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嚣张的许家(1/2)
新笔趣屋【www.xbiquwu.com】第一时间更新《我是大明瓦罐鸡》最新章节。
“哎呀呀呀,我说你呀,你说你好好的,怎么就偏偏跑去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呢?”在新城那气势恢宏的城主府之中,朱棣一边轻轻摇头,一边咂着嘴,满脸无奈地跟朱高煦这般说道。从他的话语里,处处透着一个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责备与不舍之情。然而,那嘴角不经意间扬起的一抹笑容,却怎么藏也藏不住。那笑容仿佛在悄悄诉说着,他心底其实恨不得朱高煦此刻就赶紧离开此地。
实际上,朱棣此次前来新城,本就是因为朱高煦即将离开此地,需要提前交接新城的诸多事务。毕竟新城的管理千头万绪,方方面面都得安排妥当,容不得半点马虎。倘若朱高煦突然改变主意,不走了的话,那他此番大费周章地赶来,岂不是白白折腾一趟?这朱棣精心规划的一切不就全都付诸东流了吗?
面对朱棣这一番话,朱高煦只是颇为无奈地翻了翻白眼。他对这个老爹的脾气可谓是了如指掌,心里明镜似的。想当初,不正是朱棣点头赞同自己离开新城的吗?怎么如今却又说出这般口是心非的话来,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能不能严肃认真点呀!”徐妙云端坐在朱棣身侧,一脸嗔怪,没好气地伸手轻轻推了一把朱棣,那动作中带着些微埋怨。话落,似乎仍觉得不解气,又悄悄伸腿,在朱棣腿上不轻不重地踢了一脚。随后,她微微皱眉,神情满是惆怅,轻声叹道:“你瞧瞧,老三跑去高丽都已经好些年了,一直没回过家。如今,连老二也要离开。你呀,身为孩子他爹,难道心里就一点都不想念他们吗?怎么还在这儿说这些不着调的风凉话呢?”那语气里,满是对朱棣态度的不满,以及对孩子们即将远离的忧心。
朱棣脸上浮现出一抹尴尬的笑容,那笑容中带着些无奈与窘迫。其实,并非他心里不想念儿子,只是他作为一个堂堂七尺男儿,实在没法像徐妙云那般,拉着朱高煦的手,柔情似水地倾诉心中的感情。光是在脑海里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他都觉得浑身不自在,肉麻得不行。在他的观念里,大男人之间表达情感,总该有些更“硬朗”的方式,这种过于亲昵的举动,实在不符合他一贯的行事风格。
而且,平心而论,在朱棣眼中,分别本就是人生中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他觉得孩子长大成人,就如同羽翼渐丰的鸟儿,总归是要离开父母身边,去广阔天地中闯荡的。就拿他自己来说,十多岁的时候,便离开了父皇,前往封地成为藩王。那时候,他与父皇相见的机会寥寥无几,常常是很多年才能见上一面。可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怀疑过父皇对自己的疼爱。在他看来,这就是成长与人生的常态,孩子们需要在各自的道路上历练,而为人父母,理应理解并支持这份远行。
“行吧,既然如此,那你俩好好聊聊,我就先撤啦。我还得去找石不和雨兰她们对接新城的事情呢。”朱棣一边说着,一边缓缓站起身来。他脸上神色平淡,丝毫没有流露出徐妙云那般浓浓的不舍之情。毕竟,在他心里,儿女的离别虽有些许感慨,但也不至于过于伤怀。
“北平那边还有一大堆事儿等着我去处理呢,这事儿宜早不宜迟,早点忙完,咱们也好早点回北平。”他继续补充道,言语间透着一股干练与果断。待在这里,听着娘俩唠唠叨叨,他实在觉得无聊透顶,仿佛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无比漫长。所以,他也没再多做停留,直接大大方方地开口告辞,说罢,便转身准备离去。
“去吧去吧。”徐妙云心不在焉地随意摆了摆手,此刻她满心都是想和儿子说些掏心窝子话的念头,身旁要是还杵着个人,实在不方便。她的目光压根没在朱棣身上停留哪怕一秒,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朱高煦身上。
朱棣见徐妙云这般反应,连正眼都没瞧自己一下,顿时脸色一沉,心里涌起一阵不爽:怎么感觉自己像是被人撵走似的?难道我就这么遭嫌弃?这想法一起,他心里愈发不是滋味。恼怒之下,他狠狠瞪了一眼朱高煦,那眼神仿佛在说“你还敢看我笑话”。朱高煦被这一瞪,嘴角微微抽搐,却又忍不住想笑。
朱棣哪还忍得住,哼了一声,转身气呼呼地就走,嘴里还嘟囔着:“我还不乐意听呢。”
