的、更值得期待的‘结果’。”

听着单自远的话,米洛怔住了,心中的迷雾仿佛被一道强光射入,搅动翻滚,显露出一条此前未曾看清的小径。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在地面上被月光拉长的模糊影子,反复咀嚼着刚刚的话。许久,她才抬起头,眼中虽然仍有迷茫,但多了一丝清明的光彩。

“谢谢您……您是?”

“我姓‘单’,单自远,‘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自远’。”

“谢谢您单老师。我……我会好好想想的,真的很谢谢您。”

她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消化这些话同时好好思考接下来的选择。便礼貌地、带着满腹心事告别,转身沿着来路,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寻找返回医务室的方向。

她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轻声道:“谢谢您……我、我会好好想想的。”

米洛需要时间消化这些话,便礼貌地告别,转身寻找返回医务室的路。

看着米洛那略显单薄、却仿佛背负着沉重思绪的背影消失在走廊的拐角,单自远轻轻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抹复杂难言的笑容,其中有理解的宽容,也有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他从外套内侧的口袋里,拿出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手指轻触,屏幕亮起,幽蓝的光映在他脸上。

屏幕上显示的赫然是一份已经填写完毕、只待最后送审的电子工作调动申请表——请求调往的部门正是那个不久前才由最高层面紧急牵头成立的非传统航天运输系统可行性评估与先导技术攻关小组,即太空电梯项目组。

在深耕多年、已然建立起相当资历与学术声望的月球勘探与采样返回领域,以他单自远的名字和成就绝非是无名之辈。

可一旦选择转向这个全新的、充满未知、挑战与不确定性的研究方向,无异于将过去十几年在探月领域积累的一切成就、人脉和地位暂时“归零”。从头开始,从一个可能的“专家”变成一名需要重新学习的“新兵”。

然而,在他因权限而知晓的、关于月球的那份令人心悸的绝密评估报告面前,他比任何人都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曾经为之付出青春热血的那条辉煌道路,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已然被那悬浮于头顶的、无形的巨大威胁彻底封堵和锁死。

如果,他内心那份渴望为人类文明对抗深空威胁贡献力量的初心未曾改变,如果他不甘于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那么除了勇敢地拥抱这场必将到来的技术变革,主动踏上这条更具风险、更需开拓精神,却也蕴含着更大可能性的新征途。

他,别无选择。

“呵呵……”

单自远低声苦笑,这笑声里带着几分对过往的不舍与自嘲,更带着几分面向未来的决然与坚定。

指尖在屏幕上那个红色的“确认提交”按钮上悬停片刻,然后,义无反顾地按了下去。

“端茶倒水,整理资料……从这些开始也行吧。”

申请,已发送。代表着个人的巨大转变就此落定。

夜空依旧沉寂广袠,月光清冷地照耀着这片历经沧桑的大地,也平等地照耀着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交汇处,面临艰难抉择、经历内心煎熬、最终寻求蜕变与新生的灵魂。

夜还很长,但有些人,已经看到了黎明前那微弱却坚定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