徐妙云轻轻拉住朱高煦的手,眼神中满是关切与不舍。在朱高煦即将前往扶桑之际,她絮絮叨叨地交代着各种事项,千叮万嘱他到那边之后要如何照顾好自己。就如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一旦子女要离开自己的身边,心中便满是担忧,觉得方方面面都需要仔细叮嘱,生怕孩子在外受委屈。
“儿啊,到了扶桑那边,人生地不熟的,你可要处处小心。天气变了,记得及时添衣减衣;吃饭也别将就,一定要吃好,别总想着省钱……”徐妙云的话语如同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深深的母爱。
朱高煦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的不耐烦。他深知母亲只是因为对自己的不舍,所以才想多和自己说说话,把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交代清楚。他看着母亲略显疲惫却又满是牵挂的面容,心中一阵温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等到徐妙云终于说得有些口干舌燥,停歇下来时,朱高煦才满脸笑意地看着她,轻声说道:“娘,您放心吧。等我在那边把城池建设好之后,一定会邀请您过去住上一段时间。到时候,我带您四处逛逛,让您看看我在那边的成就。
徐妙云听着朱高煦这番贴心话,心中百感交集,眼眶不禁微微泛红,她忍不住抬手轻轻擦拭着眼角那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女子大多感性,即便徐妙云贵为皇后,在面对儿子即将远行的时刻,也难以抑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她微微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些许哽咽说道:“行,那娘就满心期待地等你消息了。到时候呀,娘和你爹一同过去看看你打造的地方。”
话刚说完,徐妙云心中又有些担忧这城池建设耗时太久,思念儿子之情愈发浓烈,于是赶忙又追加了一句,眼神中满是殷切的期盼:“儿啊,即便到时候城池还没有建设好,那也没关系的。你要是啥时候想家了,想娘了,就立马回来看看。”
朱高煦看着母亲这般模样,心中满是感动,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重重地点点头,略带俏皮地说道:“娘,我知道啦,这句话您都已经说了一百遍咯。您放心吧,我肯定记在心里呢。”他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希望能稍稍驱散母亲心中的担忧与不舍。
“行了,娘知道你还有一摊子正事要忙呢,别在这儿陪着娘啦,快去忙你的吧。”徐妙云一边说着,一边轻轻拍了拍朱高煦的手。她心里清楚,儿子此番远行,诸多事务亟待处理,当下时间紧迫。而且,她也确实想念自己的孙子孙女朱瞻墨他们了,新城之中,她还想着去看看孩子们呢。
这么想着,徐妙云便缓缓起身,说道:“娘这就去找瞻墨他们,在这新城里溜达溜达,你就别操心娘了。”
朱高煦见母亲如此通情达理,也没有过多客套。毕竟他心里明白,自己确实有太多事务亟待解决。别的不说,眼下就必须亲自去找朱棣,完成相关事务的交接。这新城事务繁杂,每一项都容不得马虎,尽早交接清楚,才能为后续前往扶桑做好充分准备。
朱棣径直前往寻找石不,毕竟新城士卒的驻防情况以及城池布局等关键事宜,都得与石不细细交接。这些军事防务方面的信息,对于新城后续的稳定与安全至关重要。然而,除了这些军事相关事务,其他诸多方面的事情,比如新城的财政调配、部分重要决策等,还非得找朱高煦处理不可。毕竟在新城的事务体系中,其他人并没有如此大的权力来定夺这些重要事项。
朱高煦这边也和徐妙云说了几句贴心话后便分开了。徐妙云满是期待地朝着后院走去,一心想着快点见到朱瞻墨等几个娃娃,享受难得的祖孙相聚时光。而朱高煦则向身旁的下人询问得知朱棣前往了城东的军营,便一刻也没耽搁,立刻朝着城东军营的方向快步找了过去。
“可以是可以,但新城的驻防绝对不能交给他们,我打算将他们打散,分别编入燕军的不同部队当中。”
当朱高煦来到城东军营那间略显陈旧的办公处时,轻轻一推门,便听到朱棣正用沉稳且带着不容置疑口吻,跟石不商讨着某事。那声音在略显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此刻,房间当中除了正交谈的朱棣和石不之外,还坐着石当。由于石当和朱棣之间的关系尚未缓和,气氛多少有些微妙。石当就坐在椅子上,两条腿有一下没一下地晃荡着,眼睛望向窗外,似乎对屋内朱棣所说的话丝毫不感兴趣,又像是故意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不愿与朱棣有过多交流。房间里,除了朱棣说话的声音,便是石当晃荡腿时偶尔发出的轻微声响。
朱高煦轻轻推开那扇略显沉重的木门,踏入房间。刹那间,屋内三人的反应各不相同。朱棣只是微微侧了下眼,随意地瞥了朱高煦一眼后,便像什么都没发生似的,转过头继续神情专注地对石不讲述着自己的想法,仿佛朱高煦的到来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小插曲。
石不看到朱高煦进来,赶忙从座位上站起身,脸上带着礼貌的微笑,朝着朱高煦微微点头示意,算是打了个招呼。朱高煦见状,连忙伸出手,轻轻将石不按回到座位上,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眼神中透着示意,仿佛在说:“你继续聊,不用因为我打断,不用理会我。”
笑了笑之后,朱高煦走到桌子尾端,轻轻拉开一把椅子,缓缓坐下,正好坐在石当的旁边。他刚一落座,石当就像盼到了救星一般,脑袋立刻散漫地凑了过来,声音压得极低,如同蚊子嗡嗡般小声说道:“公子啊,既然您来了,那我待在这里也确实没什么事儿可做了。您看,要不我先离开得了?坐在这里,浑身都难受!”说话间,石当的眼睛还偷偷地用余光瞥了一眼朱棣,那眼神中的含义再明显不过,显然是因为和朱棣关系不融洽,待在一处觉得浑身不自在。
朱高煦听闻石当这话,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嘴角微微上扬,忍不住乐了起来。不过他倒也不是那种喜欢为难人的性子,看着石当那副迫不及待想离开的模样,心领神会地摆摆手,说道:“去吧去吧。”
石当一听这话,仿佛得到了特赦令,脸上顿时露出大喜之色。他转身的动作极为迅速,没有丝毫犹豫,简直是脚底生风。当他经过朱棣身边时,脚步略微停顿了一秒,斜着眼睛,从鼻子里冷哼了一声,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朱棣的不满。这一声冷哼虽轻,却在安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突兀。不过,发泄完这股情绪后,石当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房间。
此时的朱棣,正全神贯注地忙着正事,心思都放在与石不商讨的事务上,实在没心情去搭理石当这略显孩子气的举动。他就当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依旧面色沉稳地继续与石不交流着关于新城驻防等重要事宜。
“这些事情,燕王您自己拿主意就好。我们这边呢,当初也仅仅只是答应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谋生的工作而已。”朱棣话语刚落,石不立刻将身子坐得笔直,表情严肃,如同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用沉稳且认真的口吻回应着。“燕王只要能让他们继续从事当兵这份营生,对我们而言便已足够。至于燕王您打算给予他们怎样的待遇,这其中的权衡与决策,确实就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了。”石不一边说着,一边眼神坚定地看着朱棣,那眼神仿佛在强调此事的界限与分寸,也表明自己对此事清晰的态度与立场。
朱高煦静静地听了一会儿,很快就弄明白了两人正在谈论的事情,核心围绕着新城滞留士兵的待遇问题。毕竟新城的局势变动,不少士兵因家庭羁绊,或是其他各种各样的因素,选择不跟随队伍离开新城。细细算来,这样的士兵足有千余人。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俨然算得上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朱高煦心里清楚,以朱棣的行事风格,是绝不可能允许这样一股不受自己掌控的力量,就这般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存在的。
石不呢,他和这些士兵好歹是一同扛过枪、经历过生死的兄弟。出于这份袍泽之情,他总得为这些兄弟们谋划个好出路。而让他们加入燕军,无疑是目前最好的选择。加入燕军,既能让这些士兵继续投身军旅,发挥自身所长,又能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前程,还能让他们在军队中继续延续自己的使命。如此一举多得,对这些士兵而言,的确是条不错的后路。
朱棣心里明白,这支千余人的士兵队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将其纳入麾下。然而,他也深知,绝不能让这些士兵继续留在新城本地镇守。毕竟,新城局势复杂,若让这些士兵原地驻守,很容易滋生各种事端。一来,他们在本地根基较深,与当地各方势力或许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二来,长期在熟悉的环境中,管理难度加大,纪律方面也容易出现松弛,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稳定。
更重要的是,朱棣清楚地意识到,这些士兵目前对自己的归属感极其薄弱。毕竟他们原本并非直属朱棣的部队,之前的经历和背景各不相同,在心理上并未完全认同朱棣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相信他们。出于多方面的考量,朱棣深思熟虑后,提出了将这些士兵打散,分别编入燕军不同部队的想法。如此一来,既能有效地掌控这股力量,又能通过分散融合,逐渐增强他们对燕军整体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更好地为自己所用,维护地区的长治久安。
对于此事,其实早在之前,朱高煦就已经和石不等人深入商讨过。他们一致认为,打散这支军队是极为正常且必要的举措,原因绝非仅仅在于朱棣对这些士兵心存疑虑。
新城,在众人眼中,无疑是一块诱人的香饽饽。跟随朱棣的众多大臣们,无一不对此地垂涎三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当前局势下,新城内部诸多事务尚未完全尘埃落定,就已经有不少将军开始四处走动,纷纷利用各种关系,企图为自己的部下谋得进驻新城的机会。他们各显神通,用尽各种手段,都想在新城的利益分配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方势力明争暗斗,局势错综复杂。
而那些滞留在新城的士兵,一旦失去了朱高煦在背后的支持与庇护,处境就变得相当艰难。要知道,在等级森严、讲究势力背景的燕军当中,没有强大的后盾,他们根本毫无话语权可言。在这场利益角逐的漩涡中,他们就如同无根之萍,只能随波逐流,任由各方势力摆弄。
当时,朱高煦与石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最终商定不再过多干涉新城滞留士兵的事宜。个中缘由,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既然这些士兵已然做出了不跟随他们离开的决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不再完全属于他们的管辖范畴。这种情况下,给予适度的关照已然足够,实在没有必要一直全方位负责到底。毕竟,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后果,这些士兵既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无论背后有着怎样的苦衷,那都不再与朱高煦和石不有直接关联。他们二人虽重情义,但也深知,过度插手并不利于士兵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也不符合现实的行事逻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二,就算他们此刻竭尽全力,为新城滞留兵争取到了更多福利,可一旦朱高煦等人离开新城,这些福利恐怕难以长久维持。届时,燕军内部那些觊觎新城利益的高官们,必定会想方设法将这些福利抢走。更为糟糕的是,新城滞留兵或许还会因为此次争取福利的事情,得罪燕军的其余高官。在错综复杂的军队权力结构中,得罪这些高官无疑会给他们带来诸多麻烦。这些士兵在失去朱高煦等人的庇护后,本就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若再因福利之事得罪权贵,日后的处境恐怕会更加艰难,对他们而言实在没有任何好处。综合这两方面的考虑,朱高煦和石不认为,不再过多干涉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朱高煦安静地坐在一旁,耐心地聆听着石不和朱棣的交谈。这些内容都是他此前和石不经过详细商议的,所以他心里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基于这份了解,他对石不充满信心,坚信石不凭借其能力与经验,定能妥善处理好此事。
就这样,朱高煦一等便是一个下午。尽管从表面上听,这件事似乎简单明了,不过是关于新城滞留士兵的安置问题。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其中却蕴含着诸多需要格外留意的细枝末节。比如,如何合理地将这些士兵打散编入燕军不同部队,既要考虑到各部队的人员配置和作战需求,又要兼顾这些士兵的个人情况和专长,确保他们能够尽快融入新集体;再比如,如何在安置过程中,做好与燕军各部队将领的沟通协调工作,避免因信息不畅或理解偏差,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商议的深入,朱棣和石不二人说得口干舌燥。但即便如此,他们依旧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力求将此事安排得尽善尽美,以保障新城后续的稳定发展以及燕军整体的协调运作。
“那属下就先告退了!”石不与朱棣将自己所负责的事情商讨得差不多后,礼貌地站起身来,向朱棣表达告辞之意。他心里明白,朱高煦和朱棣之间想必还有其他重要事情要商量,自己继续留下来反倒会打扰他们,便很识趣地准备离开。
“去吧去吧!”朱高煦随意地摆摆手,示意石不可以离去。待石不走出房间,轻轻带上房门后,朱高煦这才将目光投向朱棣,脸上带着询问的神情说道:“本来想着等您这边完事之后,带您去其他部门交接一下相关事宜。只是您看,现在天色已经很晚了,这时间安排上,您是打算明天再去,还是现在就过去呢?”朱高煦一边说着,一边不自觉地朝窗外看了一眼,此时夜幕已经缓缓降临,天色渐暗,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朦胧的薄纱所笼罩。
朱棣略显慵懒地将身子朝身后的石头上一靠,那姿态透着几分惬意与随性。随后,他伸手抽出朱高煦之前特意为他准备的香烟,动作娴熟地放在嘴边,深深地吸了一口。烟雾在他的口腔中短暂停留后,缓缓吐出,他舒服地吧唧吧唧嘴,这才慢悠悠地开口:“啧啧啧,我可没那么多闲工夫在这儿耗着。等我稍微歇一歇,咱们就动身。你小子不是一门心思想着走吗?这样也能早点让你把事儿办妥当。”他说话时,眼神带着一丝调侃,似乎有意无意地在揶揄朱高煦。
“那行 。”朱高煦应了一声,随即起身朝着门口走去。他心里清楚,这老爹说话一贯如此,总给人一种阴阳怪气的感觉,似乎话里总藏着些别的意味。但他也实在不想因为这点事儿就和对方针锋相对,毕竟还有正事要办,没必要在这种言语上的小摩擦上浪费精力。
就这样,朱高煦在门口静静地等了几分钟。这期间,房间里安静得只能听到朱棣偶尔吐出烟雾的声音。几分钟后,朱棣似乎休息够了,站起身来。二人这才相伴离开房间,朝着下一个目的地走去。
在剩下的两天时间里,朱高煦始终陪伴在朱棣身边,领着他穿梭于新城的各个部门之间。每到一处,朱高煦都会详细地给朱棣解释新城现行的管理方式,从日常事务的处理流程,到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无一不包。他心里明白,自己即将离开新城,这些信息对于朱棣后续掌控此地至关重要。至于朱棣在他离开之后,是打算大刀阔斧地将新城的管理格局彻底打乱,重新规划,还是直接安排合适的人手按照现有的模式上手管理,那就不是他朱高煦需要操心的事情了。
这一日,朱棣和朱高煦来到街道两旁的一处二楼隔间。二人并排坐着,透过窗户俯瞰着下方的街道。此时,街道上一片嘈杂,只见一群人似乎正在争吵,场面混乱不堪。朱棣定睛一看,发现是许家的人在闹事,行事极为嚣张跋扈。他见状,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转过头朝着朱高煦一笑,说道:“这许家这么嚣张的吗,看来你的新城也不是一片清明啊!”那笑容中,带着些许调侃,仿佛在暗示朱高煦治理新城并非尽善尽美。
由于一整个上午都陪着朱棣在城西四处奔波,朱高煦和朱棣两人都觉得颇为疲惫,中午时分实在懒得再返回城主府用餐。于是,他们便在附近随意挑选了一家酒楼。两人刚在二楼的隔间落座不久,饭菜都还没来得及端上来,朱高煦就瞧见朱棣脸上浮现出一抹嘲讽的神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高煦心中疑惑,下意识地顺着朱棣的视线方向朝着楼下望去。这一望,他便看到了许强的身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